李玉英
(浙江科技学院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杭州 310023)
高校学风与就业正相关的调查与研究
——以浙江科技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例
李玉英
(浙江科技学院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杭州 310023)
摘要:调查证明,高校学风与就业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学风好的班级的毕业生往往有比较好的就业;学风是就业的基石,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呼唤着学风建设的进一步优化;由就业倒逼出的学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要研究学习、引导学习、鼓励学习方法和方式的创新,大力推广优良学风班的经验,创新机制,严格考评。
关键词:学生工作;学风建设;学生就业;正相关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employ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就业形势的严峻,是高校这些年来年年遭遇、年年焦虑的现实问题,就业又是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浙科院)年年奋斗、年年取得不菲成绩的标志性工作。
1毕业生就业的两项调查及分析
以浙科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气学院)为例,近三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见表1。
表1电气学院近三年毕业生签约情况一览表
Table 1List of recent three years’ signing labor contracts of students in School of Electric
届别总人数总签约率/%就业类别1:机关或各类事业单位人数比率/%就业类别2:国企或科研设计单位人数比率/%就业类别3:升学或出国人数比率/%201238597.4051.30338.573910.12201341096.5961.46399.51215.12201442395.2751.187016.54235.44
注:2012和2013数据截至当年8月31日,根据当年学校正式公布的签约率;2014数据截至2014年6月14日,根据2014年的就业形势,包含了可预计签约人数。
表1反映了电气学院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和部分就业质量。目前,通常认为“机关或各类事业单位”“国企或科研设计单位”和“升学或出国”这三个就业类别能较好反映当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
诚然,当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许多因素有关: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相关;二是与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政策推动力度相关;三是与专业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及专业所属行业的需求匹配度相关;四是与当年投入就业的毕业生总量相关;五是与学生对待就业的认识、观念与态度相关;六是与学校、学院、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状态相关;七是与相关专业学生的学风有关。其中,第一项直接反映的是用人单位对新增人力或新增劳动力的需求状况,是学校及师生难以左右的;第二项是这些年推动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第三项关于专业的适应度和匹配度,是即使努力改变但也是在短时期(至少4年)内难以见到明显成效的,需要从专业建设的大格局来推进;第四项的毕业生总量相对不能更改;第五项、第六项取决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如加大教育引导和就业推荐力度,做得好就能见效;唯有第七项,必须从新生进校就着手开展,良好的学风是长期建设的成果,临到就业再抓就无济于事了,这恰恰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力量,笔者自负责学生就业工作以来,总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的学风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由此关注学生的学风与最终就业结果之间的联系。为此,笔者在学习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把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结合起来,将实证数据列于表2和表3。
表2电气学院2014届毕业生未签约学生情况一览表
Table 2List of 2014 graduates unsigned labor contracts in School of Electric
学生类别总人数未签约人数未签约率/%毕业学生423204.73学生党员10521.90各类学生干部18673.76获得各类奖学金者18442.17
注:学生党员、各类学生干部、获得各类奖学金者的人数有交叉。表3同。
表3电气学院2014届毕业生学生类别和就业类别一览表
Table 3List of 2014 graduates’ category and employments category in School of Electric
就业类别总人数学生党员占比/%各类学生干部占比/%获得各类奖学金者(包括文体类)占比/%普通学生占比/%升学或出国23939.131356.521460.87730.43机关或各类事业单位5240.00360.00240.00360.00国企或科研设计单位702941.434260.003347.141724.28总人数984040.825859.184950.002727.55
在现有的高校学生评价机制中,通常认为获得奖学金者、各类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较为优秀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科研中往往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学校学风建设的生力军和学生学习的榜样。
第一,在就业去向中,凡是考研、考公务员的,都是平时学习很努力的那部分群体;第二,那些在平时既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又注重自身能力培养的学生,就业时往往能够占得先机;第三,学生干部由于平时得到比较多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所以就业时更加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第四,以班级就业率来看,优良学风班或者优良学风示范班的当年就业率一般比其他班级要高,就业进程快,学生就业主动性高。
因此,笔者特选择这三类学生和普通学生作对比,分析他们在高质量的就业中的占比,并进行未就业原因的分析。
从表3中可见,在三类高质量的就业类别中,三类学风优良的代表所占的比例均高于普通学生;但是,在考取“机关或各类事业单位”类别中,显示了“普通学生”占比超高,究其原因,这几名普通学生不但不是“普通学生”,而且,无论是从学习态度还是从学习能力来看,恰恰是优良学风的典型——他们其实是早早地将“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确定为自己的就业去向,并且付诸实践,较少顾及学校的常规考评。
表2反映了2014届未就业学生情况,细细分析其原因可知:20名未就业学生中,7名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各类奖学金获得者,其中3名因自身原因“主动”不就业;其余的13名普通学生中,1名学生因身体原因不能就业,另12名学生(有6名学生非2010级学生,因学业原因延长学制)至今还不能如期毕业,需要付出进一步的努力才能全部完成自身的学业;他们平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学习能力不强,这不仅导致了他们无法按时完成学业,还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又一次落后:有的一直处于多次被试用状态中,有的一直处于“无人问津”中、没有任何面试机会,有的因要顾及学业而一直无法启动就业程序。
综上,就业率的高低及就业的质量与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班集体还是学生个人,学风好的就业的主动性就高,就业质量相对也高,学风差的则相反,体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2学风是就业的基石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育人。从21世纪初开始的高等教育大发展,一举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校数量少、规模小和学生少的局面,逐步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仍然是教育的坚定不移的正确方针,年轻学生应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育人的根本任务不变,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但是,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择业方式基本上是双向选择;二是受利益的驱动,用人单位比较看重人力资源的短、平、快效益,希望新就业的毕业生能够在岗位上尽快上手,使得许多学生将学习仅立足于就业的目的,导致学习目的的功利色彩浓重,缺乏脚踏实地的研究性、探索性的“苦学”[1];三是专业学习与就业去向的不对应状况突出;四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眼高手低的现象屡见不鲜。
以上这些,都对高等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疑问:
首先,大学的学习还有用吗?现行的学习制度还管用吗?答案是肯定的。第一,大学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完成知识的灌输,而是知识、能力、品德诸方面的学习与锤炼,其中知识结构的完善,是中学阶段难以实现的,能力的提高与养成、品德的进步与成熟也是在大学阶段才能实现新的飞跃;第二,现行的学习制度,要体现的是科学文化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统一,制度的要求并没有落伍,只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可见,学生在就业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是因为学得太多,而是因为学得不够,不是学不学的问题,而是怎么学的问题,即综合的学风还有待进一步地优化。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综合实力的较量,需要从跨进大学的校门起就得认认真真地狠抓学风建设[2]。因此,学习是就业的基础,学风建设是就业工作的基石。
其次,大学的学习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来回答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自身的理想而努力的,但是也有许多学生寻找诸如“学校不够著名”“教师讲课不够生动”“学习好没用”等许多自身以外的原因来给自己慵懒的学习习惯作借口[3],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对于高校来说,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自然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自然需要具备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
3由就业倒逼出来的学风建设的基本思路
3.1研究学习
什么是学习?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与过去单纯的偏重知识的学习不同,今天的学习是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社会对新人的要求,最基本的规格是要能够派得上用场,是有知识、会动手的人,这也就是毕业生就业时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因此,就业工作是要从抓学生的学习开始的,学习是学生就业的基石。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还知道,他们希望毕业生不仅要有知识、会动手,而且还要善于交流、善于合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希望有创新、创造的精神与能力。这些要求具有综合性,可综合性的学习、训练、提升,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培养成功的,必须要4年一以贯之。
3.2引导学习
学风建设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归根结底是为了什么学习、学什么和怎么学三大问题,换句话说,是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与方法这三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三大问题,学生自己要努力探索,勤勉精进,不断取得好成绩;而学校的相关部门,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及其他与育人相关的所有人员,都要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引领学生学出成效,学会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真本领。同时,4年看头年,要把职业生涯的教育从大一开始就列入计划、列入有关的课程[4]。
诚然,青年学生具有追求新知的欲望和思维活跃的特点,但是,学生在成才路上会碰到很多问题。不妨先从学生上大学前后的“四部曲”谈起。许多学生上大学前,对大学的了解很少,思想准备不足;刚走进大学,则对于与中学非常不同的学习和生活一时难以适应、不知所措;等到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又会面临人际交往等一些困难,而对于毕业之后干些什么,则大多认识模糊,缺乏规划:临近毕业,面对林林总总的就业信息,又不知如何选择,多有茫然。仅仅是这“四部曲”,就很需要教师适时地给予关心、关注,热情地加以指点、引导。有位人事总监说,企业最看重的就是青年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进取心,这是最吸引人的,而进取心就可以表现为强烈的学习欲和学习能力,让他可以很快很好地进入角色。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引导的地方。
3.3鼓励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更新
电脑的普及,网络的流行,大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革新了大家的学习模式,借助网络学习是当代大学生趋之若骛的学习途径。从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看,这里暂不讨论实际效果,就是单单与过去板书相比,其速度肯定有优势,如果设计得好,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也肯定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则更加喜欢借助网络学习,第一是便捷,第二是不受时间和单一空间的限制,第三是内容更新比较快。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学生中也有为数不少者因为过于迷恋网络而影响正常学习的,上课因为玩手机而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此,只能因势利导,疏堵结合。
3.4大力推广优良学风班的经验,使优良学风建设常态化、普遍化
优良学风班的评比活动,为学风建设树立了标杆,也形成了具有正能量的氛围,但是,也要看到,优良学风班级的数量和规模还不够大,它的推动效应还有待进一步扩散。建议首先从宣传与推广入手,第一,每年评选、表彰结束以后组织巡回宣讲,既能增强入选班级的光荣感,又能带动更多班级向先进看齐;第二,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评选标准,增加观察点,并且将指标进一步数字化,变评选制为考核制,经过评估,凡是符合标准的就授予称号、给以奖励,让优良学风班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优良学风的常态化、普遍化。
3.5创新机制,严格考评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在本科生的教育管理中,这样的理念尤为适用。试想,本科生刚从紧张的高中阶段走来,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将大部分的时光都花在学习中,除掉一部分本身热爱学习的学生外,好大一部分学生“等待”着大学时代的“狂欢”,这样,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目的等问题都留给了大学的教育来解决;而且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推进,抱有上述想法的学生数量不减反增,如果大学还是固守着传统的“响鼓不用重锤”的精英教育管理思维,默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从内心热爱学习,如老一辈学者的刻苦好学,那么,教师眼中的学风“每况愈下”和学生心中的“临时抱佛脚战略”的局面将愈演愈烈:在教师眼中,一如既往地认真教学,却发现好大一部分学生不学无术,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课程要求只好越来越低,殊不知“此”学生非“彼”学生;而在学生的概念中,的确有好大一部分学生并不明白或者领悟到大学学习的方式,他们还是如高中阶段等着教师来催促,大学富余的课外时间没能很好地用在学业中,有的还振振有词地说“没有老师来管我”,大学所应有的主动的研究性的学习他们还不能掌握,这对于从小学开始家庭作业就要家长签字的家校积极互动管理中出来的学生的确很难适应。因此,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方式,就是要改进以往适合“精英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强教育环节的过程监控并细节化落实,同时,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体验到“什么叫自主的探索性的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要你学”到“你要学”的关键转变[5]。
同时,要在严格考评中建设学生良好的学风;罗马不是一日造就的,哈佛大学的学生之所以出类拔萃,就在于他们需要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完成教师的各种课业任务后才能如愿以偿地得到学分,相比于当下国内高校学生的学习任务,的确差距甚远;当他们的学生啃着面包的时候双目还不离书本,而国内的学生却有大把的时间用来旅游甚至浪费在花前月下,这或许有些个中缘由吧。
4结语
学风建设是直接关乎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中心任务,而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衡量着高校育人的质量高低。经本文的系统讨论,笔者认为高校学风与就业有着正相关关系,从就业的视角来审视高校学风建设,凝聚高校各方力量,因此,进一步优化高校学风建设,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具有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孙柏璋,翁绳凤.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的完善:以开放理性和有限理性为研究基点[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4-137.
[2]黄春雷,高霞.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谈高校学风建设[J].出国与就业,2012(3):12.
[3]沈晓.谈加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J].教育探索,2012(8):92-93.
[4]吴乔.学生党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40-142.
[5]张仁杰,张国栋.大学生就业教育与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82-83.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27卷第2期,2015年4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7 No.2, Apr. 2015
—A case study of School of Auto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 Yuying
(School of Auto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The investigation prove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employment. Those who have good study habits often have better employments. The atmosphere of learning is the keystone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The problems call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tmosphere. The basic idea pushed by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to research and guide students how to study, encourage innovation in learning methods and ways, and promote vigorously the experiences of classes with fine learning atmosphere. Certainly strict appraisal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are very important, too.
Key words:students work;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tmosphere; students employment; positive correlation
作者简介:潘中祥(1985—),男,安徽省舒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科技学院科研 (2014XJTW05)
收稿日期:2015-03-06
doi:10.3969/j.issn.1671-8798.2015.02.004
中图分类号:G641;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798(2015)02-00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