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学习竞争力

2016-01-28 01:45胡浙平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大学生

胡浙平

(浙江科技学院 党委办公室,杭州 310023)



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学习竞争力

胡浙平

(浙江科技学院 党委办公室,杭州 310023)

摘要: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风与学习之力紧密相关,学习之力也可称为学习竞争力;学习竞争力可以归纳为8个方面,即动力、定力、勤力、毅力、心力、践行力、体力、影响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学习又需要引导;评价制度对学习的引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行评价制度既有合理性,又有明显缺陷,需要改革、完善。

关键词:学风建设;大学生;学习竞争力;评价制度

读书学习是需要“力”的,因此,学风建设也需要重视学习之力的培养和引导。《论语·雍也》中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1]冉求是说自己对于老师的学说不是不喜欢,而是自身的学习之力不够,于是,孔子就告诉他,学习之力不够,就会半途而废;自己画地为限而不进,只能日退。南宋诗人陆游即在其诗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2]意思是说,对学问要不遗余力(也即学力),年轻时下工夫,老年才会有成就。清末民初的巴蜀学人刘咸炘有感于当时的学风衰飒,在《与蒙文通书》中指出:“蜀中学人无多,而有不能容己之病。先辈不肯屈辱,后进又每多侮老。学风衰寂,职此之由。”并认为其时“游谈者多,而勤力者鲜”,然称赞蒙文通在学习上却能够“力猛量宏,不耻下交”[3]。刘氏在这里说的也是学习之力的问题,而且,他看到了学习之力与学风好坏之间的直接关系,认为学习需要“勤力”,需要化大气力、广见识、虚心下问。确实,古往今来,学风都是和学习之力紧密相关的。

所谓的学习之力,其实也可以称之为学习的竞争力。本研究所要着重探讨的是学风建设中学生自身的学习竞争力问题。

1学风与学习竞争力的关系

1.1关于学风的定义

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风是指学校或科研单位和其他领域的人在学习、教育或科学研究、学术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气或曰作风。不过,作风与风气是有所差别的,作风既可以指组织或群体,也可以指个体,但是,风气则只能指群体,而且是在综合分析后才能论定的。狭义的学风,是就某一群体而言,比如在学校里,有教师的治学之风,有学生的学习之风,还有干部表现在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上的学风,本文所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学习之风。愚意以为,所谓大学生的学风,是内外因条件下高校学生修养立志、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总和及其外在表现。

1.2关于衡量学风的大体标准

如何衡量学风的好与不好,绝对的标准固然难以界定,所谓“定体则无”,但是,相对的“尺寸”大体还是有的。笔者以为,衡量学风,主要是看三方面:一是看精神风貌,比如,有无积极向上、奋发昂扬、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等;二是看行为风范,比如,是否踏实认真、专心致志,是否能充分利用时间,有无作笔记的习惯等;三是看科学评价基础上的学习成果,比如,平时与考试时的成绩,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参与第二课堂或者学科竞赛的表现等。换言之,所谓优良的学风,也大体就是这三方面的整体的突出体现。

1.3关于作用于学风的外部与内在之力

“好风凭借力”,无力则无风。学风来源于学习的竞争力,而其力,既有来自于外部的推力,又有产生于内部的动力。从外部之力而言:一是引领,比如,教师的教诲,思想的教育,榜样的表率,学材的熏染,乃至于就业的趋势等,都能对学风发挥引领的作用;二是督促,比如,学习的管理,纪律的儆诫,自修的检查,成绩的宣示,学风的讲评等,都可以产生对学风建设的督促作用。但是,对学风起主要作用的则是学生的内在之力,亦即主观之力,或称之为主观能动之力。比如,当年的西南联大,办学条件自然比不上今天,但是其学风之好,至今为人所称道,也培养了一批很优秀的人才。再比如,“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当时的办学条件也不如今天,但是大学生普遍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却是一代学风的生动写照。这两个例子,固然有着不可或缺的外部之力的推动,比如学校管理层的着力与精心,又如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优秀与敬业等,但是,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学习”或者“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学习”的崇高志向,自觉、勤奋、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与主动精神,应是当时学风建设的根本所在,是学生学习竞争力的系统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说,主要着眼于学生群体,但是,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风气成于群体,力量汇于个人,个体强则群体兴,个体都动员起来、行动起来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个好的学风也就从而得以形成;反之,个体如果都冷淡而为,那么,好学风也将如同水无源而树无根,即便用尽大力,也会消释一空。由此而论,抓学风建设的用力之处,是既要着眼于群体,又应着力于个体。

2注重激发学生八方面的学习竞争力

2.1建设学风,责在学校、教师,更在学生自身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标志。建设优良学风是大学里各级组织的共同责任,也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广大学生自己的责任。组织的责任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提供必要的学习保障,抓好教学工作,开展思想教育和科学评价,重视风气引领,建设学习文化等。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则应自觉地教书育人,言教身教相结合,为人处事相统一,以自己的丰富知识、精湛学问、严谨治学、博爱胸怀,去感染学生、感化青年。然而,学习——包括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品德养成、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第一要务。

2.2关于大学生学习的“八个力”

对于广大的学生学习而言,可以着重激发由八方面组成的学习竞争力,姑且称之为“大学生学习八力”。

2.2.1动力

主要指学习的目的、动机与目标追求。历史证明,学习的动力总是和人的志向紧密相关的。古代的学习目的,第一是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做人,亦即“修德”,是学习的最基本出发点,也是渐次而升的理想抱负。孔子学生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前两个“省”指做人,后一个“省”指读书,这“三省”把为人为学都联于一起了。第二,是后来人把孔子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发挥到读书与仕进的结合,到了推行科举考试以后,入仕更是成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不懈追求。修身立志和读书仕进,这两大动机可以说是几千年来读书人的强劲动力,从而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奋苦读”与“耕读传家”的优秀文化。

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一代革命家看到的是旧中国的腐朽落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成了他们学习的根本动机。解放以后,为革命而学习、为建设新中国而学习,是当时读书人的共同志向。十年“文革”,十年动乱,也是学风遭受最严重破坏的十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把“文革”耽误的宝贵时间夺回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奋学习,是人们读书学习的明确动力。

今天,中国人民正大步行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用知识改变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实现“中国梦”的有机统一,是当代大学生读书求学的应有动力。树立起这一动力,学习将更加主动、自觉,也就可以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2.2定力

或者称之为“淡定之力”,是指对待学习的态度。新时代是讲求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但眼下又是一个充满干扰和诱惑的时代,社会上的浮躁之气及作为“双刃剑”的电脑、手机等,不时影响着校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家庭的困难等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而影响学习。为此,提倡静心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古人有云:“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奕棋,皆须觅伴寻对;唯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竟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覩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5]此可谓“静心读书,静中取乐”。诚然,“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面对喧嚣和干扰,面对困难与挫折,颇须树立一种淡定之力,能够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委屈,扛得住压力,“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坐得住读书学习的冷板凳,虚心为学,专心向学,从而在淡定中收获知识,灿烂人生。

2.2.3勤力

是指学习的意志。勤奋,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它和勇敢、智慧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在北大与师生座谈时寄语青年,提出“八个字”的要求,其中“勤学”是第一位的。勤奋还往往跟刻苦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一部古代的学习史,就是一部古代才人学子勤奋刻苦的历史写照。确实,学习从来都是艰苦的,而且,只有经历了艰苦、勤奋,才能变苦为乐,乐在其中,化苦为甜,甜在其里。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新知迭出的时代,“懒汉”已经不再是单指不劳作、不务工、不经商,而是也指不读书、不学习。诚如王充所言:“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文吏以理事为力,而儒生以学问为力。”[6]“长江后浪推前浪”,稍不努力就会在新知识面前落伍。“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力,就要像蚕吃桑叶一样,勤勤业业,孜孜不倦。学习是需要积累的,但积累也在于勤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以勤奋求积累,获得的才是精要、神品。同时,博览群书,开卷有益,也只有勤奋,才能“广知博见”,广廓心胸,扩充知识,增进阅历。

2.2.4毅力

跟勤力一样,这也是对一个读书人的意志考验。水滴可以石穿,“有志者,事竟成”,读书学习,贵在有恒,贵在坚持不懈。学习的任务繁重,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学习上的困难不少,这些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虽然有了读书学习的好计划,却又束之高阁,最后终究无所成就,虚度光阴。孔子说过:“譬如为山,未成一蒉,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蒉,进,吾往也。”[8]指的就是人的毅力问题。笔者以为,毅力也是情商的组成部分,在智商差不多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些人很有成就,有些人却碌碌无为?其中的差别,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情商不一样,毅力不一样。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不厌百回读,靠的就是毅力,就是学而不厌的坚强意志力。读书学习,也如同愚公移山一样,每天都要在浩如烟海的“书山”上挖山不止,那么,最后也一定会感动上帝——老师、自己、家长、社会。

2.2.5心力

是指学习的方法和窍门,指学习的创造和思维的创新。心之官则思,学习是要用心的,但是,用心学习,不仅是指要聚精会神,而且是指要重视和研究学习的科学方法。知识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多,这就需要学会整理,在众多之中寻求规律,在丝丝缕缕中理出头绪。重要的知识比如概念、公式、定义、单词、名诗警句等,要下决心记忆甚至背诵,但有些则可浏览一过,如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9]。用心力,还指的是要学会学习,比如利用图书馆、利用网络自己找书读,利用实验室自己去求证,这样,一旦有所获即能刹然会意,欣然满足。读书贵在有疑,学习贵在质疑。用心力,还要提倡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提出疑问,在解疑释惑中积累经验、解决问题。在今天,所谓用心力,从很大程度上还指要大力提倡运用创新思维来加以学习,鼓励“异想天开”,在探索中求真,在求真中升华,在学习和实践中历练创新,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大的“五四”讲话来说,就是“明辨”。

2.2.6践行力

指的是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与学习的归宿。陆游有诗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1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指的就是学习的践行力。一个好的学风,必然是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统一的。孔夫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1]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2]学习与实践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3]学习的最终归宿是实践的运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毕业后不一定都用得上,但是,大学是夯厚基础的时期,衡量读书有没有用,不能只单纯地看知识这一点,而是应该更多地综合地看学生在学期间获得的科学、文化水平,包括系统的思维方法,深厚的文化积淀,清晰的思想眼光,创新的能力基础,健康的身心素质,娴熟的交往技巧,自觉的团队精神等。况且,书本上的东西往往要在实践运用时才能体现其价值。也正是如此,所以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笃实”,扎扎实实读书,踏踏实实践行。要十分重视实习课,重视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实从细地贯彻学校校训中的“尚用”要求和“应用型”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

2.2.7体力

即保障学习所需要的体格条件与体质水平。学习需要充沛的精力,而精力与体力又是互相关联的。有了比较好的体力,才能有比较充沛的精力,有精力才会有较好的记忆力。也只有具备比较好的体力,才能够坚持长时间的学习。一个人的好体力从何而来?这固然要有一定的先天条件,比如早期打下的基础,一定的营养辅助,合理的作息时间,有机的劳逸结合等,但是主要在于坚持必要的锻炼,通过适当的运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增进健康,从而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

2.2.8影响力

或者称之为良好学风的辐射力、感染力。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风行而为气,气动则为风。在一个群体里,风气是互相感染的,学风亦然。正是如此,一个寝室、一个班级的学风,其影响力往往比单个的人要大得多,而且也会持久得多。良好的学风也需要有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培养良好的学风,一定要注重其影响力、辐射力和感染力,久而久之,就一定会形成优良的学风,同时,也会积淀下优良的学风文化,从而代代相传,播之久远。

学习竞争,需要综合施力,因此,以上的“学习八力”,力力重要,缺一不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落实学生对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综合激发“八力”而用于学风建设,其义至深,其能至强,其功至巨,其成效也一定会非常明显。

3以科学评价引发学习竞争力

3.1现行评价制度的合理性

评价是检验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反馈学习的重要途径。有专家说,好学生是评出来的。评价,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导向。

现有的评价体系,在内容上,主要以考查学生既往学习的结果为主,或期中期末相结合,或以期末为主;在成绩计算上,或以卷面成绩为主,或以卷面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相结合,有的还会参考到课情况;在成绩显现上,以百分制的分数为主,也有用四级计分制的。这一评价体系沿用了几十年,有它的合理之处。

首先,它能区分学习成绩的高低、优劣。人是有差异的,无论怎么引导学风,学生的学习总是会存在差别的,而且至目前为止,百分制或四级计分制,还是属于梯度相对分明的评价法,因此,学生的学习如何,从中是大体可以反映得出的。

其次,因为成绩具有对比度,通过评价反馈,一般情况下,能让学生知道自己既往学得如何,这样,相当多的学生在通过比对成绩后,则会寻找原因,并在后续学习中加以补正。

三是能够作为学生升级与毕业与否的主要依据,甚至还可以提供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选人的主要参考。而对于负责任的教师而言,学生的成绩也往往是反映自身教学工作与教学效果的写照,可以因此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调整、修正、提高。

同时,对于这一评价体系,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施教者,大家也用得比较习惯。

3.2现行评价制度的明显缺陷及其对策

3.2.1缺陷

现行评价制度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者看来,其缺陷至少有如下三方面:

一是检测对象存在单向性。现行评价制度主要检验的是学生的学,而对于教师的教却缺乏硬性的指向与反馈。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科学的评价制度应该是既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效的,可以称之为“双反馈”制度。毋庸讳言,有少数教师对教育教学心不在焉,讲课时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到考试时才体现出所谓的主次轻重;一旦有部分学生没有考好,有的教师就对学生大肆埋怨,甚至冷嘲热讽,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产生反感、抵制等消极情绪,于教师、教学两不利。

二是检测内容存在单一性。现行的评价制度,一方面是重知识留存,轻能力培养,比如,用于检测的试题,往往习惯于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程度或者计算的能力,而对于运用课堂知识、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缺乏自觉地关注。另一方面是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何谓“第二课堂”?不仅是指图书馆、实验室、校内实习工厂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而且是指大量的学生社团、课外活动、知识与技能的竞赛、讲堂讲座、社会实践、实习基地等。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毕业之后,留给他们最深影响的往往是第二课堂,然而,现行评价制度对这方面的关注还很不够,着力还很轻弱,评价还远没有形成体系(这只要看评价中分值的权重便可见一斑)。

三是操持评价权利的单独性。现行评价制度中,操持评价权利的是教师和管理部门,越是占比重最大的文化课的学习成绩的评定,其学习的主人越是无权参与,极少数时候,甚至学生已经明知评判有错了还只能忍气吞声、无言挨宰。在学习成绩的评定上,学生的确属于“弱势群体”。这是评价制度中习惯势力最强、改革难度也是最大的一个方面。

3.2.2对策

针对以上缺陷,不妨进行如下改进:

一是引导教师先从试题的设计入手,增强测试的双向反馈。笔者以为,一套好的试题,往往是知识点分布比较均衡,比较能检测学生解决问题的运用能力甚至留有创造空间的。比如,知识点的布局,一般应该重点突出、占比明显,兼顾已知、强调新知,问题设置有典型性,却能举一反三,而后又能反馈于教学双方的,换言之,试题是要和教师平时教学中的关注点大体一致的,而且是体现了曾经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育的。这样的试题,应该是平时教学安排与教学实践的再显示,它既能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可检验教师的教学状况,因而是比较科学的。

二是增强并延伸考试和考查内容的覆盖面,在比较多地关注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表现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比如可以单独设定权重,或者给与一定的学分,并且可以专门设置成绩栏目。这一方面的考试考察权也可以放给共青团甚至学生会组织,这样,既解决了扩大检测内容的覆盖面问题,又增添了共青团、学生会参与学风建设的抓手,而且能够进一步贴近学生的学习与成才成长的需求,可以说是一种多效应的举措。

三是增加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机会,扩大对自身学习评价的权力,变评价权利的单独性为双维性甚至多维性。为此,可以设想先作一些试点,比如,可以先从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开始,把思想品德课的检测由单一的书面测试一分为二,即分为书面考试与实际表现两大部分,设置适当权重(比如50∶50),并且把实际表现的成绩评定进一步分为自身评定、同学评定、班级党团组织评定三大块,以自身评定为主,然后由教师包括辅导员审核确定。其实,实习课、实践课的成绩评定也可以有学生自己的权重。

以上三点,只是择要论之,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其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对于改革教育、提高质量,都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性。可以认为,一方面现行评价制度的缺陷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其改革、探索与完善的空间也很大。深化改革,时不我待。要从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出发,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竞争力为己任,大力促进学校优良学风的建设,用一流的学风为“大学梦”的实现添彩增色!

4结语

学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尽管目前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也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是,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这一点永远不会变。因此,如何激发主体对于学风建设所起作用的课题也同样是永恒的,希望同行与专家更多地关注这一课题,并奉献出更多新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雍也[M]//四书章句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99.

[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M]//陆游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122.

[3]刘咸炘.刘咸炘诗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2.

[4]朱熹.论语·学而[M]//四书章句集注.长沙:岳麓出版社,2004:55.

[5]张岱.快园道古[M].高学安,佘德余,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5.

[6]王充.论衡·效力篇[M].陈蒲清,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168.

[7]韩愈.进学解[M]//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1.

[8]朱熹.论语·子罕[M]//四书章句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129.

[9]陶渊明.五柳先生传[M]//陶渊明集.逯钦立,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175.

[10]陆游.示子遹[M]//陆游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154.

[11]朱熹.论语·为政[M]//四书章句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165.

[12]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67.

[1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0.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27卷第2期,2015年4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7 No.2, Apr. 2015

On learning competitiveness in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tmosphe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 Zheping

(Office of Party Committe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Students are the subjective in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tmospher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ability of learning (also called power of learning competitiveness). The power of learning competitiveness includes power of motivation, permanence, diligence, perseverance, intelligence, influence, and physical power. The students are also the subjective of learning, whose learning needs guidance, especially guidance of evalu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 exists either rationality or defect, which need reform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tmosphere; undergraduate; learning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作者简介:王学川(1956—),男,浙江省金华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A720026);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2JCZX01YB)

收稿日期:2014-11-16

doi:10.3969/j.issn.1671-8798.2015.02.0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798(2015)02-0081-06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