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分类化研究

2016-01-28 07:43孙光磊浙江传媒学院310018
大众文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差异化媒介素养

孙光磊 (浙江传媒学院 310018)



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分类化研究

孙光磊 (浙江传媒学院 310018)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率空前提高。在大学媒介素养教育中,教育对象可以分为传媒专业大学生、媒介研究型人才、一般媒介使用者三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考虑到三者的区别。

关键词:媒介素养;分类化;差异化

一、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对象的差异化分析

考虑到专业区别,在本文中,笔者将大学生分为传媒专业大学生与非传媒专业大学生;考虑到媒介实务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的区别,把媒介专业大学生再分为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和媒介研究型人才。

1.传媒类大学生就业前景堪忧

根据调查,“我国现有800多家高校开设新闻传播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7万,硕士研究生超过4万,而目前编辑记者的岗位要求仅为25万人左右”,在新闻界,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情况十分明显。

根据传媒类毕业生从事的热门职位排行,从事“媒介专员”职务的大学生居于第四位,从事“摄影师/摄像师”职位的居于第七位,且热门专业前十位中只有这两类职业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可见,当下传媒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相当严峻。

究其原因,其一,传媒类毕业生供过于求。当下,专业新闻单位的人才需求趋于饱和,面对有限的职业供给,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其二,随着媒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具备专业媒介素养和技术特长的“多面手”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应聘者缺乏这种潜质。

2.媒介研究型人才缺失

现今,从事传媒研究的人员存在知识结构与学术前沿脱节、只重理论而忽略实际的情况。一方面,对于传媒类专业教师而言,多数教师为学生传授的是90年代的新闻知识,使学生难以了解行业前沿知识。此外,媒介教育更多地考察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素质。以数据分析软件SPSS为例,现阶段从事媒介教育的教师大多对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需要请教管理学专业的老师。另一方面,对新闻专业研究生来说,他们大多能够背诵大段大段的传播学理论,却不能用PS迅速地修好一幅图;他们能够写出纯理论的长篇大作,却难以说清什么是大数据,如何利用大数据获取新闻,媒介研究型人才十分缺乏。

3.一般媒介使用者良莠不齐

根据大众传播理论,在现代大学生与媒介的接触中,存在明显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著名传播学家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本研究中,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优质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的时间、患者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情绪评分、心功能等级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情绪评分、心功能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崛起的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时代“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愈加明显。国内学者通过调研发现,“32%的学生将学习知识、获得信息作为媒介接触的动机,60%多的学生热衷在网上看电视、电影、网游及利用社交媒体聊天,更多的学生对脱口秀节目乐此不疲”。在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娱乐,甚至为网络世界的虚拟话题所左右,大学生对于明星八卦的讨论、对于奇异事件的讨论、对于黄色视频的讨论已成流行之势,网络谩骂现象靡然成风。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分类化培养

1.注重对传媒专业大学生多面素质的培养

传媒类专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教育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和实务培养并重、培养传媒“多面手”。其一,注重媒介理论教育和实务技能的培养。为此,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专业实习、开展社会调查,通过与专业新闻从业者交流,亲身体验,做到理论研究实际,使自己的专业素质更加全面。

其二,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应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多面手”。从课程设置上讲,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报纸编辑课、PS教育、视音频剪辑、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同时,学生可以广泛涉猎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经济性、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来提高自己。

2.注重对传媒研究者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

对于研究型传媒人才,媒介素质教育应更加注重对其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传媒类专业教师应该具有主动学习学科前沿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自觉性。为此,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有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教师则无后顾之忧。同时,学校也应该更多地开展职业素质竞赛、实务素质拓展等活动。另一方面,对于传媒类研究生而言,大学更应该加强对传媒类研究生的实践素养教育,增强跨学科研究鼓励力度,提升传媒研究者的危机认识。

3.注重培养一般媒介使用者的道德素养和自律意识

对于一般媒介使用者,教育应注重媒介道德和媒介自律意识的培养。

其一,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媒介道德的培养。2015年9月3日,范玮琪阅兵微博晒娃引起网民的口诛笔伐,不少网民指责范玮琪不爱国,其中不乏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网民。9月4日,范玮琪在微博上发文道歉,至此,笔者不禁感叹,范玮琪的道歉与其说是发自内心的忏悔不如说是道德审判。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媒介道德素养的教育。

其二,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防止媒介沉迷。多数沉迷于媒介拟态环境的大学生都存在缺乏自律的情况。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利用电脑进行娱乐活动就成为大学生们的重要选择。另外,调查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看手机450次,大学生自然是手机利用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多参与社会活动、课题讨论、知识竞赛等,转移大学生注意力,真正放下电脑和手机。

结语

总之,在大学媒介素养教育中,应考虑到不同对象的区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使媒介素养教育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韧,刘飞飞.新闻学子就业前景的实证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4):59-6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152-178.

[3]原松海,刘洪.国内研究型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技术教育,2013,4:86-88.

孙光磊,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扩散、传媒经济。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差异化媒介素养
电力线路差异化防雷改造措施的选定和效果评估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中外电视广告差异化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