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字释义及炕的发展历程、起源地研究

2016-01-28 08:03时吉星武汉理工大学430070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

时吉星 (武汉理工大学 430070)



“炕”字释义及炕的发展历程、起源地研究

时吉星(武汉理工大学430070)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北方常见取暖设施的“炕”,已存在上千年之久,影响着我们的“住”与“用”。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对比,本文对“炕”字的释义及炕的发展历程、起源地进行了探究。在总结诸多研究成果的同时,从设计学视角指出现有火炕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炕;释义;发展历程;起源地

炕又称火炕或大炕。在我国,炕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及华北等地区的农村,而在朝鲜半岛、俄罗斯东部及日本西部的沿海地区也存在炕。通过炕存在的地域分析,其存在的条件一般为:寒冷的气候和定居的生活。

由于炕产生地域条件的限制,才有了“南人习床,北人尚炕”的俗语。作为卧具的两个分支,床的发展历程研究并不多,而关于炕的发展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主要通过对“炕”字释义及对炕发展历程的综述,从设计学视角对以“炕”为代表的北方取暖卧具的发展做出预测,来达到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目的。

一、“炕”字释义

在唐之前,炕都以“坑”的形式出现,如《旧唐书》中便有“冬月皆作长坑”的记载,其中“长坑”即“火炕”,“坑”与“炕”为古今字关系。

“炕”其字出现较早,不过早期“炕”字都作动词,如《广雅》中释“炕”为“曝也”。

“炕”字作为名词首次出现在唐著作《一切经音义》中,有“上塌安火曰炕”之句。此时“炕”字意义已与今日相同。

此外,在金《四声篇海》中,还出现过“匟”字,释为“坐床也”,现代字书认为其为“炕”的异体字。这也正是女真人火炕原型的描绘,〔为形,亢为声。

综上,“炕”字在唐之前只作动词,为炙烤意,“坑”字表示现在的炕。唐之后“炕”字开始作名词,意义与今日相同。唐宋期间“坑”与“炕”作为名词并行存在,宋以后,“坑”字和“炕”字就不再通用了,“炕”作为专有名词出现,这也说明此时炕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在文字上就被区分开来了。而金时期出现的“匟”字,其为“炕”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并未改变“炕”字变化的主体潮流。

二、火炕的发展历程

作者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结合发现的部分遗址,将火炕的发展历程总结为:火坑时期、炙地时期、火地时期、低火墙时期和火炕时期。

1.火坑时期

人类早期居住方式主要为巢居与穴居,如《后汉书》记载,那时人类“常为穴居”。但先民冬天仅依靠穴居还不能御寒,还需要火。

旧石器时代,人类对于保存火种的方法,最早为篝火方式,即不断地添柴使其燃烧,不用时再用灰掩埋使其阴燃。但这种方法散热太快,为了持续保温便出现了“掘坑生火”,即在住所内挖一个固定的坑,在坑中生火取暖。我们称这种取暖设施为“火坑”,其与今日哈尼族的火塘类似。在《汉书》中有“凿地为坎”,“坎”即“坑”,就是此种取暖方式。

因此,火坑算是火炕的原型。而人当时靠近火坑取暖是无意识的行为,是由人的生理趋向性决定的。之后,人们依靠有意识的加热土地来取暖,产生了炙地。

2.炙地时期

“炙”为”烤”意,炙地即烤地,人坐卧其上以取暖,如今在我国蒙古还有类似取暖方式。

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些遗址(如西安半坡遗址),地面上有反复烧烤的痕迹,应是炙地造成的结果。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火将地面烤热来取暖,炙地这种取暖方式产生了。炙地的意识性区别于火坑的无意识性,因此作者认为炙地是火坑的发展与延续。

但炙地存在着烘烤面积小、过于消耗资源、使用繁琐、在屋内产生大量烟尘等缺陷,因此后期先民将灶与炙地合二为一,产生了火地。

3.火地时期

火地与炙地类似,都是用火将地面烤热。但炙地是在地面上烤,火地则是在地面下烤,其下设烟道,并有配套排烟设施。火地对炙地进行了优化,是炙地的科学发展。

关于火地的最早记载是在《水经注》中,“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可知最晚在北魏时期,我国北方规模建筑中已有火地取暖设施。现在半固定的蒙古包中仍有此种取暖方式。

火地的烟道处于地下,较炙地有了发展,但要排出灶内的烟气并不容易,之后出现了更先进的取暖方式,即低火墙。

4.低火墙时期

“火墙”这种取暖设备是在灶前立一矮墙,或将房屋的隔墙与灶相连,隔墙中空,作为走火的烟道,利用整个墙体来为房间供热,为地上烟道。在现在部分东北的部分民居建筑中还能偶尔看到。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黑龙江省东宁县的团结遗址中,发现了东汉时期低火墙遗迹。而在辽宁抚顺莲花堡遗址中,我们也发现了低火墙取暖设施。

由于低火墙是将烟道置于地上,这样可以更好的排出灶内的烟气,且充分利用了灶中的热量,相对火地来说更加合理,所以我们推断低火墙是火地的发展与延续。

5.火炕时期

火炕与火地原理基本相同,但火炕是从地面上凸出,与床榻类似,区分人休息与活动的场所,且火炕烟道更加合理。火炕在秦末汉初在东北地区已基本成型,而且可能已经扩散到北方各地。

火炕从成型之后,一直发展到今天,在这个过程中,其形式又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风格,如东北地区常见“弯子炕”或称“万字炕”,而西北、华北地区则常见“一面炕”。

6.小结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结合发现的部分遗址,部分学者认为炕的发展只经历了炙地时期、火地时期及火炕时期三个阶段。但作者认为在炕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火坑时期与低火墙时期。

三、结语

炕作为一种取暖设施已存在几千年,其发展现面临三个巨大的挑战。

1.环境污染问题

现在农村烧炕普遍使用的是小麦、玉米秸秆及树木枝干等,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2.炕存在楼层的限制性

炕目前普遍存在于家庭的一楼,对于二层以上的建筑取暖没有适用性,这与城镇化的步调有不适应性。

3.对柴火的依耐性

目前,炕的燃料主要是农作物秸秆等,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柴火供应必将大打折扣。

随着社会城镇化的发展,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炕作为一种传统的取暖设施在这个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中正面临巨大挑战。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需要的也不是炕这个实体,而是要解决我们的取暖问题,特别是对农村地区来说,当成本低廉、易于使用、可持续的设施出现时,全新的取暖形式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进一步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北人尚炕”习俗的由来[J].北方文物,1987(03).

[2]周小花.“火炕”考源——兼谈“坑”字与“炕”字的关系[J].现代语文,2008(04).

[3]敏塔敏吉.哈尼火塘与炕笆[N].云南日报,2004-02-04(10).

[4]余志华,姚平录.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史[M].科学出版社,1985.

[5]桑靖菲.东北亚地区火炕源流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3.

[6]匡瑜.战国至两汉的北沃沮文化[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01).

[7]华阳.东北地区古代火炕初探[J].北方文物,2004(01).

[8]黄锡惠,王岸英.满族火炕考辩[J].黑龙江名族丛刊,2002(04).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电力企业中物资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性演进历程研究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