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飞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443000)
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李飞(三峡大学艺术学院443000)
摘要: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作为高校音乐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主要技能课程,其应用性极强。声乐教学以声乐演唱教学为主,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建设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受到猛烈冲击,音乐教育事业出现新格局。本文从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为着眼点,浅析声乐教学如何顺应时代大潮,满足社会需求,从而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社会适应性
本文为三峡大学2015年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高校音乐学(师范)专业声乐教学的社会适应性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29
引言:由于高等教育的全面推广和普及,音乐教学成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的音乐教育也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作为高校音乐学专业重要课程的声乐教学,它的教学改革研究是音乐专业教师科研的焦点,在全国范围内,各大高校积极投入到声乐教学改革中,不断地适应音乐教学新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培养高素质、高修养、高技能的师资团队,不断提倡素质教育,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声乐教学体系,促进音乐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各个群体、各个层次的需求。
1.没有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这就与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专业艺术院校是为培养“高”“精”“尖”的优秀声乐专业人才而存在的。但是,我国高校声乐老师倾向于采用用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在声乐课程上多是一对一教学,忽略了学生专业能力与自身专业条件的差异,这与教师的“高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2.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
近年来,高校不断进行扩招,艺术类考生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高校音乐学专业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动辄一百多甚至几百人,而且部分高校为达到招生目标,不惜降低专业要求,这使得所招收的学生专业能力层次不齐,一些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素养较差,且文化知识水平不高。
3.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全面细致
大多情况下,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课程安排都是沿用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学院的教育方式,这导致了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没有统一的声乐教材,声乐教学的内容审核和评定也不够严格,学生无法在课程中一步步地积累扎实的专业基础,阻碍了构建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的步伐。另外,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设置全面的、具有针对性的声乐教学课程。这需要高校音乐学专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需要,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设定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对声乐课程内在含义的理解以及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大部分高校的音乐学专业采取主修的制度,其他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这就造成专业课分配的时间有限。没有足够的专业学习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4.对教学理论的重视不够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中虽然设置了声乐教学理论这一课程,但是由于课时较少,所占比重较低,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这一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足够重视。而且学校的教学方式会偏重发声技巧的训练,难以形成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课程学习氛围。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有较高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技巧的莽夫。学生进校是的文化知识本来就比较薄弱,声乐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的忽视更会造成学生内心对于理论学习的轻视。
5.缺乏专业实践机会
就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课程安排而言,大多数都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老师和学生被捆绑在教室之内。学生缺乏舞台实践经历以及社会实践教学指导。虽然,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会进行学校组织的一定时间的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但大多是流于一种简单的形式,持续时间较短,这就意味着这样的活动并不能发挥实际效用,难以培养出学生的声乐专业能力。
6.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高校音乐学专业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以及沿用专业艺术院校“一对一”或“一对三”的教学模式,相应的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学生快速增长的步伐。然而由于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的特殊性,需要高素质的声乐教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
1.以学生为本,转变声乐教学理念
泱泱华夏,郁郁其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也应秉承这一理念。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应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新时期,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他们的专业条件和专业能力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培养模式的侧重点也需要有所不同,这需要老师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样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声乐的学习更是一门艺术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心灵与身体的完美契合,更是学生集体智慧的凝聚。艺术大多来自于生活,声乐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贴近生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另外,声乐的表现形式包括独唱、重唱和合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双赢”乃至“多赢”的合作意识。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社会需要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具有操作的不直观性和主观性,并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不同的学生则在声乐教学课程中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而在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彰显学生的个性。
为了建立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发声方法和演唱基本功,需要加强学生的声音技巧训练,其中主要包括呼吸和发声训练。学生首先对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有清醒的认识,加强理论课程学习,适应声乐学习的需求,增强生理课的理论教学课程内容,学生在其中了解男女生发声的原理,知道如何保护嗓子、调节身体等。同时开设心理学课程,排除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扰。其次要明确控制呼吸在发声与歌唱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能动性和自觉性,进行刻苦练习。呼吸的压力使得专业演唱者可以不借助音响设备而将声音传递到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具有相当的穿透力。此外,呼吸的强弱变化也会传达不同的音高和情感。在发声训练中,学生通过观察并模仿教师的发声动作进行练习,但这往往可能会因为学生的领会不到位或者心理的紧张而出现偏差。这要求老师在示范教学上花费时间和精力,纠正学生错误的发声习惯,师生之间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再次,老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研究学术的可塑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由浅及深,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天赋和能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最佳水平。
老师在选择声乐教学案例时要拓宽思路,加强民族声乐的内容,发掘新时代优秀声乐作品,纵横向交替丰富声乐教学内容。在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因为学生总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往往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化解既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专业能力不符的矛盾,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声乐演唱作品,适应社会对声乐专业人才的需求。
3.加强声乐教学的社会实践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声乐艺术是实践的艺术。因此,加强声乐教学过程中的社会实践环节十分重要。声乐舞台表演和实践是检验学生的演唱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有助于学生判断和了解哪种技术方法和经验技巧是合适自身发展的,并且运用和巩固所学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能,积累实战经验。但是,根据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内容的计划安排,学生声乐舞台表演和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得,而且这类机会一般只会降临在优秀的学生身上,一些专业声乐演唱比赛更是层层甄选,这致使很多学生得不到舞台演唱和实践的机会。事实上,不论学生所在的年级和他们的演唱水平如何,他们都有表演和展示的欲望。为了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应该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变得优秀。
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潮流
对于声乐课程的学习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它的教学任务并不是单一的,其与许多相关学科(美学、文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的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联系。学生并不是简单地学习演唱技能,声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和审美能力。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心灵以及较高层次的音乐美学修养,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声乐才华,发挥学生的声乐潜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表现力。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文化知识积累普遍较弱,但是并不是歌唱的好就能决定一切,就能够忽略文化的学习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在声乐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的声乐作品鉴赏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丰富他们的表现张力。
5.完善声乐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是声乐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良好、完善的教学条件可以使学生更好、更愉快地学习。声乐教学不能依靠老师抽象的表达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和吸收。教学过程中需要完善硬件设施,如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及摄像机,用摄像机拍摄学生的声乐演唱过程,便于学生在其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予以改正。此外,需要建立完善的声乐教学专业研究机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下必须改变传统声乐教学理念,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声乐教学体系,推进创新性、前瞻性声乐教育。在声乐专业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和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进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发掘学生的声乐专业潜力和专业天赋,教学相长,更多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声乐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松.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探究.大舞台,2013(04).
[2]毛亚雄.关于改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几点探讨.音乐时空,2014(02).
[3]常艳.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可行性研究.通俗歌曲,2015(06).
[4]柳志勇,易璇.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音乐大观,2014(07).
李飞,硕士,现就职于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合唱与指挥的教学和研究。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