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尚文 (南京艺术学院 210013)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浅析音乐的传播功效
卞尚文(南京艺术学院210013)
摘要:音乐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其他学科以及其他领域的影响和综合,就音乐而谈音乐已经不被认为是研究音乐的最佳途径,对音乐的研究已经或多或少的需要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经验和知识。随着文化产业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事业越来越多的需要通过传播途径进行传播,而受众是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受众心理就必然成为关注的对象。
关键词:音乐传播;受众心理
传播学本身的发展就是跨学科发展的成果,是在结合了多种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重点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过程、手段、媒介。从媒介上看,人们普遍了解的是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实际上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手势,符号等也都是传播的媒介和手段。
音乐是不是媒介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从传播学的定义来看,传播学研究人类一切的信息传播行为,而音乐无论从其记录形式还是表现形式都符合这一点——作曲家通过记录自己的手稿来留存自己创作的音乐,演奏家和演唱家通过向听众表现自己的音乐,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所有这些都符合传播过程的一般规律,即人通过媒介像别人传播信息。其次,从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来看,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都不是个人的行为。无论是何种音乐,作曲家创作出来不可能只给自己听,演奏者和演唱者也不可能只演奏或演唱给自己听。无论表现音乐的目的如何,表达情感也好,祭拜天地神灵也好,或者作为配乐烘托气氛也好,其本质总是一种传播行为。
如果音乐可以看做是一种媒介的话,那么音乐也就和传播学有了必然的联系。要形成传播行为必须要有传播者和受众,即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我认为作曲家、演唱家和演奏家在这个过程中就扮演了传播者的角色,而听众就扮演了受众的角色。与音乐相关的因素,音乐作品,歌声,乐器等等就成为了连接二者的纽带——媒介。
受众是传播过程的重要一环,对受众心理的研究对于传播过程至关重要。与其他的传播过程不同,音乐所要传播的并不是具体的信息,而是一种情感上的传递,因此我认为,在音乐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用音乐审美心理来代替的。而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又有着非常复杂的条件和背景,因此对于音乐传播过程的影响就显得更加深刻。
例如,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旋律至上。与西方音乐的多声部发展不同,中国的传统音乐强调线性思维。很多热爱音乐或者业余学习音乐的同学基本上是将音乐按照“好听与否”来划分的。很多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学习的人在谈论音乐时会有这样的问题,“某某歌曲你会弹吗”或“某某曲子你觉得好听吗”。而在他们口中的“好听”显然指的就是旋律的好听。他们甚至不能理解钢琴演奏时做手演奏的部分。在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西方化音乐教育的人眼里,音乐的旋律基本上可以等同于音乐的全部,这当然与音乐审美心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能够迎合受众的心理倾向的传播往往能够起到比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也就解释了往往在普通民众中流行较广的音乐并非“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等,而是一些具有强烈旋律性的音乐。有时甚至是很简单的音乐元素也能深入人心。比如因特尔的“灯,等灯等灯”,还有windows操作系统开机时3秒钟左右的音乐。
再例如,尚悲的心理偏向。中国人对音乐的尚悲心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这其中当然蕴含着多方面的原因。与西方强调抗争的悲剧不同,中国的悲剧往往以无奈与屈服来打动人心,这也就衍生出了中国的悲剧音乐往往流传的更广更久远。我曾在微博上看到有的同学分享的一些“可以单曲循环的歌曲”,随便挑了几首听了听无一不是悲伤低缓的音乐。我在大学时经常有同学让我给他们演奏作品,一些练习过很久的大型作品,特别是在备战艺考时的曲子,往往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而一首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夜的钢琴曲》却是让许多人听得有滋有味,甚至于百听不厌。
通过上面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知识的大众来说,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是他们评价音乐的首要标准,即所谓“好听不好听”,而在“好听”的音乐当中,能让人感到悲伤的音乐往往更能让听众印象深刻。传播学的观点认为传播过程应当满足受众的某种需求,我认为,音乐的传播过程就是在于满足听众的音乐审美心理。一部音乐只有满足了听众的音乐审美心理,听众才能从心底里认同这部音乐,这部音乐才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上面讲到了中国人对于音乐的尚悲心理偏向,这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音乐爱好。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这应该属于一种受众的心理倾向。而概括来说,受众心理倾向应该有这样四种:共性心理、个性心理、顺向心理和逆向心理。每一种受众心理倾向的形成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而在音乐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倾向就表现为对于音乐的感知和想象。
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大脑和思维是会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运转的。而这种运转我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因为如果没有音乐的影响,人的脑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思维过程的。比如在春晚中,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了》使得多位现场观众闻声泪下,这就说明这首歌把观众带进了歌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去了。但是,设想一下,如果现场只是在朗诵这样的歌词,或者把歌曲的伴奏当作背景音乐来一个“配乐诗朗诵”,恐怕“煽情”的效果要逊色很多。再举个例子,如果在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现场不播放任何背景音乐,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音乐作为传播的媒介,对于受众的心理倾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与直白的文字和语言不通,音乐不是通过传播具体的信息,而是在于引导受众的情感和情绪,来达到一种情感上的认同。
从音乐审美心理来研究音乐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新颖的角度,也让我在结合过去所学专业进行音乐研究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思路和突破点。其实传播学相比较音乐学而言是一门极其年轻的学科,而二者结合的“音乐传播学”更是新兴的边缘学科,但我认为它应该是有着非常广阔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的。尤其是传播学强调从受众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我认为这对于音乐学的研究是一个极好的提示,因为我们在专业的音乐学院里已经习惯了从作曲家的角度来理解音乐作品,却从未或很少考虑欣赏者的心理和想法。特别是在学科交叉日益紧密的今天,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音乐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对于它今后的发展应当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事业[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卞尚文,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