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倩倩 (中国海洋大学 266000)
在孤独中沉思,在情趣中行走
——论范小雅诗歌中的孤独意蕴和生活情趣
葛倩倩 (中国海洋大学 266000)
云梦诗人范小雅不仅揭示了存在主义的人类恒久的孤独感,以孤独开启人类“心灵的眼睛”,关照人类的精神自由,而且通过趣味横生的意象、清晰干净的语言歌咏生活中的浪漫激情和细碎情趣,展现着生活的悸动、热情,同时,明净纯美的浪漫主义意象和自然流露的情感生成了其诗歌优美的浪漫主义格调。
范小雅;诗歌;孤独;情趣;浪漫主义格调
“诗者,天地之心也;诗者,民之性情也。” 云梦诗人范小雅十多年来笔耕不缀,将其种种感觉自由完美地放飞在诗歌中,她是行旅的孤独者,在人生、诗歌的孤独本质中宁静沉思,她是生活情趣的歌者,在细碎的生活情趣中欣然行走,纯净动人的意象和“理想的抒情”更生成了其诗歌优美的浪漫主义格调。
人生来就有孤独感,这是宿命的,正如存在主义哲学所论述的,人的存在是必然孤独的,这种生存孤独感是人之为人的一个特性,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穷尽一生论证了“孤独人格”这一命题。这种的孤独不同于萨特的“他人即地狱”,也并非尼采的“人生苦难说”,而是人所固有的要求回归自我、保护自我完整性的自然本性。托尔斯泰认为,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范小雅正是在这种宿命的孤独中拨除繁杂、沉淀性灵,与时光、自然、生命等神秘世界相遇,生发其独特的深思和顿悟,并用清晰直接的诗歌表达出厚重, 宽广与回味绵长。
在访谈中,范小雅曾说:“因为诗歌是一项孤独的艺术,而艺术品有着无限的孤独,它们是神秘的生存(里尔克语)。”她把孤独看做是生命的常态,在诗歌中,揭示了人类跨越时空的恒久的孤独感。诗歌中频繁出现“一个人”这个意象,映射了诗人对孤独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反射。《一个人站在府南路》“风经过竹丛,沙沙沙 /一个人站在府南路,早生华发”“你的身边,一团幽暗的影子/和你一样无助”“暮色苍茫,人世纷攘/厌倦不对,假装热爱,也不对”,诗中的“你”一个人站在路边,思念、悲伤、继而老去。《一场雨下在清晨是对的》中写道:“一个人走在路上/撑开伞是一个世界/合拢伞是另一个世界/无心事可想,无时间可以追赶/路伸向哪里,一个人就可以/走到哪里/”,诗句简短、凝练,却极富张力,意蕴深长。《万马奔腾的心》中绚丽的火烧云下行走在小县城中的“一个人”,《浇花记》中“内心里漆黑的,迷茫的,脆弱的”的“明显地老了”的“一个人”。范小雅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人”的形象。在《月亮》中范小雅甚至是直言“孤独”,“人间所有的孤独,在你眼里,都不值一提吧/多少年过去,多少人用文字将你描述/我这短短的几行,几行孤独/只是沧海一粟”,在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相吟诵的月亮面前,一种孤独之感更是深深地笼罩着诗人。孤独开启人类“心灵的眼睛”,人类才能真正贴近自我,烛照生命,这种孤独感也为范小雅的诗歌增添了一种深远静寂之美。
孤独不仅是范小雅浇筑的诗歌意境,更是其诗歌创作时所需要的一种情感境界。“从文本角度来看,一部人类文化史,就是他的创造者们的内外孤独史。孤独感是文化创造的心理背景之一,是文化创造的投影。”孤独对于诗人的不可或缺许多诗人曾提及过,华兹华斯说:“诗歌源自在沉静中凝聚的情感”,“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冯至更是把孤独视为诗人的本质特征,他在《好花开放在最寂寞的园里》写到“没有一个诗人的生活不是孤独的,没有一个诗人的面前不是寂寞的……无论是歌德一般的享尽世上的荣誉,或是薄命的济慈遭遇人间的白眼——任凭他的表面上,环境上,是怎样不同,其内心的情调则有共同之点,孤独、寂寞”,范小雅也曾说过“诗歌是一项孤独的艺术”。孤独之中,诗人沉潜地观察着,幽深地思虑着,终获得恢弘的想象空间和灵动的艺术灵感,这种沉思、凝定型的哲学之思,幻化为范小雅在审视生命与世界时独特的审美感悟与艺术表现形态,使其诗歌呈现出众多典型的“一个人”的“孤独者”意象和绵长厚重的生命哲思。
范小雅的诗歌,如同隐居湖畔、自耕自食的梭罗与大自然对话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静谧幽深,也像崇尚自然教育的卢梭所营造的“一个孤独散步者的梦”,基于对生命、宇宙、时空的深刻思考她把孤独提升到了一种生存哲学的高度,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一个人”的“孤独者”意象,在尘世喧嚣中关照着人类的精神自由和人性完整。
俄国诗人奥西普·曼杰施塔姆曾给诗歌下这样的定义:“黄金在天空舞蹈。”范小雅不仅一直为这诗歌的舞蹈而陶醉,更时刻以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感知生活中的琐碎情趣,做真实生活的欢欣歌者。护士学校毕业后一年,她成为了一名护士,在工作期间,她自学了高中和大专的有关课程,并阅读了大量诗歌方面的书籍。自2002年接触诗歌以来,逐步蜕变沉潜,以其对诗歌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言说着生活中的细碎诗意和情趣。
敏感细腻的范小雅总能捕捉到自然界中的细小生灵,她的诗歌中多有极富活力、饶有趣味的意象。《我有太阳的温暖》中“太阳慢慢地/把光送下来/我能看见/那一粒一粒的金子/跳跃着,散落到人间”,极其普通的场景,然而诗人用敏锐的笔把阳光比喻成“一粒一粒的金子”,使这一幕极富梦幻和情趣,堪称狄兰.托马斯式的奇喻。《在清明河畔》中微微颤抖的青草,“贴近一片青草/聆听它生长的声音……那甸甸在大地上的人/却听见/青草被抚摸后,微微的颇抖”;《秋风》中苍耳身上密密麻麻的小刺,“岸上躺着两个人/一个嚼着草根/一个顺手,摘着手边的苍耳/秋风吹过苍耳密密麻麻的小刺/和两个闹着别扭的人,之间片刻的沉默/去了远方”,自然界中或动或静的生灵万物都能进入诗人的感官,触发其生动的想象力,于是诗人勾勒出了每一个诗意的瞬间。
《诗歌月刊》编辑部主任曹五木这样评价范小雅的诗歌语言:“范小雅的诗干净、纯粹,言语之间不造作、不故作深沉,清清浅浅,几乎是透明的。而且,还有难得的开阔,自在从容。”她的语言平朴得近乎笨拙,真实得近乎稚嫩,不粘连拖拉,处处直抵人心,使读者在诗歌中找到契合点。《雪》中诗人面对院子里的雪,喊出“做院里第一个走在雪地的人”,“碰见一棵树,要说:早上好!碰见你,要说:我喜欢你!”自然流露的情感,宛若孩童的无邪纯真的口吻,范小雅的这首诗以其干净专注的语流使人倾心,以其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烈令人侧目。《菜地》中“就象此时,我们站在菜地里/听见这些植物的生长/ 我们悄悄,拉起了手”,以深情的笔触将物生命化,寻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共通点,营造蕴含生命之力的宁静世界。这正符合诗人的美学追求,她曾在回答《诗歌月刊》记者提问时表达了其诗歌的审美风格“清晰、干净,符合情感逻辑,个人体验独特,读来有惊奇”。
范小雅一面在人生、诗歌的孤独本质中宁静沉思,一面在细碎的生活情趣中欣然行走,无论是其孤独本质的言说还是其生活情趣的流露,她都既注重意象的完整优美,又偏重情感的自然流露,从而表现出一种优美的浪漫主义格调。
纯美意象的选取和优美意境的营造形成了浪漫主义的格调。“诗的根本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它必须是朴素的和诉诸我们天性的要素和基本规律的;它必须是诉诸感官的,并且凭意象在一瞬间引出真理的。”意象是作家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中,物与心会,思与境偕,达到的一种审美契合,正如华兹华斯《我像一朵孤云漫游》中随风起舞的黄水仙,济慈《夜莺颂》中满腔哀怨的夜莺。范小雅即是选取了纯净灵美的浪漫主义意象,营造了情景相生的意境美,彰显出优美的浪漫主义格调。例如《在清明河畔》中一组清新灵动的意象的结合,“风在空中追赶着白云/流水在前进中安抚着河岸/植物繁茂村庄安宁小世界和谐完美”,情由景生,景随情迁,交织成一片雅丽柔婉、浪漫唯美的诗境。《回声》里“微弱的星光和露水一起,撒落下来/阳台上的人,阳台上红的紫的小花/仰着脸,和夜晚一起慢慢潮湿”,诗人抓住了特定情景中刹那间闪现的意趣,用灵动的笔晕染出“物我合一”的纯美意蕴。还有《春天》中默默陪伴着“他”的“玉兰树”,《雪》中“铺满了我眼睛”的“雪”和院子里那行“清晰的,坚定的,独一无二”的“脚印”……范小雅捕捉着大自然中万物生灵的美,正如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宣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是你们所知和须知的一切哲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诗歌是“与感情交谈”,黑格尔也指出浪漫主义诗歌是情感的流泻、心灵的映射,“情感成为中心,巡视自己的丰富多彩的周围,就把它吸收到这中心里来,很机巧地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装饰,灌注生气给它,而自己就在这种翻来覆去中,这种体物入微,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得到乐趣”。范小雅以其对生活的不同体察,抒写着情感的诗歌,既充分彰显浪漫主义追求“爱、自由与美”的理想主义姿态,又不像“感伤派”“伪浪漫派”那样毫无节制地放纵情感,而是以其“理想的抒情”实现了对于浪漫主义的承继吸收。范小雅在《低处的生活》的前言里写到:“我在诗歌里找到一个安全的去处,它听任我的心四处流浪,它小心翼翼地安抚生活带给我的伤痛,它用神秘与未知引领我,不断向前,向前……诗歌叙述着我的生活,诗歌教会我追求的方向,诗歌把心动和美给了我。”《同船共渡半小时》诉说着人与人的奇妙相遇和注定别离,《年末,在迪吧》收起孤独,释放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狂欢与放纵,《再一次回想》年华骤然逝去,“我”在追忆,然而世界无动于衷。在诗歌的世界里,范小雅凭自己细腻体悟和无限想象进行自由抒发,以使创作直接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诗歌里,我在真正做回自己:渴求的我,逃避的我,欣喜的我,厌倦的我,作为一个人的永无止息的痛苦与热爱的我。”
范小雅就像是“永远都是独处不群的玫瑰”,她用孤独深邃的眼凝视人生、诗歌,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一个人”行旅的“孤独者”,诉说着人类固有的恒久的孤独感,也用趣味横生的意象、清晰干净的语言歌咏生活中的浪漫激情和细碎情趣,展现着诗歌的悸动、热烈和生活的喜悦、热情,使读者获得意蕴丰富的审美体验。更具审美意味的是其优美的浪漫主义格调的生成,通过选取明净纯美的浪漫主义意象,营造了一种情景相生的意境美,同时真实地言说着自己的心灵世界,深刻地表现自己全部丰满的内在精神意蕴。
[1]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M].人民出版社,1986.
[2]冯至.西郊集后记[A].冯至全集:第2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刘诺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M],商务印书馆,1997.
葛倩倩,中国海洋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