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2016-01-28 07:28赵光强张少伟
运动 2016年19期
关键词:太极太极拳文化

赵光强,刘 芳,张少伟

(1.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北京 100043)

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赵光强1,刘 芳2,张少伟1

(1.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北京 100043)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进行分析,总结文化传承欠缺的原因,同时在文化传承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太极拳;教学;文化传承

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武术相互结合的产物,不仅有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更有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在其中,被誉为“哲拳”。太极拳中的“太极”二字,在《周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一书中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道德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太极拳不仅仅是拳术,更是传统文化,并孕育了深刻的哲理,“太极”乃世界本源,乃众妙之门,乃文化之精髓,乃思想之精华。当今乃东西方文化洪流澎湃碰撞之年代,生活节奏超快之年代,拜金主义盛行之年代,如此这般,如何使当今高校之学子心气平静下来,使人头脑清醒,直面青年时期的人生生活,习练太极拳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现高校太极拳教学并不尽善,只是单纯地讲授24式简化太极拳的拳架,没有深层次地传授攻防含义、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既阻碍了祖宗留下来的太极拳的有效传承,又耽误了青年一代的宝贵时间。

1 从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探寻文化传承

1.1 教学内容单一

调研中发现,太极拳课程在高校中普遍开展,但都是教授简化24式太极拳,没有一所高校教授传统的陈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等。太极拳作为华夏子孙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历史悠久,又内涵丰富,可谓传统文化之瑰宝。其博大之精深,涵盖之广阔,包括武德、武礼、释名、拳理、拳技、拳谋等。但在高校的太极拳教学中,仅仅讲授拳技方面的24式简化太极拳,而且只讲授其拳架这一单方面内容,被当代大学生戏称为“太极操”,已经大大偏离了太极拳的轨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教授套路动作为目的,注重动作的外在架势、规格指导,可谓“重形不重意”,对太极拳要求的松静状态的内在要求很少。例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等,这样就不能使学生慢慢体会太极拳的内在精髓,由于此拳动作舒缓,如同高龄长辈们的动作冗长、缓慢,提不起精神来。久而久之,如此单一的内容教学,如何能担负得起如此浩瀚的太极拳文化之传承使命。

1.2 教学课时偏少

武术界有云:“十年太极不出门,一年八极打死人。”也就是说太极拳是一项持之以恒的运动,要练就一身真功夫必须经过日久天长,天长日久的练习方能小成。正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在高校的现阶段太极拳教学中,经过调查的10所普通高校一年级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情况中,有4所学校的学生进行2学期太极拳学习,共计30课时左右;6所高校太极拳教学在15课时。不难发现,多则2学期,少则1学期的教学时长,在这有限的课时内,任课教师如何能把如此博大精深、高深莫测的太极拳术传授给学生呢?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完成期末考核,只能将太极拳作为“太极操”教给学生,关于深层次的攻防含义,拳理等内涵性的知识无暇顾及。如此这般教学,勿怪学生把太极拳戏称为“太极操”了。由此,在如此短暂的教学时长内,根本不可能将太极拳文化学精、学透。

1.3 教师知识匮乏

正所谓“学高为师”,但在接受调查中的100名教师中,只有6名教师是武术专业的毕业生,有85名教师只在大学期间学过简化24式太极拳,有1名教师经过太极拳方面的专业学习,有8名教师是在参加工作之后学的简化24式太极拳。通过调研结果不难发现,教授太极拳课程的这些所谓的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方面的自身造诣可谓相当低,专业知识水平极其匮乏。毫不夸张地讲,太极拳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学生学好太极拳的前提和保障,那么教师在太极拳方面的造诣将直接影响所教授学生的太极拳水平的高低,甚至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很多教师本身对太极拳都只是边学边教,就连教师本人都不能完整地将简化24式太极拳演练一遍。此种情况下,教师对太极拳不感兴趣,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动作不规范,关于太极拳方面的每一招、每一式的攻防含义、拳理等均没有涉及到。太极拳拳理中的“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静中触动动犹静”等都阐述了《易经》阴阳的辩证思想;此等精髓不传授,如何能把太极拳学好。

1.4 学生兴趣缺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在调研中发现,对太极拳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达到了90%,都是为了通过体育考试而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经过分析无外乎有2种原因。其一是社会大环境所造成,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外来诱惑多,导致学生做事急躁,缺少冷静思考的空间,而太极拳恰恰是一项舒缓的体育运动,提倡以静制动,即“清净无为”。此项运动与社会的环境没有在同一个频率上,所以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是原本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不专业的体育教师传授,造成诸多太极拳的版本,真可谓是“百家姓太极拳”齐上阵,弄得学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此这般,谈何学习兴趣。兴趣如此缺失,在太极拳文化传承方面必失去原动力。

2 太极拳文化阐微

现阶段,各高校每年都召开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一系列的竞技体育项目,可谓竞技体育的文化在各个高校尤为盛行。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太极拳却摇摇欲坠。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色彩纷呈。太极拳乃武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构思特异,独树一帜。其太极拳中的文化内涵,更是叹为观止。太极者,生于无极也。阴阳由微志著,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太极拳,拳名为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太极拳文化粗概而论之,包括拳德、拳礼、拳名、拳理、拳技、拳谋等6大方面。拳德乃太极拳之武德也。古语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讲求德以艺生,艺以德显,艺无德不立。《左传·宣公十二年》曰: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易经》系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拳礼乃太极拳之武礼也。形式如今被规范为抱拳礼,并赋予新的含义。行礼时要求并步站立,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可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拇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者。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止戈为武”“练武不动武”,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左掌为文,右掌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拳名乃太极拳之释名。拳如声乐不可无谱,谱中有规矩、有拳理、有拳的训练体系。我国古代的拳谱常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为了形象地描述拳法,很多拳谱都大量使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并广泛借用宗教神话、历史传说和动物形象,蕴涵着丰富的武术思想。拳理乃太极拳之哲理也。太极拳因其所蕴涵的深邃哲学思想而被誉为“哲拳”。太极拳的名称“太极”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在我国古代哲学上指宇宙的本原,为原始的混沌之气。《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些都强调“太极”是世界的本原,即无极生太极,太极化生万物。拳技乃太极拳之技击训练。涉及太极拳每招每式的攻防含义等。拳谋乃太极拳之谋略。《太极拳经谱》中提到“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强调在推手运用中的诡诈性和计谋运用,这与《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思想殊途同归。

3 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太极拳之文化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一个民族存亡的标志即是文化。为了应对西方的和平演变,为了保存中华之文化,保住中华之根,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之今朝,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3.1 加强政策保障

高校在太极拳文化的传承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定能在文化传承方面便捷些许。政策是保障,是保驾护航的先决条件。在传播太极拳文化的教师身上多给予政策支持,如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等;在学生太极拳课时上给予政策支持,加大课时量;对学校的太极拳社团,太极拳系列活动等给予场地、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3.2 营造太极氛围

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张扬,在看待事物、认识问题上易流于表面,特别是在太极拳的文化上,当今学子对太极拳的认识依然流于表层,这说明学校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比较欠缺。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传播途径,进行系列地、规范地、系统地、持久地对太极拳之文化进行传播,这样才能唤醒莘莘学子,唤醒他们的民族责任感,感知太极拳的魅力,改变原来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太极拳不仅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防身,亦能修身养性。同时,营造良好的太极拳学习氛围,例如建立太极拳晨练、晚习的园地,举办太极拳文化周、太极拳知识竞赛等,充分利用学生体育社团,搭建演练太极拳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太极拳练习和太极拳文化保护,并从中受益。

3.3 搞好太极拳科研

科学研究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研一切都是空谈,乃无源之水。在高校太极拳的文化传承上,应多多鼓励教师从事太极拳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掘太极拳的科学性,即在健身方面的科学性、在技击方面的实战性等。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审视,太极拳教学横向上是否仅仅开设24式简化太极拳,在教学课时上是否可以增长,是否可以开设传统太极拳的教学,包括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老架二路、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等。与此同时,纵向上,是否可以开设推手、站桩等基本功的练习等,这些内容都需要科研去论证研究。

3.4 开设太极理论课

就目前所调研的吉林省高校为例,没有开设太极拳理论课,都是术科课程。这对太极拳之文化传承必是一大障碍。太极拳术博大精深,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太极拳的技击特征、太极拳的内功锻炼方式、太极拳的强身健体作用等任何一个理论体系提出来都是厚厚的几本书,甚至不仅仅是厚厚的几本书能够尽言的。例如,在太极拳的强身健体作用方面就包括了诸多方面,如太极拳对大脑神经系统的影响、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太极拳对肾脏器官的影响等。在太极拳的技击方面,讲解太极拳招式之攻防含义,即如何应用等,如“手挥琵琶”式,告之学生乃反关节擒拿之术,并亲身演练,这样不仅传授了学生太极拳拳架,又传递了文化内涵。为此,在高校太极拳文化传承方面开设太极拳理论课程迫在眉睫。

3.5 提高师资力量

学校应通过选拔确定太极拳文化传承之骨干教师,派遣其继续深造学习,到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学习,参加各种太极拳培训班,研习太极拳的理论等,这样不免失太极拳之真传。如学校条件允许,应派更多的教师继续深造学习,甚至应培养成为太极拳正宗传人,在这样的师资力量促使下,定能使本高校的太极拳文化得以正宗传承。不失中华之本色。

3.6 引进名师进校园

名人效应,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校园都有其不可磨灭之作用。让太极拳名家进校园,教授太极拳的真谛,包括每招每式的攻防含义、每招每式的健身作用等,从他们口中讲出来的太极拳不仅能让学生们信服,更能激起他们学习太极拳的兴趣,从此爱好太极拳。例如,可以请太极拳第11代传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来高校,教授太极拳的精髓,定能起到点播和抛砖引玉之功效。

4 结 语

太极拳乃中华民族优秀之拳种,现已在华夏民族之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高校学子乃中华之中坚力量。承载华夏盛衰之重任。太极拳文化在则中华民族之魂在,文化亡则民族亡。呜呼,现已身处高校之学子门,警醒自身之己任。在太极拳文化传承上定要加倍努力,不使其我中华之这朵文化奇葩枯萎。现阶段,太极拳已经被国内外人士所重视,都逐渐认识到了太极拳的魅力所在,而作为生长在太极拳土壤中的我们情何以堪。特别令人痛心的是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都只是单纯地传授拳架,更甚仅仅是简化24式太极拳的拳架。更何况太极拳文化的内涵。学生只知道“依葫芦画瓢”,模仿动作怎么做,甚至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怪象。因为,学生们不知为何这么做,不知如何做到“内外兼修、神形兼备”,不知如何做到“技击防身、强身健体”。优秀的拳种文化是要继承的,传承的过程中需要珍视其固有的品质,避免失其真传。

[ 1 ]李岳兵.解读太极拳中的“和合文化”[ J ].湖北体育科技,2008(3):303-304.

[ 2 ]支川.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7-49.

[ 3 ]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

[ 4 ]付郁,蔡利敏.浅析太极拳休闲的文化内涵[ J ].搏击·武术科学,2005(10):12-14.

[ 5 ]陈微明.太极拳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G852

A

1674-151X(2016)10-107-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9.057

投稿日期:2016-08-24

赵光强(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太极太极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世界,从此『太极』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谁远谁近?
太极马扎(三)
太极Ⅱ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