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威河南师范大学
从词义演变看动词“挂”新义的产生
卞威
河南师范大学
近些年,由动词“挂”组成的“挂了”、“挂科”等流行语在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中被广泛使用。文章从词义演变的角度分析“挂”原有义项的发展及其新义的产生:由“悬挂义”、“放置义”到“终止义”再到“失败义”。并结合一定的语言认知分析,深入认识该词新义产生与流行的原因。
词义演变;基本义;新义;挂了;挂科
“挂”原本是一个意义并不复杂的动词,它和“贴”、“钉”等词一样,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而如今,由“挂”组成的“挂了”、“挂科”等词却成为流行语。那么它是怎样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引申,产生新义的呢?目前,关于这类流行语的文章大多谈的是构词理据及折射的文化心理,如孙琴(2008)认为“挂科”是“挂了某科号”的缩略形式,姚小鹏(2010)指出“挂科”是通过“截搭”的方式产生的,原本是用“挂了红灯的科目”来表达。郭小莹(2014)虽然分析了“挂”的词义发展,但对“挂”的新义分析得不够深入。所以,我们需要从词义演变的历时角度对新义进行较为完整的分析。
《说文》中将“挂”的本义解释为:“挂,画也。”其表示区别、区分的意义最早见于《周易》,例如:
(1)分而为二以像两,挂一以象三。(《易.系辞传》)
(2)变更易常以掛功名。(《庄子.渔夫》)
对于例(1)中的“挂”,段玉裁注:“古本多作画者,此等皆有分别画出之意。”陆德明曰:“挂,别也。后人乃云悬挂,俗制挂字耳。”而例(2)中“掛”(“挂”的异体字)释文为“别也。”由此可见,“挂”的本义“分别”和基本义“悬挂”并不相同,但也有一定关联,我们为了区分某个事物,往往将其放在与众不同的位置,例如高高悬起,于是,引申出“悬挂,下垂”之义。先秦时期,“挂”就有了“悬挂”义,如:
(3)挂曲琼些。(屈原《楚辞.招魂》)
两汉以后,“悬挂”义更为常用,例如:
(4)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除此之外,“挂”还产生了许多其他引申义。不仅表示“悬挂”这个动作,还表示附着、固定的状态。例句如下:
(6)动百行,作万事,嫉妒之人,随而云起,枳棘钩挂容体。(王充《论衡》)
(7)挂靡靡之游丝,杂霏霏之晨雾。(萧纲《梅花赋》)
(8)于是令军士挂孝发丧,诈言操死。(罗贯中《三国演义》)
(9)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例(6)中,“挂”与“钩”义相近,表示附着。进一步有了“蒙上,糊着”之义,如例(7)指空中蒙着“游丝”,表示一种状态。而当衣物等附着在人的身上时,“挂”就有了“穿、戴”的意义,如例(8)中的“挂孝”。随着词义的虚化,“挂”又有了“搁置、悬而未决”的意义,如例(9),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现实客观世界中的动作往往会映射到主观内心世界中,而当“挂”这一动作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时,就表示人内心的牵挂,如:
(10)他们身体平安,二妹不必挂念。(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张永言(2015)指出:“人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都反映在语言里,反映在词义的变化里。”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挂”的对象逐渐变得抽象,动作义逐步虚化。如“挂号”一词,表示为了确定次序并便于查核而编号登记,或是表示为重要信件留作收据。这里的“挂”有了登记的意义。如:
(11)一个看门的小和尚把武杰挡住说:“如进里面看病必须挂号。”(贪梦道人《彭公案》)
(12)1993年,两岸开始执行挂号函件查询及补偿协议。(《1994年报刊精选》)
语言反映新事物的手段是多样的,除了创造新词,还可以赋予旧词以新的意义。近现代以来,随着电话的发明和使用,动词“挂”有了新的含义,由“使附着”的意义逐渐转移到动作造成的结果上,如:
(13)曲络绎爽快地说:“好,那你别挂电话。”(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14)邓大姐很担心他的身体,多次挂电话询问是否吃饭,是否睡觉。(《作家文摘》)
在例(13)中,“挂”表示将话筒放回电话机上,使电路断开。我们关注的不是“使附着”,而是“使断开”。在例(14)中,“挂”又能表示打电话。为什么“挂”既可表示打通,又可表示挂断电话呢?这是由于对“挂”词义的着眼点不同。一个关注的是“挂”的搁置义,整体上把“挂电话”当做一个终止的事件,另一个是“挂”的附着义,指通过电话连接通话的双方,使彼此得以交流。
以上这些“挂”的动词意义都被《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通过整理分析,我们发现在词义演变中,“挂”原有词义重心发生如下变化:动作→状态;动作→产生的结果及影响。
据荣伟(2012)对“挂了”新义的调查,可知“挂”有以下几种新义:1.考试不及格;2.死了;3.停止某项活动;4.游戏输局;5.网络中的挂线及掉线;6.失败。这些新义是怎么产生的?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我们将逐层分析。关于“挂了”的新义,我们从北语语料库找到了一些例子:
(15)刀子透胸而出,头一歪,就挂了。(历史穿越小说《铁翼鹰扬》)
(16)解释一下,昨天电脑下午挂了,我郁闷得要死。(武侠小说《命运天盘》)
(17)怎么办,连英语也挂了!伤心到没心情了。(微博)
(18)汉室已经不止名义上亡国了,而是彻底的挂了。(历史穿越《吕布新传》)
(19)流量啊,QQ都不敢挂了。(微博)
(20)我的第二个网游在诞生之初就挂了!以后我不玩了!(微博)
通过语料检索,我们发现“挂了”很多时候表示的是“死了”。在探究该新义的产生之前,需要先对例(16)中体现的“停止某项活动”这一意义进行分析。在上文我们了解到“挂”有“搁置”义,如例(9)“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也有表示相关意义的词,如“挂冠”:指挂起官帽,辞去官职。“挂锄”:指一年的锄地工作结束。“挂拍”:指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员结束运动生涯,不再参加正规训练和比赛。这些词均表示“停止某项活动,结束某项事情”。当这种“停止、结束”义反映到人本身,其意义就为“人的活动停止,生命结束”,进而引申出“死了”这一新义,如例(15)所示。
至此,我们分析了“停止某项活动”、“死了”这两个新义。其词义演变主要沿着以下路径:“悬挂”义→“放置”义→“停止”义→“结束”义。前两个基本义强调的是动作和状态,而后两种新义反映的是动作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对于“游戏输局”,“网络中挂线及掉线”,“失败”这三个新义,我们不妨将它们放在一起分析。“挂了”一词在网络空间和大学生群体中十分流行。而网络游戏中很多是虚拟人物的对抗,当一方被干掉,即虚拟人物“死了”,往往意味着这一局输了。如例(20)。而“失败”便是从“游戏输局”中引申推广的。如例(18),是说汉室衰败了。例(19)中的“网络中掉线与挂线”这层意思,则表示一种“在线”的状态,玩家可能离开了,但游戏并没有退出或结束。
最后,我们联系“挂科”这个新词来分析例(17)中“考试不及格”这一新义。“挂科”一词的结合并不紧密,我们可以说“挂了一科”或者“科目挂了”。其中“科”对应的是“考试科目”,“挂”就是“不及格,没通过”。上文我们分析了“挂”有“停止某项活动”这一新义,而“挂科”就是指没有达到考试通过的标准,不得已停了下来。不仅如此,结合“失败”这一新义,我们发现“不及格”也正意味着考试失败。由此可见,“挂科”中的“挂”更多地指向“未通过”、“失败”这些引申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导致“挂科”一词成词并流行的因素不只是这些引申义。
“挂”的本义是“区分、区别”,科目是可区分的,不及格的科目也与其他通过的科目相区别,所以“挂科”的组合符合“挂”的本义。从“悬挂”意义上讲,现实中有些学校会把考试不及格的人员名单和科目张贴出来。而“放置”义也是符合的,上文中表“放置”义的词多与人们的职业或主要从事活动有关,如“挂锄”、“挂拍”,考试是学生经常参加的活动,所以“挂科”一词的组合也符合人们的组词心理与习惯。可见,“挂科”一词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挂”与“科”的组合无论从以上哪种词义讲,都具有一定的道理。尽管这些认识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却在客观上推动了人们对“挂科”一词的认可和接受。
符淮青(2013)在分析词汇发展的原因时提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包括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灭;人的思想意识的发展;语言内部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三方面是词义发展的主要根源。”我们在上文分析了前两方面,如电话的发明使用,使旧词“挂”有了新义。人们的思维从具体向抽象发展,从挂“物”到“挂念”,进一步发展为表示人“死了”这一抽象意义的“挂了”。下面,我们从动宾式双音词的语义特点出发,分析“挂科”一词内部成分的相互作用。
关于动宾短语的词汇化,董秀芳(2013)指出:“动宾式双音词的语义特点是其中动词成分的动作性弱,宾语成分的具体性低,动词成分对宾语成分的影响度小。”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挂科”一词符合以上语义特点。首先,虽然动词成分“挂”具有较强的动作性,但双音词“挂科”是在转喻的意义上使用的,即用典型动作代表“考试不过关”这一事件,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所以整个词有了超出字面的含义,词义和语素义的联系不很直接,动词成分的动作性就变弱了。同样的例子还有“挂拍”、“挂牌”。其次,宾语成分“科”是不占据特定空间的非具体性的事物,且符合非个体性和无指性语义特征要求。“挂科”一词中动词成分的非动作性和宾语成分的非具体性正好相应,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通过对“挂了”不同词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挂了”的新义演变如下:悬挂义→放置义→终止义(死了)→失败义(未通过、游戏输局、考试不及格)。
新词义的产生不是任意的,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动词“挂”新义的产生体现了语言认知分析中的隐喻和转喻。“隐喻”是指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如用“挂了”来隐喻人“死了”。而“转喻”是两个相关认知范畴(属于同一认知模型)之间的“过渡”,是一种渐变(陆俭明2014)。如“挂”从“悬挂”义到“结束”义的转变就体现了词的转喻,“挂科”一词用典型动作代表“考试不过关”这一事件,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关性,所以也是转喻。另一方面,在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对“动词+了+时量+了”这一句式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动词“挂”有[+完成,+持续,+状态]这样的语义特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挂”既可以表示“持续性动作”,也可以表示“死了”这一“瞬间完成或实现”的动作。
综上,我们对动词“挂”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分析。从词义演变的角度分析这类新词,对研究新词的产生及流行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郭小莹.浅议“挂”的词义发展[J]语文知识.2014.2
[2]孙琴.新词“挂科”成因浅析 [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11.
[3]姚小鹏.校园流行语“挂科”及其文化心理探析[J]焦作大学学报.2010.10.
[4]荣伟.谈校园语言“挂了”折射出的文化心理[J]剑南文学. 2012.9.
[5]陆俭明.汉语与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4.
[6]张永言.词汇学简论训诂学简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1.
[7]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1.
[8]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2013.5.
卞威(1993-),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师范大学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