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静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570228)
浅析阿尔蒂尔・兰波的《永别》
王梦静(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570228)
摘要:兰波是19世纪著名的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兰波一生创作短暂,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在19岁完成《彩图集》后就停止了诗歌创作。本文选择了《地狱一季》中的《永别》进行简单分析,对《永别》中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归纳,之后对本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阿尔蒂尔・兰波;永别;艺术特色
阿尔蒂尔•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出生于夏尔维勒,卒于马赛。14岁时,兰波用拉丁文写了一首60行诗寄给拿破仑的第三个儿子。兰波本可以上大学,但因为作为一名中学最高班的学生,在墙上写下“上帝去死”被看成是坏学生而作罢。兰波17岁时遇见了魏尔伦,兰波和魏尔伦的暧昧交情在巴黎引起轰动。兰波19岁时,因魏尔伦开枪打伤他的手臂,两人分道扬镳,两个月后兰波写下《地狱一季》,他希望通过《地狱一季》的戏剧性忏悔,能够给自己赢得荣誉,但批评界对此反应冷淡。而后兰波在伦敦完成了《彩图集》,之后,便放弃了文学创作。之后的兰波当过兵,做过生意,到处游历。
《地狱一季》创作于1873年,这一年的9月份后陆续出版。《地狱一季》是不对称节奏的散文诗,它由七首长篇散文诗组成,分别是坏血统、地狱之夜、妄想狂、不可能、闪亮、清晨、永别组成。这些诗歌似乎没有明确的主题,但都表达着沸腾的激愤和爆发,并且充满着不和谐音。兰波诗歌中的忧郁和荒诞也影响了20世纪的诗歌特色。
兰波的诗歌总是充满着特殊的意象和不同寻常的情感,他在表达诗歌中交织着纷乱疯狂的内心自述,追求着绝对的自由,希望获得某种诗性的正义,并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诗歌世界。“每个作家都希望写出一些萦绕心怀的段落,一些久不能忘的佳句;但在兰波的作品中它们数不胜数,字里行间皆是,仿佛从被盗的保险箱中翻滚而出的宝石。”1
1.去个性化,虚构的主体。
兰波诗歌中的我都处于不和谐音的多声调状态,是自我的变形,是想象的产物。兰波诗中的自我可以是任何状况下的,可以是任何存在方式、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和种族,所以这首诗中自我都是虚构的。例如,而我更怕冬天,那舒适的季节!我受骗了?对我来说,仁慈是否就是死亡的姐妹?我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灵与肉之中获得真理。2诗中用到的自我并不是真实的兰波自己,而是自我的一种变形,是带上面具的自我,这个自我可以拥有多重身份。诗歌中兰波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作诗歌,将自我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打乱,这个自我既可以指任何一个时空,也可以指代任何一个民族或者种族,这是现实存在的抽象表达,诗中看似都是在说兰波本人如何,但这种自我却是存在在任何状态下的。诗歌中也存在很多的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想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去补充。诗歌本身正是去人性化的,它不向任何人叙说,因而是一种独白,没有用一个词来谋取听者,因而显得是在用这样一种声音言说,这声音没有任何可以让人理解的载体,尤其是当被想象出的自我都已让位于一种无我的言说时。3
2.运用反常的手法
《永别》中的某些句子给人的感受就特别深刻,如,已是秋天!——但何必怀念那永恒的骄阳,既然我们已决心发掘神圣之光,——远离死于季节轮回的人群。4这是这首诗歌的第一句,在诗歌的开始兰波就明确不需要怀念夏天的骄阳,要远离死亡。死亡是每一个人最终的归宿,但诗歌却运用了反常的手法,说远离死于季节轮回的人群。这和生命发展规律的方向恰巧相反,想要和死亡永别的想法是兰波的幻想,也是一种超现实的生命存在方式。兰波要远离的死亡可能是精神死亡,是一种思想的消亡,兰波不仅仅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反叛,而是用了与常人惯性思维不同的方向。
3.超现实的冷疯狂
兰波在《永别》中还表达了一种近乎迷狂的冷疯狂,如,然而竟没有一只友爱之手!去哪里求救?我最后的悔恨也已消散,——对乞丐、强盗、死亡之友和所有放心不下的事物的嫉恨。——真该下地狱,我真想报复!5这两句话;前一句中是兰波对现实的失望,内心歇斯底里却没有地方求救,内心极度疯狂,极度煎熬。疯狂一般都是歇斯底里的嚎叫,兰波始终用一种冷疯狂去张扬内心的感受,诗人的感受是和常人不一样的,他们对世界的感官,对存在的一切的思考、联想以及在大脑中加工过的成篇作品,兰波用语言加工成的图像化的诗,将情感用视觉感官表达出来。
4.含混和隐喻
兰波诗歌常以图像化的形式展现,诗歌要表达的主旨时常是多主体并置的,在《永别》中也有含混和隐喻并存的句子,如,这吸血鬼女王尚未甘心,已被她吞噬的无数灵魂与死尸还将继续受审!我又见自己的皮肤被污泥和瘟疫侵蚀,发间和腋下生蛆,心里的蛆虫更大,躺在无年龄、无情感的陌生人中……我随时可能死在这里……恐怖的回忆!我恨苦难。6兰波在这里将现代社会隐喻成女王,将社会中的糟糕一面隐喻成蛆虫,同时也将蛆虫作为大自然中分解者而存在,所以他的诗歌中的意象所指代的意义通常不是单一的,而这些不单一的意象所隐含的意义也不是单一的,这也是兰波诗歌借助语言展现出的图像化特点,兰波诗歌中的空白是含混意义下的不明指,这些隐喻有待去体会和发掘。
5.迷狂的幻想
诗中这句“这吸血鬼女王尚未甘心,已被她吞噬的无数灵魂与死尸还将继续受审!我又见自己的皮肤被污泥和瘟疫侵蚀,发间和腋下生蛆,心里的蛆虫更大,躺在无年龄、无情感的陌生人中……我随时可能死在这里……恐怖的回忆!我恨苦难。”7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兰波的迷狂,他所涉及的想象都是他个人的幻想,是他带着一种撕裂的迷狂的幻想。他想象着人死后尸体被分解腐烂,并把这种死亡作为一种可怖的回忆,将这一切归为他所痛恨的苦难。
文章介绍了兰波《永别》的几个艺术手法,分别是迷狂的幻想、含混和隐喻、超现实的冷疯狂、运用反常的手法以及去个性化,虚构的主体。兰波一生创作的诗歌数量不是特别丰富,但是在他短短几年的创作时间中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诗篇,常有人用各种褒奖之词赞美这个少年诗人:“横空出世的一颗流星,毫无目的地照亮自身的存在,转瞬即逝”。8
注释:
1.(美)米勒,陈永国,陈萍译.谋杀者的时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2.(法)阿尔蒂尔・兰波.兰波作品全集[M].作家出版社,2012:206.
3.(德)胡戈・弗里德里希著,李双志译.现代诗歌的结构[M].译林出版社,2010:56.
4.(法)阿尔蒂尔・兰波.兰波作品全集[M].作家出版社,2012:204.
5.(法)阿尔蒂尔・兰波.兰波作品全集[M].作家出版社,2012:204.
6.(法)阿尔蒂尔・兰波.兰波作品全集[M].作家出版社,2012:205.
7.(法)阿尔蒂尔・兰波.兰波作品全集[M].作家出版社,2012:204.
8.(法)阿尔蒂尔・兰波.兰波作品全集[M].作家出版社,2012:3.
王梦静,硕士研究生,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专业:文艺学。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