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梦玲[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 210024]
浅谈《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道德
⊙付梦玲[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210024]
本文主要从道德的角度来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首先论述王尔德和道德,说明王尔德具有鲜明的道德观,然后通过王尔德笔下的人物来展示其道德观,并阐释王尔德的道德观是唯美主义道德和人道主义道德的结合。
《道连·格雷的画像》 王尔德唯美主义道德人道主义道德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道连·格雷的画像》。《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有三个主要的人物:贝泽尔、亨利勋爵和道连·格雷。王尔德塑造的这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他不同的美学追求。王尔德曾经说过:“画家贝泽尔是我心中的我,亨利勋爵是别人眼中的我,道连·格雷是我想要——或者在另一个时代成为的我。”《道连·格雷的画像》描述的故事是这样的,画家贝泽尔偶遇道连·格雷并发现了他身上的美,便倾其所有心血为道连·格雷画了一幅画像,画像非常动人,使欣赏的人为之折服。原本纯真的道连因纨绔子弟亨利勋爵的教唆,沉迷享乐,道德沦丧。道连为了换取永久的青春,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让画像替他经受岁月的侵蚀。随着道连逐渐走向堕落和毁灭,画像也变得丑陋不堪,当罪孽深重的他想举刀毁灭画像时,却杀死了自己,画像却恢复了昔日的光彩。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末文坛的弄潮儿、唯美狂,《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的一部小说,备受争议,曾被贴上“不道德”的标签,王尔德也因此被称为“声名狼藉的牛津圣奥斯卡”。然而百年之后的文学评论界对王尔德以及他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多的人将他与“道德”联系在了一起。
19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恶性膨胀给西方世界的道德和价值观蒙上了一层物欲的阴霾,工业的迅猛发展也使西方社会由自给自足转变为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状态。经济迅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是财富分配不均,导致贫富差距极为明显。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尖锐社会矛盾格外突出,尤其贵族资产阶级,拥有着巨大的财富,并陷入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劳苦大众却无法通过血汗果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唯美主义运动在英国兴起并逐渐形成一股强劲的文学潮流。奥斯卡·王尔德便是唯美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推动了唯美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且见证了唯美主义运动的没落。王尔德出身优越,曾就读于牛津大学,他放荡不羁,恃才傲物。《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他唯一的一部中长篇小说,他从“艺术至上论”出发,以唯美主义为武器,否定理性,主张感官刺激,提倡新享乐主义,反对实用主义,否定道德,宣扬个性独立。然而这部唯美主义小说一经出世,就遭到各种非议,并被贴上“腐朽堕落”的标签。许多人认为王尔德道德败坏,伤风败俗。对王尔德的责难还转移到了他的亲人身上,王尔德的妻子曾对王尔德的母亲说:“自从奥斯卡写了《道连·格雷的画像》就没有人和我们说话了。”①然而,小说中人物的道德水准并不能决定作品和作家的道德水准,同样,亨利和堕落的道连的道德观念并不代表王尔德本人的道德观。②因为《道连·格雷的画像》的主题是揭露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道德堕落,并揭示了道德堕落丧失灵魂是要遭到惩罚的,触及了伪道德家们的最痛处,必遭到非议,这是王尔德预料之中的结果。③因此,王尔德说:“有些书被称为伤风败俗,无非是因为向世人揭示了他们自己的丑态。”④陆建德也明确阐述了王尔德并非是放弃了道德意识,而是他拥有更高的属于自己的道德要求。实际上,小说反映了王尔德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和激烈批判,并且具有鲜明的道德观和是非感。
事实上,虽然王尔德标榜艺术无关乎道德,但他追求的却是更高标准的道德,并且貌似“不道德”的唯美主义美学观其实是有体系的伦理观。因此,《道连·格雷的画像》阐明了王尔德的道德观即唯美主义道德和人道主义道德的结合。
艺术和道德的关系是文学史上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从“艺术至上论”出发,以唯美主义为武器。直接的社会批判并非王尔德批判精神的全部要旨,他的理解是以美的艺术来净化现实的污淖,对现实丑恶和黑暗的正视是为了解释他“艺术至上论”存在的理由,唯美主义则成了他精神上的反抗形式。《道连·格雷的画像》看似违背道德,否定理性,实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的伪道德,小说中唯美主义美学观的背后包含了唯美主义道德。
小说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道德观,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是一种更高标准的道德。并且王尔德笔下的人物也是受到了希腊哲人伊壁鸠鲁的影响,追求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认为最大的善就是快乐。⑤伊壁鸠鲁强调,持久的快乐比强烈的快乐更重要,精神的快乐总体来说高于肉体的快乐,自我的欲望要节制,平和的心态能让人们抵制痛苦。⑥王尔德笔下的人物反对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要求,通过艺术逃避现实,然而他们对道德却有本能的追求。
王尔德笔下的亨利·沃顿勋爵就是典型的唯美主义道德的代表。王尔德将自己的唯美主义道德观即追求内心平静和超脱世俗赋予了亨利·沃顿勋爵。亨利勋爵承载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追求,他身处上层社会,并且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绅士,这代表着唯美主义中必备的构成条件,即生活光鲜亮丽,有艺术修养。⑦
虽然在小说中亨利是道连走出道德约束的引导者,是道连违背道德的教唆者,有着种种“不道德”表现的亨利却有着自己坚定的道德立场。他机智地嘲笑着虚伪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功利主义道德,评论着道德每一步走向罪恶的变化。虽然置身于虚伪的社会、腐化的道德中,他仍能保持心灵的平静,远离罪恶,置身事外。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画家贝泽尔·霍尔沃德是王尔德笔下具有人道主义道德的代表。王尔德作品中除了浪荡子的角色,还有画家贝泽尔这样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反映了王尔德伦理观中的另一面——人道主义道德观。在小说中,画家贝泽尔的形象更像是一个严于自律的清教徒,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然信奉唯美主义,但是显然与亨利勋爵的道德标准不同。他具有独特的艺术视角,并且拥有发现美的眼光,追求灵魂的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通过对画家贝泽尔言行的道德分析,可以发现,《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主题是救赎。贝泽尔是道连美的发现者和崇拜者,也是道连美的守护者和拯救者。在一次慌乱的聚会上,贝泽尔遇到道连,他便发现了道连的独特之美,他认为道连不仅外表美,而且灵魂美。因此,他将他的毕生心血和艺术追求都倾注到了道连的肖像画中,这成为他绘画生涯中最高水平的画作。为了保持这种艺术追求,贝泽尔总是乐于保护道连,使他不沾染上世俗的恶习。从一开始,贝泽尔就意识到道连天性淳朴美好,希望他能过上受人尊敬的生活,希望他一尘不染。贝泽尔甚至一开始就祈求亨利勋爵不要带坏他。当发现道连发生变化时,贝泽尔总是劝告他。尽管遭到了道连的嘲笑和误解,他内心的人道主义道德观使他从未放弃对道连的救赎。当得知道连的情人西碧儿自杀后,贝泽尔便过来安慰他,即使看到道连冷漠的态度,贝泽尔仍然苦口婆心地劝告他回头,然而这发自内心的忠告却激怒了道连。贝泽尔冲破道连的阻拦终于看到了那幅被藏起来的,代表道连丑陋灵魂的画像。面对道连的腐化堕落,贝泽尔仍是祈祷上帝宽恕,企图唤醒道连,然而他的忠告最终让他死在了道连的刀下。贝泽尔没有挣扎,没有叫喊,只是痛心自己无法拯救道连堕落的灵魂,他的尸体最终被道连消灭得干干净净。道连·格雷的偏执使得这位善良并且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成了追求艺术的殉道者,而贝泽尔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救赎别人的精神,正是王尔德人道主义道德的体现。
本文从道德角度对王尔德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进行解读。尽管这部小说备受争议,并被贴上了“不道德”的标签,但这种看似“不道德”的唯美主义美学观正是反抗维多利亚时期虚伪道德的武器。王尔德通过他笔下的人物阐释了他的道德观即唯美主义道德和人道主义道德的结合。由此可见,王尔德具有鲜明的道德观和是非感。
①④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全集小说童话》,巴金、荣如德等译,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第234页。
②周翠华:《探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艺术与道德主题》,《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6期,第61页。
③杨霓:《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文学道德观》,《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7年5月第24卷第3期,第134页。
⑤周彦:《王尔德:唯美主义道德与人道主义道德的结合者——〈道连·格雷的画像〉伦理分析》,《黄山学院学报》2013年2月第15卷第1期,第59页。
⑥Denis,White,Peterfreund.Great TraditionsinEthics. BeijingUniversityPress,2002,p36.
⑦钟晓菁:《艺术家的艺术——〈道连·格雷的画像〉唯美主义探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2月第29卷第3期,第61页。
作者:付梦玲,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