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细读看《半生缘》恋母情结中爱的移置

2016-01-28 18:13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00
名作欣赏 2016年20期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

⊙张 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重庆 400700]

院校平台·西南大学

从文本细读看《半生缘》恋母情结中爱的移置

⊙张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重庆400700]

《半生缘》中男主人公沈世钧身上有浓厚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体现在“恋母”和“惧父”两个方面。在沈世钧眼中,父亲一直在小公馆和姨太太住着,而他深爱的母亲则在这场婚姻和家庭中是一个受难的形象,因而他从小潜意识中便有恋母惧父的情结。而在对恋爱对象的选择上,他放弃沈母看好的表妹石翠芝,选择了并非一见钟情的顾曼桢,因为在沈世钧心中的顾曼桢,其形象的塑造是完全比对自己的母亲而来的。

文本细读无意识恋母移置

《半生缘》中顾曼桢的形象自然是美丽、善良、坚强、贞秀的,她用辛苦的工作负担着全家的生活,她家务虽重,却朝气蓬勃,一心向上,在恋人面前体贴温柔,在祝鸿才面前凛然难犯,甚至在孤苦无依的囚禁生活中仍然没有失掉生的信念,爱的执着就如同张豫瑾所看见的曼桢的脚踝,“她的脚踝是那样纤细而又坚强的,正如她的为人”①。艰苦的年代,这样的女性多了去了,为什么沈世钧却爱上了她?而且就旁观者的眼光来看,“世钧平常这样眼高于顶,看不起本地的姑娘,我看他们这个上海小姐也不见得时髦”②。曼桢的容貌并没有吸引到沈世钧对她一见钟情,那么,他是如何渐渐爱上这位姑娘的呢?

在沈世钧的印象中,他的父亲是常年在小公馆和姨太太住在一起的,他从小就喜欢母亲身上传统女性的美好品质,也深深怜惜母亲的处境。他遇见一个和母亲身上有着一模一样品质的女性:家累沉重却奋发向上,这激发了沈世钧对这种他眼中受难女性的保护欲望。而仔细阅读整部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在男女主人公的相处中,沈世钧眼中顾曼桢的所有美好品质都与后文沈世钧眼中的母亲可以找到契合点。“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情绪体验并不是有意识获得的,岁月流逝往往使它们泛化到人的无意识结构中潜伏着了。但是,它们在无意识的‘暗夜’中运行着,组成行色各异的‘神经脉冲’传导到意识层面上,若隐若现地制约和干预着意识结构的平衡。”③因而,在《半生缘》的创作中,张爱玲便让沈世钧在择偶中选择了顾曼桢为爱人来作为自己不能爱上母亲的弥补,将对母亲的爱不自觉地移置到曼桢的身上。

一、顾曼桢与沈母的品格相似

世钧是什么时候倾心曼桢的,绝不是第一次见面,“其实他到底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楚了”“世钧好几次跑去找淑惠,总该看见她的,可是并没有印象”④。因而他应当不是因为曼桢的外貌而喜欢上她的。那么经过淑惠的介绍,“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她的两只手抄在大衣袋里,微笑着向他点了个头”⑤,这微笑的一个点头,可不就是一个传统的温婉的小家碧玉吗?

中国传统女人的美德与遭遇几乎全都浓缩在世钧母亲的身上,但不同的是,曼桢除了温柔、善良、顾家、宽容、坚强、隐忍以及作为妻子、母亲恪尽职守外,还有现代女性的开明。我们看世钧刚认识曼桢那会儿对她的评价:他只觉得曼桢是家中最大的,“因为你像是从小做姊姊做惯了的,总是你照应人”⑥。后来曼桢又帮回家的世钧整理箱子,“看着他的衬衫领带和袜子一样一样经过她的手,他有一种异样的感觉”⑦。这段感情的开始之初,无不透露出曼桢这个新女性的传统美德,也正是这些吸引着世钧。“什么是移情?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人在面对外部事物的时候,设身处在对象的位置上,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情感和愿望转移、灌注到对象身上,从而与之发生同情和共鸣。”⑧在沈世钧压抑自己对母亲的爱的时候,遇到一个在形象和品格上与母亲如出一辙的人,他自然把这种感情和愿望灌注到曼桢的身上,曼桢就化身成了沈世钧所喜欢的母亲的那一类女性,沈世钧成功地实现了对爱的移置。

沈世钧也坦承自己想要通过努力把母亲接出来,因为在他心中,父亲常年和姨太太住在小公馆,那么善良的母亲却一直是一个受难的形象。美丽的女性为何要承受这生命的许多?曼桢虽然自强,可毕竟负担太重,岂不让他怜惜?而后文母亲的隐忍、开明的婚姻自由以及强烈的宗法、贞操观念的体现,也可以直接在曼桢身上找到影子。文学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本能的移置和对象的转换来进行的。本能若不能得到自己的原发对象,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决定移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原发对象与替换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⑨沈世钧已爱上了这个和母亲有相似品行的女人,我们完全可以看作是他将对母亲的爱移置到了曼桢的身上。

再看世钧愿意放弃上海的工作而回到家里经营皮货店的行为,纵然与曼桢海誓山盟,说好决不放弃自己独立的生活,可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里。最直接的因素是什么?还是因为放不下母亲。他看见了母亲久违的笑容,因为他回来了,所以父亲才决定搬回老公馆养病,这种来之不易的凄楚开心让他不忍母亲难过,这是怎样一种深沉的爱啊!可他不能对不起曼桢,因而下意识里又多了一个借口:这样可以早日与曼桢完婚,照顾她的家人。当他向曼桢解释时“他老早就预备好了一番话,说得也很委婉,但是他真正的苦衷还是无法表达出来。譬如说,他母亲近来这样快乐,就像一个穷苦的小孩捡到个破烂的小玩意,就拿它当个宝贝。而她这点凄惨可怜的幸福正是他一手造成的,既然给了她了,他实在不忍心又去从她手里夺回来。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结婚问题”⑩。虽然母亲和曼桢同为他放弃在外独立工作的原因,但是在母亲的快乐面前,曼桢与他自己的幸福和追求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二、石翠芝分享母爱引偏见

石翠芝可以说是大家心目中沈世钧配偶的不二人选。其实在世钧眼中,翠芝小气,不能开玩笑,就是一个内地小姐的形象,可是笔者觉得,这完全是世钧的偏见。石翠芝是一个被宠着的旧式小姐,被宠就意味着被旧社会的教条礼数所约束,可是她仍然坚持要到外地求学,并敢于与一鹏解除婚约,这该是怎样新潮的做法?完全不是世钧眼中的那个只知道闹脾气的旧式大小姐。在与石翠芝接触后,“淑惠想道:‘至少她在我面前是一点小姐脾气也没有的。可是这话要是对世钧说了,他一定说她不过是对我比较客气,所以不露出来。’他总觉得世钧对她是有成见的,沈世钧所说的关于她的话不可尽信”⑪,那沈世钧打小就有的成见从何而来?

沈世钧想起小时候关于石翠芝的种种,第一次见面是在他哥哥结婚的时候。“世钧的母亲看见翠芝,却把她当宝贝,赶着她儿呀肉的叫着,想要认她做干女儿。世钧不知道这是一种社交上的策略,小孩子家懂得什么,看见他母亲这样疼爱这小女孩,不免有些妒忌。”⑫而后来当石翠芝讲起沈家的发迹时,沈世钧回去向沈母求证,一句“厉声问道”⑬,沈母显然生气了,于是那么爱母亲的小世钧自然把所有的不愉快都转移到翠芝的身上。“但是更可耻的是他母亲对翠芝母女的那种巴结的神气。”⑭所以,沈世钧对石翠芝所有的厌恶,完全是由于他母亲对于翠芝的喜爱,并且在翠芝母女不怀好意(当然,只是世钧觉得她们是故意奚落自己的祖辈)的时候,母亲却还要去“巴结”她们,难免有点为母亲鸣不平的感觉,因而翠芝便在少不更事的世钧心中留下了这样的成见。

“在热烈的爱情中,移情作用尤为明显。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显然是基于移情的作用。局外人往往无法想象恋爱双方在彼此心目中的地位。”⑮对母亲的爱使其地位崇高且重要,石翠芝也不能分享沈母的爱。而母亲对这个女孩的喜欢在沈世钧看来也是不可以的,但他无法反抗母亲,只能将这个错误归结到石翠芝的身上。所以,世钧所爱慕的人,只能是像他母亲的曼桢,而不是要和他分享母爱的石翠芝,对母亲的爱和占有从小就让他对自己可能存在的情敌产生偏见,甚至敌意。

三、对姨太太莫名的不安与猜忌

沈母自然是一个标准的正派中国妇女,勤俭持家,在世钧心中,母亲的形象是非常伟岸的,近乎是一个理想妻子的形态,因而他才那么喜欢顾曼桢,想要与她结婚。沈家的姨太太本来是风尘女子,沈世钧对她应当是不屑一顾的,但是他在姨太太小公馆时的所见所闻却让他不舒服了。“沙发上蒙着的白布套子,已经是相当旧了,可是倒洗得干干净净的。显然地,这里的主妇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物。”“那姨太太……从前虽是风尘中人,现在却打扮得非常老实……她如果是一个妖艳的荡妇,世钧倒又觉得心平气和些,而她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完全把世钧母亲的地位取而代之,所以他每次看见她总觉得心里很不舒服。”⑯《半生缘》中第一次描写姨太太与世钧的见面便是如此。姨太太的出现抢走了父亲,在沈世钧心中,母亲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当看见姨太太也是如此地勤俭持家时沈世钧便不舒服,从中可见他深深地为他所爱的母亲的境况而担忧,所以才会对姨太太如此不满。父亲理想的妻子只能是他母亲这样的女人,而姨太太一旦具有了沈母的品格自然是要遭到沈世钧不满的。

沈啸桐生病,世钧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尽管这位姨太太为自己打算着,可是在沈啸桐要搬回老公馆之前,她还是一直保持着自己贤妻良母的风度。当她夜里衣衫不整、跑进跑出地对沈啸桐嘘寒问暖、端茶倒水时,你看,沈世钧怎么想?“她也许想制造一个机会,好诬赖他调戏她。他从小养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始终觉得这姨太太是一个诡计多端的恶人。后来再一想,她大概是不放心屋角那只铁箱,怕他们父子之间有什么私相授受的事,所以一趟趟地跑来察看。”⑰其实这时的姨太太并没有暴露出她的本来面目,可是世钧为什么要这样去猜忌她呢?无非是这个女人抢走了他母亲的丈夫。这位姨太太越是贤良淑德,世钧就越觉得自己的母亲危险,因而他对姨太太的不舒服与猜忌也是来源于对母亲的爱。而姨太太身上的这种贤良淑德、勤俭持家的品德,世钧的母亲身上也有,他会为此感到不舒服,并且对姨太太的好意进行猜忌,也正是因为姨太太身上也有这种优点,而这些已经影响到了他母亲作为一个合格妻子的存在感。从姨太太也可以侧面看出世钧到底欣赏的是怎样的女人,因而,他对曼桢的爱,我们也可以说是对母亲的爱的移置。

四、总结

从文本细读上来说,顾曼桢之所以可以成为沈世钧的挚爱,十四年后那份爱也不曾褪去丝毫颜色,是因为沈世钧这么多年来对于母亲深沉的爱。华生将儿童看作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认为儿童早期的经验会在其心灵中留下印记,越是早期的经验,影响也就越大。⑱沈世钧从小就恋母惧父且同情母亲的遭遇,就是因为对母亲的爱,因此才会打小就对深得母亲喜爱的翠芝产生偏见,对品格良好的姨太太产生猜忌,并且爱上了一个像极了自己母亲的女人。因此,沈世钧对顾曼桢的爱其实是沈世钧内心深处对母亲爱的一种延续,当这种爱不能表达出来时,就移置到了与母亲相似的顾曼桢身上,而在母亲与恋人的选择上,最终他的内心还是倾向于母亲,因此当看到母亲的笑容时想要放弃与恋人的承诺而陪在母亲的身边。

①②④⑤⑥⑦⑩⑪⑫⑬⑭⑯⑰ 张爱玲:《张爱玲集·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第173页,第1页,第3页,第14页,第47页,第169页,第71页,第53页,第53页,第54页,第77页,第159页。

③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⑧⑨⑮冯川:《文学与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第223页,第124页。

⑱郭爱妹:《女性主义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2006年版,第192页。

[1]冯川.文学与心理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德·贝贝尔·瓦德茨基.女人自恋,渴望承认[M].陈国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爱玲.张爱玲集·半生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5]郭爱妹.女性主义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精读本[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9.

[7]邵江天.风华绝代民国上海四才女之张爱玲传[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作者:张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张爱玲母亲
张爱玲的美国时光
母亲的债
给母亲的信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
母亲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