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店员》中犹太教与基督教原型的混合

2016-01-28 18:13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北京100091
名作欣赏 2016年20期
关键词:犹太教莫里斯耶稣

⊙苗 青[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 北京 100091]

论《店员》中犹太教与基督教原型的混合

⊙苗青[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 北京100091]

神话原型理论中的神话多指《圣经》的神话原型和古代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在西方的神话体系中,《圣经》可以被称为最广博的神话体系。伯纳德·马拉默德前期长篇小说《店员》中既出现了犹太教原型,又出现了基督教原型,本论文用原型批评理论对该作品中两教原型的交叉出现与混合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在创作前期,作者对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持温和态度,他没有刻意地强调两种宗教之间的区别和差异。由犹太教和基督教原型的混合可以看出,作者前期对基督教的部分传统是肯定的,他吸收基督教文化中的精华,而非抵触和排斥基督教,马拉默德创作前期把关注重点放在人物刻画、故事情节的描述、对犹太教和基督教优秀传统的展示方面。

《店员》 伯纳德·马拉默德原型混合

“原型”一词最早出自希腊文,在希腊文中“arc hé”这个词喻指初始、根源,和“typos”(形式)一词合为一体即为原型(archetype)。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首先用这个概念指称事物的本源,他认为理念是客观事物的原型,客观事物是理念的影子。近代原型概念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人们将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现象称为原型。原型的概念首先被文化人类学家詹姆士·乔治·弗雷泽(James Geroge Frazer)采用,借以解释多种文化中存在的神话传说和宗教典礼,通过对这些仪式的形式进行分析解读出其中包含的结构规律。对原型的重要研究开始自弗雷泽,至20世纪50年代由加拿大学者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3)发展起来。弗莱认为,古往今来许多民族把太阳和山视为阳性意象,把月亮和水视为阴性意象,这些都是原型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象征或意象通过一代代人的文学作品扩展为文学整体的一种原型象征,成为一种可以交流的玄妙的符号。

在马拉默德创作前期的长篇小说《店员》中,我们可以挖掘到作品与《旧约》《新约》之间的密切联系。《店员》中的主人公莫里斯既是《旧约》中约伯原型的再现,又是《新约》中耶稣原型的再现,弗兰克是基督教《新约》中尼哥底母原型的再现,而沃德则是《旧约》和《新约》中撒旦原型的再现。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我们能感受到宗教对文学的影响,看到文学的宗教性,体会到文学中常常出现的礼仪、祈祷等的意义。文学作品中的原型研究是一种文学人类学,它关注的是与文学和人类学有关的原初意象、神话、民间传说等。原型积淀了一代代人的智慧和心理能量,使我们与祖先一脉相承,使一个种族或民族与其他种族或民族相通,它是文学艺术的奥秘所在,也是原型批评的价值所在。①

一、莫里斯:约伯与耶稣原型的混合

约伯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他正直、虔诚,善于忍耐,甘于受苦,“敬畏神,远离恶事”(《旧约·约伯记》1:2)。他生了七个儿子,三个女儿,他的家产很多,生活兴旺富足,衣食无忧,他既不崇尚物质,也不贪求财富,堪称正直的典范。但撒旦有意在耶和华面前挑战约伯,认为约伯之所以如此虔诚是因为他的财富和荣誉,上帝怀疑其言,便降了一系列苦难于约伯,以考验他的忠诚。几个回合之后,约伯依然忠于上帝,深信自己是清白无辜的,最后上帝恢复了他的健康和财富,恩赐了他更多的财产,让他尽享天伦之乐。

莫里斯的一生与约伯有很多相似之处,他甘于忍受生活的种种苦难,正派耿直,忠于信仰,虔诚地相信耶和华。约伯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两次苦难,一次比一次痛苦。莫里斯的苦难也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弗兰克出现之前,他贫困潦倒,梦想破灭,生活得很不如意;第二部分开始于弗兰克的出场,他被抢劫、毒打之后遭遇不断,一生都没有快乐地享受过。

尽管如此,莫里斯始终乐于助人,对上帝忠心耿耿,信念坚定。莫里斯经常说,有一副好心肠就可以当犹太人,他最终没能像约伯那样得到上帝的赏赐,但一生无怨无悔。他坚持奉行道德信条,用律法约束言行,在苦难中保持灵魂的纯洁,努力追求精神和道德的升华。

在很多文学评论将莫里斯与犹太教中的约伯相对应的同时,很少有人关注莫里斯与基督教耶稣的关系。耶稣基督是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谈论基督教就是谈论耶稣基督。对基督徒来说,耶稣的意义远不只是因为他是基督教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上帝,使人类的拯救成为可能。在希伯来语里,“耶稣”的名字是“Yashua”,根据字面意思可理解为“上帝拯救”。事实上,“基督”这个词本是一个头衔,在英文中“Jesus Christ”(耶稣基督)这个称呼也可以写为“Jesus the Christ”,“基督”译自希伯来词语“弥赛亚”,指的是上帝为特殊目的而拣选的一个人。

耶稣为了全人类而受苦,忍受许多磨难,甘心做人类的替罪者。《新约·路加福音》中介绍,耶稣被犹大出卖,他甘愿为人受苦,以此向世人传道。莫里斯也愿意为他人受苦,他和耶稣的一生都是受苦的一生,在炼狱中展示出高贵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马拉默德曾这样描述莫里斯:“人人都在受苦,他痛苦万分。”②他为全人类感到痛苦,甚至愿意代他人之罪而受苦,这一点与基督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显示出圣人的伟大胸襟。莫里斯是耶稣原型的再现也可以从弗兰克对圣方济各的敬仰看出,圣方济各追随基督耶稣建立方济会,弗兰克跟随莫里斯从店员变为掌柜。基督受难后得以复活,继续在人间传播福音,而莫里斯去世后有一个忠诚的继承人——弗兰克,他继续为他人受苦代表着莫里斯灵魂和道德力量的复活。由此可见,莫里斯诚实可靠、同情他人、甘于付出的精神与基督耶稣十分相似,他是基督的化身。

二、弗兰克:基督教中尼哥底母原型的再现

在《圣经·新约》中,尼哥底母是一个法利赛人(Pharisees),在犹太公会中工作。他曾经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在夜间拜访基督耶稣,与耶稣谈重生,耶稣告诉他如何重生;第二次在住棚节期间陈述逮捕的法律,帮助耶稣辩护;第三次在耶稣受难后帮助约瑟埋葬耶稣。尼哥底母深受耶稣的启发,这一形象与《店员》中的弗兰克相对应。从一定程度上说,莫里斯是为了人类“救赎”而献身的耶稣基督,弗兰克则是受耶稣教诲的尼哥底母。

三、沃德:犹太教与基督教中的撒旦

沃德在《店员》中的出场次数不多,但是每次出场必犯下新的罪行,他凶恶的面容、笨拙的体态、卑劣的行径让人憎恶,他偷窃、抢劫、杀人、放火,与魔鬼撒旦形象相对应。《圣经·旧约》中的撒旦引诱亚当、夏娃吃下禁果,被上帝惩入人间受苦,《圣经·新约》中基督接受洗礼后在旷野被撒旦诱惑三次。沃德想让弗兰克协助他抢劫卡帕的酒店,教唆不成,便恶语相向,要挟弗兰克不要给犹太人打工。他从小和莫里斯的女儿海伦是同学,但却毫无人情地抢劫莫里斯,用暴力发泄自己的愤怒,在抢劫后不知悔改,还试图趁海伦不备时对其施暴。除此之外,沃德砸烂了卡帕的酒铺,还骚扰社区的居民,无恶不作。像《圣经》中所述撒旦被贬入燃烧着烈火的地狱受苦一样,沃德最后惨死于他自己亲手放的火中,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撒旦形象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中均代表邪恶的力量,马拉默德塑造的沃德形象体现了两教原型的混合。

此外,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中也出现了犹太教与基督教原型混合的现象,比如《最后一个马希坎人》中的流浪汉——西门·萨斯坎德,该人虽然是犹太人,但马拉默德是依据《圣经·新约》中《马太福音》第四章的“彼得本名西门”给他起的名字。《新约》中西门本是一个渔夫,耶稣选他为自己的徒弟,希望他做一个“得人渔夫”,把新的信徒领入门。小说中的萨斯坎德与《新约》中的西门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他引导主人公费尔德曼正确认识自己的犹太身份,指导他实现自我“救赎”。同时,小说中还反复出现了“鱼”的意象,在早期基督教中,信徒们为了躲避罗马帝国的迫害把耶稣鱼作为联系的暗号,希腊语“鱼”是耶稣、基督、神、救主、儿子这几个字的开头字母。

综上所述,马拉默德成功地将犹太教、基督教原型运用于长篇小说《店员》中,对莫里斯、弗兰克、沃德人物形象原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两教原型的混合使这部小说所传递的信息跨越了宗教文化的界限,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运用原型批评理论有助于我们看到马拉默德对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的肯定态度。

①张中载、王逢振、赵国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②伯纳德·马拉默德:《店员》,杨仁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作者:苗青,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美国犹太裔作家作品研究,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本论文为2016年国际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3262016T10 (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 l Universities”,项目编号3262016T10)

猜你喜欢
犹太教莫里斯耶稣
神奇飞书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能 看 多 远
半夜的演讲
我的风筝
枕枪而眠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英国耶稣受难日
海涅作品中的犹太性
两个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