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林++刘伟岩
[摘要] 为了解韩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利用198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其进行了ADF检验、协整检验和Cranger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韩国经济的增长会促进其对外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即两者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其中,出口导向型战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长期发展中,而在短期内并不明显;进口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仅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十分显著,而且对出口也有促进作用,这主要得益于其进口商品结构。
[关键词] 韩国经济;对外贸易;经济增长;ADF检验;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 F3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5)04-0053-08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作为世界各国间密切联系的方式之一,在促进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其成功的秘笈在学术界达成了一致共识,即坚持并成功地推进了外向型经济模式。但这一共识到目前为止,仅从理论角度进行了分析,韩国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需从实证方面进行研究。
学术界在对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种观点:贸易乐观主义、贸易悲观主义和贸易折中主义。具体到韩国而言,刘淑琪(2000)在《韩国对外贸易增长机制探讨》一文中,从韩国对外贸易发展史及出口增长机制两方面进行探索,他认为:韩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其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刘信一(2006)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对外贸易》一文中,通过韩国历年来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及中韩对外贸易比较,得出韩国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的结论。申东镇(2010)在《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中证实了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外部因素,其在文章中表明外向型经济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加速器。沈万根(2012)在《当代韩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评价》中,分析和评价了韩国进出口贸易的特点以及对外贸易对其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认为对外贸易对韩国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吕婷婷、穆新伟等(2003)在《韩国经济发展及经验借鉴》中,评价了韩国经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发展历程和特点,认为对外贸易的确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建议不要过渡依靠外部关系,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Lawrence(2000)在Trade and Growth: Import - Led or Export - Led? Evidence from Japan and Korea中,研究了韩国和日本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认为一国进口额的提升,不仅得益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增强竞争部门的竞争力),而且源自于中间投入品质量的提高。Ghatak(1998)在Vector - autoregression,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Growth of South Korea中,对韩国出口与实际人均GDP进行回归,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与模型设定有关。
从现有研究成果可知,韩国经济与贸易关系存在不确定性,且主要从理论上进行说理,缺乏实证分析,这大大降低了其可信度与说服力。本文试图从实证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补充和研讨,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探讨韩国经济增长与其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总结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韩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一)韩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基本状况
二战后兴起的韩国,尽管在成立之初是一个问题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国,但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韩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农业国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进而向发达国家转型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江汉奇迹”。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韩国在经济转变过程中,其对外贸易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下图反映了韩国在近30多年中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从图1中可以得到,韩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在1980-2013年期间增长迅速,且除个别年份外,均呈现出连续增长趋势。在这34年中,韩国GDP总量由1980年的644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13043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二十倍。而对外贸易总量从1990年的398亿美元增至10752亿美元,增长了二十五倍;进口总额从1990年的223亿美元扩增到5156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二十三倍;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175亿美元扩大到5596亿美元,增长了近三十二倍,居于各统计数据增速之首。同时,从趋势图中可以发现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从总体上看,GDP总量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变化方向基本上是同步的;二是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进口总额以及受此影响的对外贸易总额出现大幅度增长,而韩国GDP在此时期出现下降趋势;三是从2008年到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四个统计量出现相似的变化趋势。
(二)韩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
衡量一种经济现象时,除常用的总量指标外,还可以用相对指标来表示,且在某些情况下,相对指标更能反映出研究对象的变化情况、达到预期目的。同样地,在衡量韩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时,除了常用GDP总量、对外贸易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外,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个相对指标概念——贸易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在说明一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外贸依存度过大,则意味着经济运行面临更多的外部风险;反之,则表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其计算公式如下: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GDP
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GDP
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GDP
其中,对外贸易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由图2可知,韩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1980-2013年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多数年份都超过50%,进、出口依存度也保持着稳定的高水平。从总体上分析,韩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其外贸依存度。同时可以观察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提高了韩国的出口依存度,使得韩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随之提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同时提高了韩国进、出口依存度,使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度提高。
(三)韩国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弹性分析
在测度一国国内GDP对其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变化的反应程度时,除了用我们上面提到的贸易依存度指标外,还可以用到微观经济学中提到的弹性系数指标,在此我们引入GDP对进出口贸易的弹性系数:
GDP对进出口贸易的弹性系数,它表示出(进)口贸易增长率发生1%的变化时,GDP增长率变化的百分比。其数值的绝对值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示出(进)口贸易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大;如果弹性系数小于1,则作用比较小。
由此可知,在1991-2013年这33年中,韩国GDP增长率除了在1997年为负数外,其它年份均为正增长,这说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了韩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发现GDP对出口贸易的弹性系数仅有3年为负值,且有10年弹性系数大于1,其值在1989年达到最大;而GDP对进口贸易的弹性系数不稳定,最大值出现在1992年,有6年的弹性系数为负数。
(四)韩国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系数分析
从上面对韩国GDP与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进出口贸易对其GDP有较强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关系。下面的相关系数表也有力地证明了韩国GDP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极高的线性相关关系,所有的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这说明进、出口贸易对韩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三、韩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已经初步确定韩国进出口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确存在影响,本部分将从计量分析的角度对这一结论进行论证。在进行计量分析时,本文运用198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包括韩国GDP总量、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所有的数据均来自韩国银行、韩国外面协会、世界银行、国别数据库和UNCTAD STAT数据库等。此外,在分析中还利用控制变量法来排除对其他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考虑。在检验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ADF检验、E-G两步法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确定韩国GDP、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将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消除异方差对回归结果的影响,首先对三个变量同时取对数。因此,模型具体设定为:
LnGDPi=α+β1+LnEXi+β2+LnIMi+μi
其中,Y表示韩国GDP(以1980年价格为基期计算的实际GDP);α是常数项,β是随机误差项;EX、IX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相应地,LnEX和LnIX表示出口和进口的对数值;由于方程为对数形式,所以相关系数分别代表出口、进口因素对GDP影响的弹性系数。
(二)序列检验
第1阶段: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时间趋势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贸易领域均对其长期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使其产生不可避免的时间效应。受其影响,大部分的经济金融时间数据均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明显的非平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剧烈的波动。在做经济实证分析时,若直接选用原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则极易导致虚假的伪回归现象,使得原本并不存在稳定关系或理论上并不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间产生某种数值上的因果关系。但是,这种由于时间趋势作用产生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并不能印证变量间的真实关系,从而使得经济分析失去了对未来信息的预测作用,且平稳性检验是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前提。因此,在运用非平稳时间序列时,首先要通过对数变化或者差分的方法消除单位根,得到平稳序列。本文采用增广的Dicky-Fuller(ADF)对变量LnG-DP、LnEX、LnIM进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变量的最佳滞后阶数根据AIC准则确定,运用Eviews8.0软件得到的结果如下:
从上表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LnGDP、LnEX、LnIM统计量的值均大于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根据平稳性检验的判定原理,此时应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承认该序列为非平稳的数据。然而其一阶差分后得到的变量的统计值却小于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也就是说,其通过了ADF检验,均为一阶单整I(1)序列。
第2阶段:E-G两步法的协整检验
协整关系是从长期变化角度来对非平稳时间序列间的关系进行的统计描述,若同阶单整的两个或多个变量间存在某一平稳的线性组合,则认为其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非平稳序列间的协整关系可以真实地反应变量长期影响关系,避免伪回归带来的错误结论。但是,正如上文所言,协整关系存在的可能性前提是各时间变量必须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换句话而言,协整关系的存在是同阶单整序列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从ADF检验中我们得出,LnGDP、LnEX、LnIM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这为其间协整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可能性。对于协整关系的检验方法到目前为止有两种,分别为:Engel-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协整检验。本文采用前者对相关变量间的长期关系进行检验,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其次,对于第一步得出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若其通过ADF检验,则称三变量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的协整关系。首先,运用OLS回归得到如下方程:
LnGDP=1.7862+0.3157*LnEX+0.6019*LnIM
(7.9325)
(1.1730)
(2.1278)
R2=0.9678
F=496.5589
D.W.=0.2323
P=0.0000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回归结果较为理想,R2的值为0.9678,说明变量LnEX和LnIM可以解释韩国CDP的96. 7%以上,拟合度很高,该方程的估计结果可以采用;P值表明方程从总体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D.W.值处于无序列相关区间。从回归系数来看,韩国进口每增长1%带动GDP增长0.61%,而出口每增长1%会引致GDP增长0.32%,这足以说明韩国经济增长与其进、出口额增长之间存在同向变动关系。
其次,对OLS回归模型中的残差序列Resid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由上表结果可知,残差序列并未通过ADF检验,但其一阶差分序列△Resid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均小于其临界值,有理由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这表明该序列是平稳的即Resid是一阶单整,因此变量LnGDP与LnEX.LnGDP与LnIM,LnEX与LnIM之间为(2,1)阶协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第3阶段:Granger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主要用于对经济变量间的短期因果关系进行验证。由上文的协整检验得知,三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并不能确定其间具体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Granger Causality Test对这一关系进行检验。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显著水平为10%条件下,接受“韩国出口不是国内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而拒绝“经济增长不是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这意味着韩国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方向的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但是,出口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这一结论,与协整检验的结果不一致,表明在短期内韩国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但在长期内对经济起到推动作用,此结果符合韩国实施的“外向型经济”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
从经济增长和进口之间的短期关系来看,在5%的显著水平下,两者间存在双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也就是说,韩国进口和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互相带动的关系。Granger检验的结果和协整检验的结果一致,这说明无论是从长期实证结果来看还是从短期分析结果来观察,韩国的进口贸易均起到了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作用。这说明对于韩国来说,进口并不像一般经济理论认为的进口阻碍经济增长,反而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这是符合贸易乐观主义观点的,即对外贸易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均会促进其国内经济的增长。
上述检验结果还表明,韩国进、出口(IM和EX)之间的确存在单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其中前者是后者的格兰杰原因,而后者不是前者的格兰杰原因。这样的结果意味着韩国进口不仅对其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出口也有带动作用。究其原因,该结果的出现与韩国国内资源短缺、主要进口原材料的贸易结构密切相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对韩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主要从统计和计量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印证,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从长期来看,韩国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与国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从短期结果来观察可知,韩国EX和GDP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EX对国内GDP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作用上,在短期内并不明显;经济增长和其进口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口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均对经济起到带动作用,并且进口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
韩国出口的作用符合其长期推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但其进口作用的突显似乎不符合其外向型经济理论,但这与韩国进口商品结构密不可分。韩国与日本国情类似,国内资源稀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其进口主要以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为主。2007-2013年韩国的十大进口商品依次为:矿产品、机电产品、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光学及医疗设备、运输设备、塑料和橡胶、纺织品及原料、植物产品、活动物和动物产品,这些产品的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高达85%以上。这些产品的进口一方面解决了韩国经济发展中的要素供给瓶颈,带动本国TFP(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新产品的进口会刺激国内同类产业生产的国际化趋势,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的需求,国内需求的上升能够有效地拉动本国经济发展。同时,韩国的进口贸易还可以通过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本、资本积累等传导机制间接地推动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建议
尽管本文的分析结论认为韩国对外进出口贸易在其经济增长中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韩国对外贸易还存在着商品结构不合理、进口市场单一、对国内企业存在“排挤效应”、阻碍幼稚产业发展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尤其是进口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调整目前的出口导向性发展战略,在保持外向型经济的条件下适度增加进口,解决韩国资源短缺的瓶颈问题。第二,制定合理的进出口贸易政策,提高进出口管理机构的效率,积极发挥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降低其可能带来的或潜在的消极作用。第三,拓宽进口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单一市场可能带来的外部威胁。第四,完善进口商品结构和对进口产品的反倾销快速反应机制,对于本国可以生产的产品和幼稚工业进行保护。除此之外,韩国应该积极推动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最大限度地利用FTA带来的益处。自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后,在短短的20年历程中中韩贸易关系发展迅猛,现阶段,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国,而韩国也成为中国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中韩两国均应抓住现阶段的最佳发展期,积极促进自由贸易区的构建。首先,中韩两国应进一步提高经济和贸易领域的合作水平,加速推动“贸易自由化”目标上升为新的高度,加快缩短两国经济一体化的历程,减少两国贸易中不断出现的摩擦;其次,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中韩两国间的关系应适时地向文化、社会领域进行扩展,借助于国家层次或民间层次上的媒体合作开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活动,如继续开展“文化年”、“人员交流年”等,加快增进国民间尤其是新一代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友谊,这对于增加两国贸易和贸易的顺利完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经济一体化理念下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除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外的世界第三大经济活跃区,东北亚合作必须充分利用现阶段的重要机遇期,中日韩三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地带应顺势加强地区政策对话,加强沟通和协调,降低政策制度差异带来的壁垒。
中韩两国地缘相邻,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相似,因此在经贸合作领域存在着众多的机会和极大的可能性。本文在实证分析韩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进、出口贸易关系后,得到了如下三点对中国经贸发展的启示。第一,中国应加强与日韩之间的经贸合作,积极推动中日韩FTA的进程,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增强外贸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第二,中国应借鉴韩国发展经验,在完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的同时应加强对进口来源和进口商品种类的管理,积极走向世界,拓宽进口来源,尤其是保持邻国进口来源的多样化;在进口商品类别方面,应对全国各行业的发展进行调研,严格进口稀缺原材料和扶持幼稚工业所需的技术,除此之外,中国应引导国内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克服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第三,中国应完善进口产品反倾销快速反应机制。近年来,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在遭受到国外反倾销调查后,忽略了对国外进口产品倾销行为的调查,这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双面打击。为此,中国应加强反倾销法律法规建设,积累反倾销实践经验,在对外贸易中建立对等的贸易关系,这对于中国外贸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