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山
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以致学习成绩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明显低于同龄学生,必须经过有针对性的教育进行补救的学生。我们发现“学困生”的表现一般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够,较为懒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使他们从被动的痛苦学习变成主动的快乐学习,我愿意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育的方法手段不可计数,唯有爱心永恒
为什么一定要做好学困生的工作?学困生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是一切,是一生的寄托与希望。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更是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能够在他们的生命中添上自己浓重的一笔,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学生感受到了你对他的爱,他才愿意听从你的教导。
有一位叫雨某的学生,平时上课老走神,学习成绩时好时坏,我对她进行了一次家访,了解到她爸妈在外务工,只能在寒暑假和他们团聚,这个孩子平时很听话,可是一提爸爸妈妈就默默流泪,成天盼着他们回家。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就给她做思想工作,爸爸妈妈在外边不可能经常回来,那你知道爸爸妈妈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吗?她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当然是他们回家能看到你的奖状,看到你的好成绩呀!我知道这孩子最缺乏的是亲人的关爱。在此后的二十多天内,我几乎每天放学都到她家去,有时还带着孩子一块去,陪她写会儿作业,陪她聊会儿天。就这样,老师普遍反映,孩子的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是原来的她在上课,在写作业,但是她的眼神中没有了迷茫,只有坚定和希望。我想大概是她心里那颗爱的种子萌发了吧。
二、走进学困生真正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人格
有些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冷落、嘲弄,容易产生焦虑、紧张、颓废的情绪,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困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怕老师批评,怕同学挖苦,根本无法专注学习,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有这样一位学生,叫刘某。开学第一天,同学轮流做自我介绍,可长可短,自由发挥,可就是这位文文弱弱又有几分帅气的小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才站起来,低着头一个字也不说。我要求他,他依然“沉着冷静”。旁边的同学发出了略带嘲讽的笑声,说这个同学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开学第一课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没当面训斥,等到下课,我把他请进了办公室。后来了解到:孩子一二年级很活泼,学习也积极。三年级时,在一节比较重要的课上,他回答错了问题,老师对他的态度不太好。结果孩子越来越不愿举手答题,到后来变成即使被点到名字也不回答问题。没想到老师的无心之举对孩子产生了这样大的影响。
是孩子就会犯错。他们不需要冷漠的眼神,不需要大发雷霆,更不需要变相体罚。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当然是耐心、是关注以及对人格的尊重。尊重学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起来,自然就会有进取之心。
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信任往往能产生奇迹
有些学困生,因为在学习方面和优秀生相比没有竞争力,所以他们总会找到其他办法来吸引你的注意力。其实,这正是他们需要理解、信任的表现。
我们班有一个叫陈某的学生,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学生自律能力较差。不幸的是他被校外不良少年引诱。在我了解这些之后,便让他帮我做些小事情,发现他做事还是很认真的。后来,我给他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课上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做劳动委员,极大地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鼓励班里的学生主动接近他,经过一番苦心教育,孩子的成绩是突飞猛进。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得到别人的赞赏,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能发现闪光点的眼睛,用闪光点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增强自信,战胜困难。
四、家校联手,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成绩与学生家长的态度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农村,家长大都长年在外务工,无暇顾及孩子,学生基本处于散养状态。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选择了辞去工作,陪孩子一起学习,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施加很大压力。
有这样一位抚养两个孩子的女性家长曾经对我说:“我的孩子就是要学习好,无论如何都要学好,不写作业,我就把他锁在家里,不让出门。”我问她:“你把他锁家里,那你去干什么呀?”她满脸抱怨地对我说:“老二虽说才两岁,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吃完饭就让我抱她到大街上去玩,看人家打麻将。”看来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是十分必要的。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能满怀一颗爱心,俯下身子,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温暖他们,支持他们,鼓舞他们。相信孩子们在学习的人生道路上步子会越来越扎实;相信我们教师在学困生转化之路上,脚步也会越来越坚定。
参考文献:
冯砚玉.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1(1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