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类文体教学的指向与路径

2016-01-27 06:35张聪慧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书信

张聪慧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作为课文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八课(略读课文)、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十课(略读课文)、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略读课文)。它是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书信体文章之一,在现行教科书中重现次数最多,属于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书信类文体的代表作品。这是作者在女儿14岁的时候,针对女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用奶奶讲的童话故事,向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一、教材编写与教学现状

人教版教材把《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和《致女儿的信》放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感受书信的书面语色彩较浓、多细腻的抒情和描写等特点。但是在课后练习与研讨中并没有设置相关的题目。由于本文的内容涉及到爱情,因此,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侧重于进行爱情观的教育,旨在理解作者所揭示的爱情内涵,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语文版教科书以文体组元,将《致蒋经国先生信》《给儿子的一封信》《致女儿的信》《给巴特勒的信》等文章放在了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有的老师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注意探究文章的写作手法,着重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呢?”

鲁教版语文教科书把《敬业与乐业》《最后一次演讲》《悼念玛丽·居里》《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编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目的是“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旨在品味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

由于语文版教材以文体组元,所以有老师在使用语文版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到文章的写作手法;而人教版教材和鲁教版教材虽然在单元说明中都定位于“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但在课后联系与研讨中并没有设计这方面的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定位于对爱情的理解,部分老师也关注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用童话来阐释爱情?”“这种内涵文本又是用怎样的言语及其形式呈现出来的?” “文中的童话故事,从‘故事的角度看,美在哪里?”但是很少有聚焦于口语与书面语差异的案例。

颇有代表性的是李镇西老师的课例,教学实录最初发表在2005年第4、5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上,课例从发表伊始就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李老师对这节课是有着深刻的理性自觉的:“这是一节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而不是单纯的‘正确认识爱情的主题班会。”课堂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开始,进入“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着重交流了对童话故事中爱情的理解,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了写作特点,李老师有感而发地和同学们一起唱起了《最浪漫的事》,还向大家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并提到了下周将会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见面,要求大家写纸条给她。李老师出色的个人素质和独特的人际资源,将课堂与生活融合为一体。课堂有着独特的风格,备受赞誉,也遭受质疑。能够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很好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受到了质疑:“他没有深入文本,没有抓住文本中最重要的东西来教。”

二、关于文章阅读与教学的思考

阅读教学应该交给学生相应文体的阅读策略,本文作为书信类文体的代表作品,自然应该教给学生阅读书信类文体的相应策略。

1.关于文章阅读

书信的阅读和其他的文学作品阅读的目的是不同的。正如莫提默·J·艾德勒所说,当你阅读任何一种实用文时,一定要问自己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他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阅读书信,首先要了解写信人的意图,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要给女儿写这封信呢?因为女儿问了他一个问题:“爸爸,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因此,他选择了给女儿写信这样一种方式来谈这个问题,希望“父辈的每一句话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萌芽”。

他是用什么方式达到这个目的的呢?如何对14岁的女儿谈爱情,确实比较棘手。苏霍姆林斯基采用的方式是“用一封信给女儿讲奶奶讲过的一个童话”,希望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女儿汲取“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本事”。

2.关于文章的教学

阅读名人名家书信的目的,常常是为了汲取人生智慧。那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也是如此。“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那么,学习《致女儿的信》,理解文章的意义便是主要目的。

想要理解文章的意思,首先需要了解写信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以《美国语文》入选的两篇书信体文章为例,教材首先提供了写信人的个人简介,以帮助学生理解信件。要读懂《致女儿的信》,对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需要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提供资料或者布置预习,完成这项任务。

想要读懂文章,需要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理解父亲是以怎样的姿态给女儿写信的。面对越长越大的姑娘,父亲正在逐步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现实,用平等的方式与女儿谈心;谆谆告诫,耐心讲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我的宿愿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在为女儿讲什么是爱情之前,反复强调自己的良苦用心:做人应该有智慧,善于思考;要体会父辈的话,形成自己的观点与信念。

想要读懂文章,还要读懂父亲讲述的爱情。面对14岁的女儿谈爱情,父亲煞费苦心。他借其祖母之口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用自己曾有的经历向女儿谈,更容易被接受;用童话的方式谈,更容易被理解。语文版教材编写者关注到了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并设计了“思考与练习”:

什么叫爱情?这是许许多多少男少女怀着一颗跳动的心思考着的问题。文中的女儿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父亲借老祖母给自己讲过的童话回答了女儿。复述这个童话,看看老祖母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童话故事描述了爱情的表现,并有直接的揭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情节引人思考;启迪直接点睛。人教版的“研讨与练习”,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联系全文,讨论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三、美国语文教材书信类文体教学的启示

美国语文教材中有专门的书信类文体阅读,包括两篇文章:《从新白宫里写给女儿的信》《一个美国农民的信》。两篇文章虽同为书信,但仍有不同:《从新白宫写给女儿的信》属于私人信;而《一个美国农民的信》则是一封为众多读者写的公开信。

在教学安排中,教材首先提供了相关的作者介绍和背景知识;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理解信件对于当时人们的意义;并简要介绍私人信和公开信的区别;在问题指南中,引导学生理解信件的内容,并作出评价;在“作品积累”中,引导学生写信,并对文章中的相关主题进行思考;“微型写作课”中,聚焦于私人信件,有明确的写作技巧重点(必要的环境与背景知识),并选定特殊对象,进行私人信件的练习,重点思考读者读懂信件所需要具备的背景信息。

在美国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了一篇《给儿子的信》,除了理解文章内容外,教材还设计了明确的练习:措辞。要求理解和体会作家所使用的“适合他的主题、读者(听众)、情况和文学形式的语言”,并设计了相关练习:

从《第二次就职演说》中找出两个正式措辞的例子。

从李的《给儿子的信》中找出两个非正式、个人化措辞的例子。

为什么两位作家的措辞都很适宜?

并在“微型写作课”环节,提出明确的写作技巧重点:适合于目的的语言。

书信类文体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内容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美国语文教材提供了确定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操作性强的活动设计。比如,要求了解私人信和公开信的区别,就设置了相关的活动:

教材如果亚当斯的信是写给公众读者的话,指出至少两个不同的方面。

教材公开信的形式是怎样帮助克雷弗科尔说服他的读者接受他的观点的?解释。

确定性的教学内容对应着操作性强的设计活动,知识点比较容易落实。比如学习措辞,就要从文章中“找出两个非正式、个人化措辞的例子”。我国的语文教材中也有类似的目标“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但却因为在课后练习设计中缺乏相应的操作性活动而悬空难以落实。较为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操作性强的活动设计是提升语文教材编写质量的重要路径,值得有识之士深入探索。美国语文教材在这一方面无疑是有可资借鉴之处的。

参考文献

[1]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2] 刘琳.书信体文章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天地,2012(3).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4] 汪春娟.《致女儿的信》长文短教策略[J].学语文,2010(2).

[5] 余映潮.说说《致女儿的信》的教学[J].语文世界,2011(4).

[6] 李镇西.《给女儿的信》教学实录及其争论(上)[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4).

[7] 李海林.生活化与语文化——评《致女儿的信》课案[J].教师之友,2005(1).

[8] [美]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 王荣生. 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1] 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编译[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书信
失窃的书信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O.B.苏霍姆林斯卡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