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交流

2016-01-27 16:19刘稚亚
经济 2016年1期
关键词:存在物耶稣犹太

刘稚亚

格拉底非常熟悉如何利用提问和交流让对方学到新东西,柏拉图写的《斐德罗篇》可以证明;耶稣是犹太学者,尽管熟悉希伯来经典,但传教的主要方式是在犹太会堂里朗读经典《路加福音》;孔子虽呕心沥血编订五经,却说自己“述而不作”。苏格拉底、耶稣、孔子基本上都是靠口耳面授的老师。他们是人类最伟大的三位道德教育先师,交流成为一个核心的内容。交流的学说,从哲学的滥觞之日起,就是爱智之学。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压力和节奏下,人似乎逐渐失去了交流的能力。走在路上在乎的不再是身边的风景,坐在桌前在乎的也不再是面对面的同伴,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无法集中,唯一能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的便是手里那块亮起的小小屏幕。所谓“物联网”、“智能穿戴”概念飞起,“宅”已经成为了一种群体和文化,交谈随时随刻会被手机铃声打断;过去我们说的话只有面对面的人才能听到,我们的文字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才可以被邮差递到另一个人手中,我们要用尽一生才能够爱一个人,而现在,一切感情的交流都可以交付给那个冷冰冰的机器,瞬时,方便,廉价。

艾默生曾列举了19世纪遗留给20世纪的3个恐惧:被上帝抛弃的宇宙,在自己迷宫中迷失的自我,没有实质存在的他人。而我觉得,20世纪带给21世纪的最大挑战,是人类与没有血肉之躯的存在物的接触与交流。交流是我们与动物、电脑、地外生命和天使共同的东西,而交流的基础便是接触。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话、电脑等媒介可以不需要接触便帮助传递我们需要交流的信息,但是我们在语音或者视频的时候,我们指认的是一个声音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是有血肉之躯的存在物,拥有着无可辩驳的个性象征或人格象征。我们的面孔、行动、声音、思想和互动,真的可以全部迁移到媒介之中吗?身体的神圣感已然不再重要?

私以为,虽然这个时代可以充分地模拟人体,但交流的双方是否在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触觉是人类最古老的感官,也许也是最难伪造的感官。面孔、嗓音和肌肤都具有接触的感染力,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像触觉那样给人以电刺激,那样地难以驾驭:我们用对视交换心灵,我们用拥抱传递温暖,我们用声调的起伏表达情绪——这一切,难道都可以被机器所取代吗?

海德格尔说,交流不仅仅是传达信息,表明个人意图,而是用来表示开放的姿态,聆听他人意见的姿态。交流是普遍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因此,我们的问题不应该是:我们能够交流吗?而是应该问:我们能够相互爱护,能够公正而宽厚地彼此对待吗?

猜你喜欢
存在物耶稣犹太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最有思想的句子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
撒旦的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