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写字
——“书”字的故事

2016-01-27 01:26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形符王献之毛笔

图/李静潭

“书法”中的“书”字是个形声字。不过从规范通行的写法“书(書)”很难看出“形”与“声”的踪迹。现在我们就上溯到古文字阶段来探寻一下“书”字的结构源流。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聿(读作玉)部》:“书,著也。从聿从者。”其中“聿”是“笔(筆)”的最初形体,像手拿着一支竖立毛笔的样子。“者”字是“书”的声符。古时“者”的读音和“诸”很近似,而且曾经当作“书”字来使用。后来为了避免混淆加以区别,特意在 “者”字上面加了“聿”这个代表书写的“形符”,造出的这个新字正是“书”字的源头。由于“书”是执笔写字,被记录下来完整的字句又逐渐引申出“文书”的意思。继而把整理成卷册的“文书”也称作“书”。《说文解字·序》:“著于竹帛谓之书。”正是说明在纸还没发明以前古人是将“书”写在竹简和丝帛上的。

字形演变到隶书的阶段将“书”字下面的“者”省写成“曰”,而简体字又提取了“書”字草书的写法。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书”字。关于执笔写字,《晋书·王献之传》有一则记载: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字,便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后来王献之经过不懈的努力,博采众家之长,赢得了与父亲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父子合称“二王”。传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被酷爱书法的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周鼎文(颂鼎)

小篆(峄山刻石)

隶书(衡方碑)

行书(王献之)

楷书(虞世南)

猜你喜欢
形符王献之毛笔
从形符与字义的关系角度论《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分类
——以“人”“彳”字部为例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王献之依缸习字
留学生形声字教学实践研究
——以满洲里学院为例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卒年
画画小工具 毛笔
“形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困境、功能与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