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
赵祺
(巢湖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摘要: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其具有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和低环境污染的特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符合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因此,安徽省要抓住机遇,积极谋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对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产业;节能减排;清洁能源
由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不断耗竭及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发展、低碳技术、低碳社会、低碳世界等新概念应运而生了。能源经济、发展观及价值观的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各国都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扶持重点,相应产业也快速增长。发展低碳经济是通过全世界人们的共同探索所达成的共识目标也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低碳经济的探索,就是解决温室效应和能源资源不够使用的难题,其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近些年,随着安徽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步伐的加快,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就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促进节能减排,又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符合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优化产业结构的可行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到产业经济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传统产业将得到改造和提升,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将得到培育和发展,安徽省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和整合。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将被限制,从而促进该类企业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转型发展,并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从结构上得到优化并凸显经济的低碳化。
(三)响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面临全球变暖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从长期发展来看,低碳经济发展将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也必将促进中国生产方式的深化改革。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坚持用发展的思路解决问题。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可持续发展的论述,又加入了绿色环保、科学发展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强烈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用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污染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因为,安徽要响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关于低碳经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近些年,安徽省加快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安徽省的低碳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农业领域,安徽省在农业上大力推行“九节一减”工程,已经取得很明显的效果,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特色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分成两部分:一是形成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二是形成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循环利用模式。但诸多因素依然制约着其发展,经济低碳化转型困难重重。
(一)能源消耗中清洁能源比重较小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也越来越多且清洁能源不足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煤炭发电和火力发电是安徽省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占全部能源的比重约为90%左右,清洁能源利用率较低。安徽省作为内陆省份,没有海洋能资源,风能资源也不足,太阳能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开发还没有起步,虽然地热资源丰富,温泉较多,但没得到有效地勘探利用。仅有以水利发电为代表的水能资源得到一定的开发利用,但水利发电占全省发电总量百分比在不断下降,从1980年的8.9%下降到2014年1.6%。具体见表1:
表1:安徽省水利发电量比重图
此外,作为农业种植大省,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虽然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但秸秆能源利用技术不成熟,农村沼气也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反而大多数地方的秸秆被直接焚烧,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清洁能源资源不足和利用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徽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在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中,电力、冶炼、化工、建材等高能耗产业是安徽省工业的重要支柱,其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高。其中,2008年钢铁和电力产业的产值占全省
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10.4%、9.4%,其它3个产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相对比较高(见表2)。但这些产业存在的过剩问题在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中被明显地暴露了出来,而目前这些产业的过剩问题又以新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并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这些产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面临着严峻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值能耗来看,安徽省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工业增加值的单位值能耗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全国平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15吨标准煤/万元,安徽却为1.34吨标准煤/万元,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节能减排的工作在工业领域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表2:2013年安徽高能耗产业产值及煤消费量情况
(三)低碳产业发展落后,低碳产业项目少
安徽省光伏产业、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和环保设备及其他低碳产业较一些先进省份相比而言,其发展滞后且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就太阳能光伏发电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项目较少,产业链不完整。目前安徽省仅有蚌埠的0.2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而2013年全国光伏装机容量将近40兆瓦。
(四)低碳技术水平落后且发展缓慢
1.低碳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安徽省低碳技术水平落后,基础薄弱。太阳能光伏等低碳产业技术缺乏,核能源的利用水平落后,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进展缓慢,巢湖等流域的水污染防控和治理技术水平较低,建筑节能和能耗检测技术研发亟待加强。
2.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果转化不足
安徽省煤炭开采和煤层气开发利用等关键环节技术水平较低。冶金、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余热余压利用等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石化行业矿物化石炼制、废弃综合利用、合成工艺等方面技术进展缓慢。LED技术关键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且缺乏产业化的共性技术平台。部分企业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利,但高端的发明类专利很少。
目前安徽省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尚未真正构建,缺乏区域性的良性互动和合作来共建技术平台,投融资服务体系也尚不完善,低碳科技人才缺乏。
(五)CDM项目数量少,发展范围狭窄
在近几年的中国CDM项目增长比较多,但安徽省增长的相对较少且基本为提高效能和节能项目,截至2014年12 月31日,中国成功注册了4981个CDM(清洁机制)项目,安徽省仅占3.18%,明显比其他省份低。此外,CDM项目在安徽,大多属于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领域,分布最广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项目少且发展不足,并且在改善能源结构和发展清洁能源方面仍相对落后。安徽省的CDM项目发展面很狭隘,速度缓慢。
目前,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应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促进低碳工业化进程,逐步推进,具体来说:
(一)建设环境产权制度
为了使市场机制在节能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积极推动环境资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从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资源产权制度;使自然资源相关的有偿开采和使用制度得到有效完善。使用水、用电、用地和排污交易制度建设不断得到加快,使资源开采的影响得到利益相关者一起分担。
(二)积极鼓励创新
安徽发展低碳经济,应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低碳经济的创新型发展道路。一是观念创新。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是放弃高碳产业,也不仅是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而主要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技术。二是机制创新。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安徽省政府的发展规划,对于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要严格限制,制定出节能减排实施目标,对例如小矿山开采等重型污染行业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在”政策,着力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重视公众和其他主体的作用,通过宣传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三是科技创新。安徽省应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技术,加大关键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和示范。四是政策创新。加大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利用税收及价格等优惠政策开发建设新能源、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发展碳金融。
(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将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努力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提升内燃机、大型变压器、铁路运输设施设备、环保设备和其他设备的制造研发设计水平。以清洁能源的利用为基础,积极发展混合动力、小排量和其他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汽车产业的节能低碳化发展,目前芜湖奇瑞在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汽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三是努力推进低碳产业和服务的发展业力度如文化创意电子信息软件等。集中力量不断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使信息家电产业集群得到迅速发展。加快建设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从而使旅游业、低碳技术服务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多年来煤炭在安徽省能源消费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因而政府应积极推进水电、太阳能、地热能和微生物质能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政府应大力发展秸秆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使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尽可能的降到最低并且使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从而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五)挖掘工业节能潜力
工业既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主体,也是发展低碳
经济、循环经济的推进主体。安徽省工业节能,一是强化工程技术手段,围绕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电机改造和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专项行动。二是强化产业结构调整,抓紧建立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研究出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三是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开展节能管理试点。四是强化节能新机制的推广,研究制定节能自愿协议政策奖励措施,加快建立工业节能技术创新体系与服务体系。五是强化低碳生产和资源合理利用,争取制订出台《安徽省低碳生产实施办法》,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六是强化工业节能的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行业节能减排监测体系。
(六)加大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力度,开发利用低碳技术
目前,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并用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出于对长期战略技术的考虑,还应不断创新关键的低碳技术与推广应用现有低碳技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高效清洁能源技术将逐步转化为最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并将很可能在这一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因而就能抢占市场并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因此,要积极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能源机制,加快低碳技术的广泛推进。
(七)加强机构建设和培养低碳领域人才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要想持续的发展,必须大力培养专业领域的人才,强化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的低碳理念和意识。此外,还需密切与国内外低碳领域中的先进地区、先进单位之间的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充分利用国际技术交流的机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建设出一支有高水平的低碳技术队伍。
(注:本文系2013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3B18)
参考文献:
[1]彭志胜,段宗志.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及开发潜力分析[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9,1(26):80-86.
[2]杨占书等.优化中国能源结构的政策研究[J].能源经济,2009,4 (30):92-97.
[3]刘学敏.低碳发展之路需要经济和能源结构双重转型[J].低碳经济,2008,3(31):93-98.
[4]卢孔标,等.中国低碳经济对环境的影响的实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20):82-85.
[5]胡再生,等.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建议[N].安徽经济报,2009,11.
[6]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设的初步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08,8(23):91-95.
[7]谢军安,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 2008,1(22):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