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素菊,任 重,王培育,张 君,华金双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针灸经络·
邵氏五针法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30例*
邵素菊,任重,王培育,张君,华金双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摘要目的:观察邵氏五针法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饮伏肺型哮病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邵氏五针法[大椎、风门(双侧)、肺俞(双侧)等]治疗,1 d 1次,两组均治疗12 d后判定疗效。结果:在症状、体征总分,肺功能FEV1、PEF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寒饮伏肺型;哮病/针灸疗法;邵氏五针法/治疗应用;针灸经络
哮病是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的肺系疾病,发作时常表现为突感气促、喘息、咳嗽或胸闷,喉中哮鸣有声,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本病发作持续时间不一,短者数分钟,长者数小时,甚至可达数日。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成人哮喘患病率为1.2%~25.5%,我国有1 000万~3 000万哮喘患者[1-3],全世界约有3亿人患有哮喘。邵氏五针法是针灸大师邵经明教授融汇临床多年针灸治疗哮喘的经验,以针刺大椎穴、风门穴(双侧)、肺俞穴(双侧)为主治疗哮病的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2月,笔者采用邵氏五针法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针灸门诊收治的寒饮伏肺型哮病患者60例,按照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2例,两组脱落率均为6.67%,整体脱落率<10%,符合临床试验研究标准,对研究结果无影响。治疗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平均(45.29±14.48)岁;病程平均(7.57±7.11)a;症状、体征总分平均(9.43±2.21)分;肺功能FEV1平均(67.00±7.70)%,PEF平均(62.07±7.58)%。对照组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平均(45.18±12.04)岁;病程平均(9.75±6.29) a;症状、体征总分平均(9.29±1.92)分;肺功能FEV1平均(67.21±7.90)%,PEF平均(61.96±12.04)%。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①易反复发作。常有咳嗽、鼻痒、喷嚏、胸闷等先兆症状。常因劳累、情志失调、气候突变、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②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③发作时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有声,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④有家族史或过敏史。⑤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⑥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增高。寒饮伏肺证:遇寒触发,胸膈满闷,呼吸急促,或喉中痰鸣,咯痰稀白,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流清涕,舌淡、苔白滑,脉浮紧。西医诊断按照参考文献[3]的标准。①多由接触物理、化学性刺激、冷空气、变应原、运动等引发,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或胸闷。②发作时呼气相延长,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的哮鸣音,以呼气相为主。③以上症状可以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④排除可引发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症状的其他疾病。⑤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a.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b.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绝对值增加>200 mL);c.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符合以上1~4条或4,5条者,可确诊为支气管哮喘。
3试验病例标准
3.1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5岁,男女不限。③能遵照医嘱,按照本研究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3.2排除病例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5岁的患者;②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者;③可造成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的其他疾病患者;④己接受其他有关的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观测指标效应者;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高血压、肿瘤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⑥有精神疾病、无自制力,不能确切表达的患者;⑦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⑧有针刺禁忌症的患者。
4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邵氏五针法治疗,主穴:大椎、风门(双侧)、肺俞(双侧)。配穴:痰多者,配中脘、足三里;心悸者,配心俞、内关;咳甚者,配尺泽、太渊;痰壅气逆者,配天突、膻中。操作方法:取端坐位,若患者体弱或施针时精神紧张,可取侧卧位。先对施针部位进行常规消毒,然后进行针刺操作。风门、肺俞、心俞均选用1寸(25 mm)毫针直刺0.5~0.8寸。大椎、中脘、尺泽均选用1.5寸(40 mm)毫针直刺1~1.2寸。太渊、内关均选用1寸(25 mm)毫针,太渊直刺0.3~0.5寸;内关直刺0.5~0.8寸。足三里选用2寸(50 mm)毫针,直刺1.2~1.5寸。针天突穴选用1.5寸(40 mm)长毫针,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进针1~1.2寸,用小幅度提插捻转行针法,得气后不留针,即将针起出。膻中采用沿皮向下平刺法,选用1寸(25 mm)长毫针,针入0.5~0.8寸。每次治疗留针30 min,其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在得气基础上用泻法操作。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主穴[5]: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风门、太渊。配穴:同治疗组。操作针具及体位同治疗组。中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本穴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孔最穴选用1寸(25 mm)毫针,直刺0.5~1.0寸。定喘穴选用 1寸(25 mm)毫针,直刺0.5~1.0寸。丰隆穴选用1.5寸(40 mm)毫针,直刺1.0~1.5寸。余穴同治疗组操作方法。每次治疗留针30 min,其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在得气基础上用泻法操作。
两组均治疗12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5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的标准。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计算方式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6统计学方法
7结果
7.1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1.10,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7.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分对比
见表2。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7.3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FEV1、PEF对比
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FEV1、PEF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讨论
哮病乃不易根治之痼疾。中医学[7]认为:哮病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
寒饮伏肺型哮病病初多为患者感受风寒,失于表散,使寒入肺脏,肺失宣降,气逆而上;或病后阳虚,气不化津,使寒饮内生,遇诱因而触发。清代名医叶天士指出:“宿哮沉痼,起病由于寒入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肺脏所伏之痰是哮病屡发之夙根,寒饮伏肺型哮病患者每遇天气突变,气候寒冷,饮食失宜等,致痰升气阻,相互搏击而呼吸急促,哮鸣有声等。临床若能积极治疗,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可获满意疗效。倘若治疗不当,病程日久,呈持续发作,还可累及多脏,使病情复杂化。因此,本病证应及早防治。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的病因[8]至今还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哮喘的发病或加重同时受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学认为:哮喘是由气道的炎性细胞、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9]。广泛气道狭窄是产生哮喘临床症状最重要的病理基础。若哮喘长期频繁发作,造成支气管平滑肌肥大,气道上皮细胞下纤维化,气管重建及周围肺组织对气道的支持作用丧失,即可进入气道不可逆狭窄阶段[10]。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ICS)、茶碱类、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等[11],虽能缓解病情,但长期的药物治疗,副作用大,远期疗效不甚理想。本研究用邵氏五针法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疗效显著。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肺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针之有疏风解表,宣肺平喘,实腠理之功用。《针灸资生经》曰:“哮喘,按其肺俞穴,痛如锥刺。”邵经明教授等[12]对肺俞、大椎、风门进行正交实验,通过三穴交互作用对肺功能进行观察,证实肺俞穴平喘效应最优。另有研究[13]表明:针刺肺俞穴还可增加肺组织β受体含量,影响血浆以及组织细胞的环核苷酸,达到炎性介质释放量减少,减轻炎症等作用。
大椎属督脉穴,为“诸阳之会”,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大椎有通阳解表、祛风散寒、宣调肺气、理气降逆之效。朱文权等[14]研究表明:针刺大椎穴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即刻平喘;可以阻断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哮喘。
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为风邪出入人体之门户,针之有宣发太阳经气、疏风固表、宣肃肺气、止咳平喘之效。《针灸大成》记载:“风门,主上气喘气。”又有《医宗金鉴》记载,风门主治“风寒嗽”。
哮病于缓解期针刺3主穴可改善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哮病复发,巩固远期疗效;而发作期针刺之可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肺内气道阻力,即刻平喘。王宇等[15]研究发现,针刺哮喘大鼠的3主穴,可抑制气道平滑肌增生、气道重建及降低气道阻力。
本研究证实:邵氏五针法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具有疗效好、见效快、取穴精的特点,易于推广。
9参考文献
[1]AXELSSON M,BRINK E,LUNDGREN J,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reported adherence to medic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disease: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in West Sweden[J].PLoS One,2011,6(3):18241.
[2]EMILLSON M,BERNDTSSON I,L?tvall J,et al.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beliefs about medicines on adherence to asthma treatment[J].rim Care Respir J,2011,20(2):141-14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08(1):3-1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9.
[5]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3-105.
[6]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4-66.
[7]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6.
[9]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30-1734.
[10]刘学志.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11(10):31-32.
[11]林江涛.支气管哮喘的药物[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8):691.
[12]邵经明,丁一丹.针灸治疗哮喘111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85,26(5):47-48.
[13]赖新生.针刺对实验性过敏性哮喘膝鼠血浆及肺支气管组织内环核苷酸含量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3):24-25.
[14]朱文莲,刘仁权.艾灸大椎穴对免疫低下小鼠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89-90.
[15]王宇,孙婧,金融,等. 针刺对哮喘大鼠气道重建模型气道平滑肌细胞T型钙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针灸杂志,2012,32(6):534.
(编辑田晨辉)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4-0051-04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4.25
作者简介
邵素菊(1959-)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邵氏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长期从事肺脾病证的研究。
*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2〕228);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3ZY02001)
收稿日期:2016-01-18;修回日期:201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