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尊兵
(四川省仪陇县柳垭镇畜牧兽医站637681)
猪瘟病的诊别及防治策略探析
王尊兵
(四川省仪陇县柳垭镇畜牧兽医站637681)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的需求日益增加,促进了畜牧养殖业的日益繁荣。在畜牧养殖业中,猪养殖占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然而在猪的养殖过程中,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导致猪感染上疫病,其中尤其是以猪瘟病对猪养殖业带来的危害极大。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猪瘟病的诊断鉴别以及防治策略展开相应探析,希望能借此给予猪养殖户以一定参考借鉴,正确预防与应对猪瘟病,减小猪瘟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猪养殖;猪瘟病;防治策略
猪瘟病[1]其病原是猪瘟病毒,仅会感染猪与野猪,其他动物不会感染此病。猪瘟病是一种热性、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春季、秋季以及冬季是高发季节。猪一旦感染此病,就会高热不退,微血管变性进而引发全身出血、梗塞、坏死,最终导致猪死亡,猪瘟病因为极高的感染率与死亡率对猪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对猪瘟病加以重视,并积极对其加以防治。
猪瘟病的发病原因[2]与猪的个体条件以及饲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猪自身因素。一是猪如果体质较差,就没有足够的免疫力来抵抗猪瘟病毒的入侵;二是母猪胎盘感染猪瘟病毒,就会导致仔猪出生之时就会携带猪瘟病毒;三是猪瘟病毒存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从而引发猪发病,也会造成更多的猪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
(2)饲养环境因素。如果猪舍保温措施不佳,通风条件较差,排尿与排粪的设置不科学等都是造成猪发病的诱因。
(3)防治因素。首先,为猪注射的猪瘟病疫苗如果效价较低,就会使猪无法产生足够强大的抵抗力来抵御病毒的入侵;其次,防疫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存在防疫空档,创造了猪瘟病毒的传播条件;最后,当个别猪死亡后,没有分析其死亡原因且尸体处理不当,导致猪瘟病毒迅速传播,继而感染整个猪群。
急性型猪瘟病:感染急性型猪瘟病的病猪精神沉郁、全身无力、食欲废绝或减弱、喜卧、怕冷、体温高热稽留、喜扎堆、喜饮水、可视黏膜发绀,眼睛分泌浓性分泌物或者眼结膜发炎,导致眼睛无法睁开,间或存在呕吐现象。在病程初期,病猪会便秘,排出的粪球干且硬,其上还附着大量白色肠黏液。在病程后期,病猪会腹泻,排出恶臭血便,其耳根、口腔以及腹部等多处皮肤会有许多出血点出现,用手指按压皮肤不褪色。如果对病猪进行剖检,则可以发现大肠黏膜呈纽扣状溃疡,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慢性型猪瘟病:病猪食欲不振,体温时低时高,全身无力、精神沉郁、贫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慢性型猪瘟病多有急性型转变而来。病猪能够康复但会继续携带猪瘟病毒,从而生长缓慢,饲养价值很低。
温和型猪瘟病:温和型猪瘟病整个病程较长,一些甚至能够拖延数月之久,严重阻碍了猪的生长发育。温和型猪瘟病多发生在架子猪与断奶仔猪上,其临床症状较轻,体温呈低热稽留,一般在41℃以下。在染病阶段,病猪食欲时好时坏,烦渴、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有时会排带血便),排出的尿液呈黄色。在病情后期,病猪生长发育完全停止且无法站立。
首先,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清除病菌、毒菌,并对猪舍相关设施予以进一步完善,保持猪舍环境的通风、干爽。定期对猪采血以监测其免疫抗体,及时处理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的猪,从而消除猪瘟病毒隐患,净化猪群。其次,提高免疫质量。在对猪进行免疫疫苗注射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免疫操作规程来进行,对注射操作中的每个程序进行严格把控。针对不同年龄的猪,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免疫时间,并对猪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免疫。最后,事先准备好隔离场所,以便及时转移病猪,并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1]李立宪,华威.仔猪副伤寒病和猪瘟病的鉴别与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14(2):68.
[2]杨烨菲.猪瘟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