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230038)牛淑平
“毛折”考释*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230038)牛淑平
素问名词考释
“毛折”一词见于《素问·玉机真藏论》,为了分析方便,首先宜疏理其上下文意的背景,所以这里将相关原文整体录下。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
,真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上述原文是专题讨论真藏脉问题的,四个段落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真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一定见于“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之人,所以第一段“大骨枯槁……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首先介绍了真藏脉患者典型的临床危象表现。第二段“急虚身中卒至,……真藏虽不见,犹死也”。紧接着介绍了如果突遭意外重创,虽无真藏脉现,也是死证的特殊情况。第三段“真肝脉至……皆死不治也”,则分别详述了五藏真藏死脉的典型脉象和色诊,并强调即使无临床典型症状者,只要真藏脉现,皆属死证。第四段“黄帝曰……故曰死”,则总结了为何真藏脉一现则属死证的原理。
“毛折”一词出现在第三段原文中,五藏真藏脉患者皆以“毛析,乃死”句式表述。郭霭春注:“毛折”之“折”有损意,见《荀子·修身》杨注。“毛折”谓阴液消亡,故毛发枯损[1]。当今的大多传世注本及教材等皆同郭注,将“毛折”理解为字面上的“毛发枯折”。问题是,对于危重濒死患者,毛发枯折显然不应是临床的典型表现和最佳诊断标准。
笔者认为,“毛折”是一个方言。“毛”,无也。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轻唇音》:“古读‘无’如‘模’……‘无’又转如‘毛’。《后汉书·冯衍传》‘饥者毛食’注云:按《衍集》‘毛’字作‘无’。《汉书·功臣侯表序》‘靡有孑遗秏矣’注,孟康曰:‘秏,音毛。’师古曰:今俗语犹谓‘无’为‘秏’。大昕案:今江西、湖南方音读‘无’如‘冒’,即‘毛’之去声。”如“毛食”,即无食。《后汉书·冯衍传上》:“然而诸将虏掠,逆伦绝理,杀人父子,妻人妇女,燔其室屋,略其财产,饥者毛食,寒者裸跣。”清·赵翼《陔馀丛考·毛作无字》:“天津、河间等处,土音凡‘无’字皆作‘毛’字。《佩觿集》所谓河朔人谓‘无’曰‘毛’。”
“毛折”即“无析”。扸通折。《玉篇》“扸,俗析字。”汉·杨雄《太玄经·玄摛》:“常变错,则百事扸。”注:“四时离乱,故曰百事分扸。”扸,心母,锡部;折,章母、月部。心、章邻纽双声,锡、月通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无析”,谓完善,没有损耗,没大事(在今天江浙一带口语中仍有残留)。汉·班固《弈旨》:“若唐虞之朝,考功黜陟,器用有常,施设无析。”
这里“毛折,乃死”引伸义是指即使未有一些明显临床症状表现,仍属死证。就是说,第二段文意强调的是“舍脉求症”,而第三段文意强调的则是“舍症求脉”,原文大意是:真藏肝脉现者,循脉如刀刃之急,或如按琴弦之急,面色青白不泽,即使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仍为死征。真藏心脉现者,循按搏动坚硬,如循薏苡子之连串,面色赤黑不泽,即使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仍为死征。真藏肺脉现者,循按浮大而虚,如用羽毛触人肤,面色白赤不泽,即使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仍为死征。真藏肾脉现者,循按搏动时绝(止),如以手弹石,面色黑黄不泽,即使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仍为死征。真藏脾脉现者,循按无力且忽快忽慢不定,面色黄青不泽,即使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仍为死征。总之只要诸真藏脉现皆为死脉。如此语译,上下文意贯通,也与临床相符。
[1]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123.
R221.1
A
1006-4737(2016)01-0022-0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2BAI26B00)
(20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