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张霞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作为实验组,37例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子宫肌瘤剔除率为156.76%,实验组为142.86%;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53.1±8.7)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2±0.5)d、术后住院时间为(3.6±0.8)d,均优于对照组的(102.3±14.3)ml、(2.6±1.0)d、(4.3±1.3)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为(97.2±15.4)min,与对照组的(92.6±20.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的随访中,实验组复发率为20.24%(17例),对照组为21.62%(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临床推广意义和价值。
腹腔镜;子宫肌瘤;肌瘤剔除术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临床统计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约20%左右,常见于30~50岁女性。从大量的临床研究成果来看,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多是子宫长期雌激素含量过高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引发子宫肌组织发生病变[1]。子宫肌瘤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不孕及流产、继发性贫血、月经过多、压迫症状、盆腔包块等。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方法经过近些年的医学发展而不断丰富,比如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保守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应于不同症状和发病程度的患者[2]。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子宫肌瘤患者更倾向于通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来解除病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诸多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其结合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临床对比,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84例,设为实验组,并从前期治疗病例中筛选出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37例设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年龄26~44岁,平均年龄(32.7±3.9)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33.1±4.2)岁。均经门诊B超提示为子宫肌瘤收住入院,且经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子宫平滑肌瘤;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未进行激素类药物治疗,也均未在手术治疗中发现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囊肿等症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需进行常规血液及心肺功能检查,符合手术条件后进行手术治疗;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在接受手术前2 d内阴道使用1%皮维碘抹洗与双唑泰软膏上药;术前12 h禁食,并进行清洁灌肠;术前行妇科双合诊及B超检查明确肌瘤大小和位置。
对照组患者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采取传统手术方法操作,术后肌注催产素20 U约3 d,且在第7天腹部伤口拆线。实验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取脐孔及麦氏点、反麦氏点为手术操作路径,采用脐上脐下10 mm切口,右麦氏点水平5 mm切口,左麦氏点20 mm切口;术中均经皮注射垂体后叶素2支至肌瘤较大的子宫体部加强宫缩减少出血;术后冲洗腹腔并检查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之后放气取镜并缝合皮肤切口;术后注射催产素20 U约3 d,并于第5天腹部伤口拆线。
1.3 评价标准 自术后第2天起,至手术后2年进行随访;术后即开始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效果的观察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肛门排气时间(d)、术后住院时间(d)。患者术后出院的标准则为:①患者能够下床并自由活动,不受伤口限制;②患者感知上无腹痛感;③切口愈合良好;手术过程的评价指标包括:①手术时间;②术中出血量;③子宫肌瘤剔除率(术中子宫肌瘤个数与术前子宫肌瘤个数的比例);术后2年的随访内容主要包括:①随访中患者疾病复发率;②复发患者的术中肌瘤个数及大小;③术前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术后的生育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子宫肌瘤剔除率为156.76%(58/37),实验组为142.86%(120/84);对照组手术时间为(92.6±20.2)min,实验组为(97.2±15.4)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102.3±14.3)ml,实验组为(53.1±8.7)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6±1.0)d,实验组为(1.2±0.5)d,;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3±1.3)d,实验组为(3.6±0.8)d,两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的随访中,实验组复发率为20.24%(17例),对照组为21.62%(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育功能[3]。在临床治疗方面,通常有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主要手术形式,二者在临床上均取得良好效果。在本文的回顾性统计分析来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控制、术后腹部瘢痕、术后疼痛、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因此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临床推广意义和价值。
[1]陈萌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及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对比分析.河北医科大学,2013.
[2]蔡惠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4(19):5-7.
[3]罗红琳.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研究.微创医学,2012,7(2):146-14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062
2016-04-18]
116400 庄河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