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华 尹敏 郭婉玲
·卫生论坛·
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维护门诊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王金华 尹敏 郭婉玲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PICC)维护门诊管理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15年PICC维护门诊实施新一轮持续质量改进为界限,2013年1月~2015年12月780例PICC患者为观察组,2010年1月~2012年12月72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行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采用本院自制的PICC健康知识掌握问卷表、护理满意度问卷表对患者健康知识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记录两组维护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PICC维护相关知识掌握评分、导管留置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6.51±8.63)分、(158.2±30.7)d、(89.60±10.14)分,均显著高(长)于对照组(79.30±10.42)分、(124.6±35.94)d、(82.47±12.56)分(t=5.528、6.243、5.358,P<0.05)。观察组导管移位滑脱、外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感染、其他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26%、0.13%、0.26%、0.26%、0.3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47%、2.08%、2.50%、2.50%、2.78%(P<0.05)。结论在PICC维护门诊管理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PICC维护;门诊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导管留置时间
PICC留置时间长、操作方便,在多疗程化疗患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1]。但是受制于患者医疗专业知识不足、日常维护疏忽等原因,部分患者发生导管感染、导管移位脱落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影响了PICC的运用[2]。PICC维护门诊旨在提升患者日常维护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PICC的临床优势。近年来,本院PICC维护门诊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5年PICC维护门诊实施新一轮持续质量改进为界限,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PICC维护门诊实施护理的PICC患者共780例为观察组,2010年1月~2012年12月PICC患者7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76例,女404例;年龄3~54岁,平均年龄(38.17±12.35)岁;血液科483例,乳腺科195例,其他102例。对照组男347例,女373例;年龄3~57岁,平均年龄(40.76±8.14)岁;血液科471例,乳腺科173例,其他7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
1.2.1 护理计划(P) 结合循证医学以及维护门诊临床实践,分析PICC维护门诊患者置管后导管移位滑脱、外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以及原因,制定专题维护计划,包括PICC导管维护计划、患者健康教育计划等。同时,专门就护理人员制定护理技能提升计划。
1.2.2 护理实施(D) 定期培训护理人员,提升护理技能。培训内容包括:PICC维护培训、PICC并发预防及其处理等。培训由高年资护士承担。开展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充分利用院内健康宣教栏、自制健康教育宣传海报、电话、互联网等载体,讲解PICC基础知识、PICC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导管的日常维护等,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相关疑问等。常规开展PICC维护,包括更换敷料、保持清洁;更换肝素帽;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等。在维护的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PICC维护事项。
1.2.3 护理检查(C)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选拔(淘汰)PICC维护门诊护理人员。发放PICC知识掌握问卷,动态了解患者PICC知识掌握情况。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了解他们对PICC维护门诊护理工作的意见与看法,并根据收集的信息予以整改。
1.2.4 结果评价(A) 每月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患者PICC健康知识掌握评价,并统计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合结果评价,制定下一阶段护理计划与实施方案。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的PICC知识掌握评分问卷和护理满意度问卷,对患者PICC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情况进行测评。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PICC相关知识掌握越好,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越高。记录患者导管留置时间以及留置期间并发症(导管移位滑脱、外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感染、其他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PICC知识掌控评分、导管留置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PICC知识掌握评分、导管留置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6.51±8.63)分、(158.2±30.7)d、(89.60± 10.14)分,均显著高(长)于对照组(79.30±10.42)分、(124.6± 35.94)d、(82.47±12.56)分(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导管移位滑脱、外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感染、其他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PICC维护相关知识、导管留置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比较(±s)
表1 两组PICC维护相关知识、导管留置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PICC知识掌握评分(分) 导管留置时间(d) 护理满意度(分)对照组 720 79.30±10.42 124.6±35.94 82.47±12.56观察组 780 86.51±8.63a 158.2±30.7a 89.60±10.14at5.528 6.243 5.358P0.014 0.010 0.013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PICC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的医疗知识,加之日常生活中的疏忽、意外等,发生各类并发症的风险高,影响了PICC的运用效果[3]。PICC维护门诊(或专科护理门诊)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护理,得到了各大医院的重视[4]。相比于其他常规门诊,PICC维护门诊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短,现阶段正处在探索创新、积累经验的阶段。持续质量改进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更加强调对过程与环节的质量控制,具有动态性、长期性、反馈性等特征。PICC技术不断进步,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也对患者专业医疗知识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在这样的背景下,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维护门诊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合本院现阶段PICC维护门诊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情况,探讨了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维护门诊管理中的运用价值。研究表明:患者及家属是当前影响PICC运用的主要因素[6]。在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患者及家属普遍缺乏PICC相关知识,PICC自我维护和管理能力不强。因此,提升患者及家属PICC知识掌握程度在PICC维护门诊中具有突出的价值。本院持续质量改进将患者知识掌握度的改进作为重要目标。研究结论证实了持续质量改进在患者知识掌握提升方面的运用价值。合理延长PICC留置时间也是维护门诊的重要目标。持续质量改进还有助于延长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此结论与潘文敏[7]的报道相一致。在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方面,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持续质量改进在促进护患关系上具有更好的价值。
预防各类并发症是PICC维护门诊的主要目标。导管移位滑脱、外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是PICC置管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从本组资料来看,观察组导管移位滑脱、外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感染、其他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26%、0.13%、0.26%、0.26%、0.3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持续质量改进还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患者各类并发症发生风险。桂宗英等[8]认为并发症的降低是PICC患者护理的主要目标,可以有效降低治疗对患者身心的损伤,并提高医嘱执行力,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PICC维护门诊管理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可以进一步促进患者PICC相关知识掌握,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并有效降低导管移位滑脱、外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是一种较好的管理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1]李颖,陈海燕.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现状的调查.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3):6-10.
[2]凌秀珍,谢春霞,郭素萍.肿瘤化疗患者留置PICC导管的规范化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15,8(5):63-65.
[3]胡君娥,宋健.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患者PICC带管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2015,36(35):126-131.
[4]陶静楠,王晓楠,董超,等.实施PICC维护标准化管理方法及效果.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5):183-184.
[5]刘万里,贺连香.三级甲等医院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护理研究,2015,29(36):4504-4509.
[6]杜小群,陈妙玲.新生儿PICC护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当代医学,2015,22(3):112-113.
[7]潘文敏.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维护门诊管理中的实践.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41-43.
[8]桂宗英,张海敏,叶冠军,等.品质改善管理模式对PICC置管并发症的影响.现代实用医学,2015,22(12):1672-167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204
2016-05-11]
523843 东莞市长安医院门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