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莉,章忠梅,章钢明,张海娟,李洪达,周水香
(1.杭州市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富阳 311400;2.杭州市富阳区农林局,浙江 富阳 311400;3.杭州市富阳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4.杭州云开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富阳 311400)
对浙江省富阳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
任 莉,章忠梅1,章钢明1,张海娟2,李洪达3,周水香4
(1.杭州市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富阳 311400;2.杭州市富阳区农林局,浙江 富阳 311400;3.杭州市富阳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4.杭州云开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富阳 311400)
食用菌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根据富阳食用菌发展现状,对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进行分析。建议提高对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认识;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加快食用菌生产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改造,打造现代新型食用菌产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农业生产结构良性互动衔接,实现生态循环模式;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提高产品深加工水平。
食用菌;浙江;富阳区;对策
富阳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南面,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半山区,气候温润,四季分明,资源丰富,有大量的食用菌生产原材料,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具有良好的发展食用菌生产的自然资源。
1.1 发展历史
富阳食用菌生产曾具有辉煌的发展史。20世纪70年代开始,富阳开始发展食用菌生产,在1989年生产规模达到116.7万m2,浙江省最大的食用菌产地。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加工和病害等生产性问题的困扰,富阳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逐步受阻,面积骤降,1990年已跌至56.4万m2,2009年仅有1.11万m2[1]。近年来,随着富阳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富阳食用菌产业逐渐复兴。
1.2 发展现状
富阳食用菌生产目前主要以黑木耳、香菇和双孢蘑菇等大宗品种为主,珍稀食用菌、野生菌和药用菌相应发展。截至2015年底,生产黑木耳150万棒,主要分布在胥口镇、万市镇,平均每棒产值7元,利润1元;香菇79万棒,主要分布在胥口镇、万市镇、新登镇,平均每棒净产值7元,利润1.2元;双孢蘑菇58 889 m2,主要分布在东洲街道,每平方米产值135元,利润72元。良好的食用菌经济效益,再度激发了菇农种菇热情,食用菌生产发展势头较好。
1.3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1 种植规模小,生产主体少,生产方式传统,机械化水平低
目前富阳双孢蘑菇栽培面积最大的新登双孢蘑菇基地,面积为3.33万m2;黑木耳栽培面积最大的胥口黑木耳基地,面积为120万袋;香菇栽培面积最大的万市香菇基地,面积为20万棒。这些基地目前生产规模均较小。具有规模和品牌的企业或合作社少,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食用菌生产主体仅有5户,其中4户以家庭生产为主。食用菌生产方式较为传统,生产过程以手工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不高。食用菌机械化应用水平落后,没有引进拌料机械、灭菌设施、雾喷设施、保温设施、视频监控设施等,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弱。
1.3.2 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够
富阳食用菌产业目前处于“东山再起”的阶段,与浙江其他食用菌产区相比,食用菌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存在较大差距。如富阳新登双孢蘑菇基地栽培的双孢蘑菇品种一直为“2796”,品种单一,没有引进和推广其他新品种;在种植方式上,目前只有富阳胥口黑木耳基地应用了“耳-稻”轮作技术,利用了大田冬闲田栽培黑木耳,其他的食用菌生产户还在使用传统的单一栽培方式。技术力量不足,对新技术、新信息不敏感。所以食用菌生产方式还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等传统模式上,土地利用率较低。
1.3.3 深加工率低,龙头带动不明显
现有食用菌产业规模小,辐射面积小,与产区农户衔接不紧密,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如食用菌产品以批发鲜销为主,精深加工较少。其中双孢蘑菇鲜食率达98%,加工率2%;黑木耳鲜食率50%,加工率50%;香菇鲜食率70%,加工率30%。食用菌产品主要还停留在鲜品直销和简单粗加工状态,产品深加工发展缓慢,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影响力小。
1.3.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对重新振兴食用菌产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对食用菌大户、基地等激励政策和推广机制不完善。近3年富阳食用菌大户项目建设共投资975.34万元,其中政府补助309.1万元。由于食用菌生产性投入和人工成本投入大,菇农承担资金压力和风险太大;加上政府补助力度小,对食用菌产业优势的认识不到位,食用菌产业宣传力度不够,食用菌生产和市场潜力未充分挖掘,制约了食用菌生产的发展。
2.1 提高对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认识
2.1.1 食用菌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和突出的保健功能
食用菌味道鲜美,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营养价值,富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还有调节肌体免疫水平,缓解亚健康,提高健康水平等功效,是消费者喜爱的高档食用农产品[2]。
2.1.2 食用菌生产能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转化,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良性发展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是浙江省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崛起顺应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契机,在农技人员和广大菇农的努力下,利用木屑、稻 (麦)草、玉米芯、玉米秸、豆秸、棉籽壳、油菜秆、桑枝、果枝等农林废料代替段木等生产方式进行食用菌栽培,逐渐取得成功,有效缓解了产业发展与林木资源保护的矛盾,提高了农林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率,缩短了生产周期。构建完善以食用菌产业为核心,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成果,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
2.1.3 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食用菌是绿色健康食品,市场前景广阔;食用菌产业是推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经济效益显著;食用菌生产行业充分利用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有效地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促进菇业、商业、交通和文化事业的互动发展,社会效益显著;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循环生产体系保护了生态平衡,产区的农业耕地质量、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明显优于一般地区,生态效益显著。
2.1.4 具有强劲的市场开发空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老龄化,对健康食品需求猛增。目前我国食用菌人均消费量不足2 kg,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5 kg~6 kg相比,还有很大距离[3]。由此可见,食用菌产业深藏着市场开发潜力,许多地区已将食用菌列入“菜篮子工程”重点扶持对象。
2.2 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
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各类支持体系,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如建立食用菌产业风险补偿等;加强对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的培训工作,促进良种良法配套,进一步提高配套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强化新技术、新品种的集成创新;多组织菇农与先进技术推广单位和科研院校的学习交流,并聘请相关专家对菇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加强食用菌生产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
2.3 加快食用菌生产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改造,打造现代新型食用菌产业
要在食用菌生产中大力提升现代化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水平,要引进耐高温、抗病菌、口味佳及产量高的新种类和新品种,如香菇135、香菇808、香菇704、香菇939、木耳黑3、木耳新科、木耳916等;推广耳-稻轮作技术、黑木耳立体式栽培技术、灵芝孢子粉扎袋套筒技术等生产技术;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构建标准菇棚,菌棒生产场集约化及菌种场标准化。配置高效节能灭菌器,洁净接种室、养菌室和出菇场。从原材料粉碎加工、菌棒制作、灭菌培养至菇棚标准化管理,实行专业化分工、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生产模式。推广食用菌菌棒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努力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食用菌生产升级换代。
2.4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现有农业生产结构良性互动衔接,实现生态循环模式
生态循环型生产是浙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特点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食用菌生产的优势和特点,发展生态循环型生产,对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高效农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目前开发的菇-稻轮作、桑枝黑木耳、水稻-双孢蘑菇-芦笋、奶牛-双孢蘑菇-牧草、菌糠多级利用等一批生态高效的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富阳现有水稻1万hm2,可利用耳稻轮作等模式,达到稳粮增效的目的;现有桑园200 hm2,每年剪伐桑枝条165万kg;梨园667 hm2,每年剪伐枝条约400万kg;桃园1 000 hm2,每年剪伐枝条约250万kg,总计约800余万kg枝条废料可生产香菇、黑木耳;杭州每年产30 000 kg茶叶渣,数百吨园林木枝条,正在寻找出路。富阳也可充分利用这些废弃物,创建富阳食用菌栽培特色。
食用菌生产的废弃菌糠残料还可继续利用,作有机肥还田改良土壤,实现生态循环。废弃造纸厂、炼铜厂等一批闲置土地资源,可复垦利用为食用菌生产场地,还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2.5 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提高产品深加工水平
从富阳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做好具有优势的香菇、黑木耳主导品种生产,积极提高双孢蘑菇栽培规模和技术水平。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现有企业中,择优挑选基础好,设施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领头羊型”企业,带动一片“农户型”基地,搞好企业与基地对接,带动产业发展;采用新型科技成果和工业化装备武装龙头企业,提高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加快食用菌加工产业发展;以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将散小弱的企业整合为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骨干企业,推进食用菌工厂化发展。
[1]章忠梅,章钢明,汪燕琴,等.浙江富阳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探讨[J].食用菌,2009(6):6-7.
[2]潘春磊,盛春鸽,黄文,等.食用菌保健功能及产品开发技术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4(15):197-200.
[3]郑林用,谭伟,彭卫红,等.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和发展策略[J].西南农业学报,2013(16):56-59.
[4]张俊飚,李鹏.我国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5):1-6.
S646.9
A
1003-8310(2016)05-0070-03
10.13629/j.cnki.53-1054.2016.05.017
任莉(1987-),女,硕士,中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l:renli061107@163.com
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