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楠 乔 南(通讯作者) (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050000)
河北隆化八大怪探究
王若楠乔南(通讯作者)(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050000)
摘要:本文对河北民间艺术--隆化满族八大怪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八大怪的起源、发展、改革创新发展脉络的梳理,研究了八大怪的人物、服装和表演艺术特色,并挖掘其背后的民俗背景和满族文化依托。本文是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对隆化满八大怪进行探究,意在通过对其深入分析和了解,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发扬与传承,并期望给相关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隆化;八大怪;服装;表演形式
1.隆化八大怪
八大怪是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特有的一种满族民间水族灯舞。因表演者身背王八、鲇鱼、虾米、螃蟹、蛤蟆、鲤鱼、蜗牛、蛤蜊八种水族动物的道具模型而得名,又因当地村民习惯称水族为水怪,故称之为八大怪。八大怪这项具有鲜明北方民族特色的灯会,在河北省及至全国独一无二,它不仅依附民间祭祀活动而存在,更是灯、舞表演的有机结合,深受人们的喜爱。
花会是正月十五前后城乡开展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起源于辽金,盛行于清代康熙盛世,历史久远。花会多与当地的传统民间节日、庙会、喜庆活动、祭祀仪式相伴而生,通过以庙会为载体进行祭祀,八大怪造型独特逼真,表演诙谐幽默,场面壮观,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它的表演形式和表现风格在当地众多花会中独树一帜。八大怪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另一方面有驱灾辟邪的寓意,寄托着百姓百姓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隆化县百姓在正月十三至十六举行活动,喜庆丰收,欢度佳节,祈祷一年风调雨顺,自乾隆至清末,兴盛不衰。《隆化县志》中记载“上元节自十三至十六共四日,城镇居民咸结灯彩放花炮演喜剧或为龙灯及诸色行会谓为一年中最乐之时”1。
承德围场境内山高、坡陡川窄流急,其河流特性为暴涨暴落的山溪性河流,因此,伊逊河每年都要发生几次较大洪水,当地村民认为是河里有水怪作怪,因此,每年正月十三,村民都要背“八大怪”到伊逊河边举行祭河,到娘娘庙、火神庙、药王庙举行“拜庙”等祭祀活动,以保佑当地百姓不遭水患,请“八大怪”开恩,不兴风作浪,保佑百姓平安,从此,八大怪便在隆化流传下来。康德七年,八大怪由八个增加到八对,成为镇内阵容最大的会档之一。隆化花会在继承传统花会表现风格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融入了富含本地特色的文化元素,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八大怪在隆化
八大怪是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独有的一种民间水族灯舞(因为八种怪物均是水生动物,因此称为水族)。《隆化赋》中是这样介绍隆化一词的来源——“隆盛开化,谓之隆化”2。隆化是承蒙皇恩盛德的感化,使这里日益繁荣昌盛起来的意思。隆化县地处冀北山区,东部与东南部与承德市接壤,南与滦平县相邻,西与丰宁满族自治县接界,北和东北部分别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全县总面积5473.4平方公里,是河北省第三大县,总人口44万,其中58%为少数民族人口,其中满族人口居多。隆化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县城,既有以清代行宫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又有以董存瑞烈士陵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文化,又有源远流长的民俗民间文化。
隆化县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据县内出土的细石器文物考证,早在四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活、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史记•五帝本纪》有关虞舜使禹北抚山戎的记载,这里曾是山戎氏族部落繁衍生息的地方3。北魏、辽、金、元均在此地设州,为燕北地区行政中心。承德自康熙帝开始修建避暑山庄,便进入了经济、文化告诉发展时期。康熙、乾隆、嘉庆三帝连年驻此地理政,建皇家行宫7座。到了清朝初期,隆化县的大地上仅存留了蒙、满汉等三大民族,成为今天隆化县的主体民族。正是由于一个个游牧在这里的民族,给这片土留下了许多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八大怪就是其中一个,它是满族特有的民间水族灯舞。
“五川派合,森林草莽”4。隆化山河壮丽,占有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滦河、伊逊河、武烈河等五条河流奔淌不息,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堪称养生胜地,因此许多皇帝在这里修建行宫,民间文化与皇家文化在这里交融。
隆化人文荟萃,艺苑隆盛。隆化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截止到2013年隆化县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二贵摔跤”和省级非遗“一百家子拨御面”“隆化中幡”、“八大怪”是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目前八大怪正在积极的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隆化八大怪的起源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独来独往的或者是与周围环境没有关系的,每一个时期的民族艺术都必定从以前的艺术中吸取很多东西,当代八大怪传承人吴胜海先生讲,八大怪的灵感来源于戏曲《水漫金山寺》。道光年间1821年前后,承德市隆化县小汤头沟村村里风气不好,并且伊逊河也经常发生洪水灾害。当时村里比较有声望的郝老先生想着怎么整顿一下村里的风气,保护村民不受洪水危害。因为满族人生息、活动在白山黑水之间,把自然界的一切都看成有灵性的精怪,赋以神格,加以膜拜。所以他们认为经常发生洪水灾害应该是有水族作怪。郝志观看戏曲《水漫金山寺》的表演时受到启发,经过思考,选定王八、鲇鱼、螃蟹、青蛙、虾米、蜗牛、鲤鱼、蛤蜊这八种伊逊河的淡水动物,然后郝志把村里的人聚集起来开始练习八大怪的表演,每年正月十三八大怪到河边举行祭河,请八大怪开恩,不兴风作浪,保佑百姓平安,就这样八大怪在小汤头沟村兴起。八大怪的诞生及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又增添了凝聚力,有效的改善了村里的不良风气,又保佑当地百姓不遭水患。
2.隆化八大怪的历史发展
河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中记载:八大怪兴起于道光年间1821年前后的承德市隆化县小汤头沟村,而后发展至荣顺村乃至整个隆化县;八大怪在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经过创造、发展、规范处于兴盛期;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发展,为普及和转折期;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历史原因,濒临失传;1984年随着花会再度兴期,由文化部门人员挖掘整理提高取得了诸多成绩;1991年参加河北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团体操表演,受国家体委、民委、省委、省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好评;2005年参加承德市民间民族舞蹈调演获一等奖;2007年承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大怪当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隆化八大怪的发展现状
传统事物就像是一本人类发展的教科书,阐述着历史、传统与文化的发展进程,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经济迅速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事物的重要性。八大怪作为隆化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隆化县政府的重视,并开始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工作。
2010年,县政府在县城中心地带投资1000万余元,建设以八大怪及其他具有隆化特色的民间艺术的民族文化广场,隆化县政府对有八大怪表演队的乡镇每年都会投入资金予以扶持;2012年,由八大怪传承人及教体局相关教师建立民间艺术培训班,负责传承和编写八大怪教材的工作。同年,河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布,隆化县民间艺术八大怪成功当选;2013年,县政府建立乡镇培训基地,覆盖率占全县乡镇的30%;2014年,各乡镇组织农民组建八大怪表演队,传授给农民八大怪的表演技巧,并且每年组织演出20余场;2015年,为打造八大怪文化品牌,传承者及其文化局工作人员对八大怪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提升品牌档次,并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民族文化表演,现在正积极的申请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及各个阶层的支持,八大怪现已经普及到21个乡镇,组建了22个表演队伍,每年表演100余场,并经常在大型文体活动中参演,深受观众喜爱。现已成为省、市和隆化县的文化品牌,并且在河北省乃至全国有了一定影响。
王八、鲇鱼、螃蟹、青蛙、虾米、蜗牛、鲤鱼、蛤蜊这八种水怪的表演服装是极具特点的,其中鲤鱼和蛤蜊为女装打扮,其余为男装打扮,面料采用绸、缎等。与戏曲一样,八大怪表演也要用油彩在脸上绘制妆面,再通过演员的心理神态动作的变化,使人物的艺术形象真实而生动,根据所扮演的水族形象在脸上绘制相应的脸谱,脸谱的颜色与服装色彩相呼应。
1.八大怪男装
八大怪灵感来源于戏曲《水漫金山寺》,因此服装也受戏曲服装的影响。王八、鲇鱼、螃蟹、青蛙、虾米、蜗牛皆穿男装,也就是戏曲里短打武生服装——侉衣侉裤,侉衣侉裤与快衣快裤同音,表示穿上这身衣服,动作非常敏捷。男装上衣款式为小领、对襟、袖口收紧,胸部正中密排着白色的扣绊儿,下装着素色裤子,头戴扎巾,腰系鸾带,脚穿薄底靴。侉衣侉裤在戏曲表演中色彩朴素,均为黑色,但八大怪的服装颜色鲜艳亮丽且颜色不同,头巾色与服装颜色一致。
八大怪以王八为首,俗称王八打头。王八表演者身穿黑色服装,黑色在五行中属水,水主智,其性聪,学识过人,王八又代表长寿,因此王八的表演者必须是村里有声望的长者,解放后王八的表演者大都是村里的村书记及村长等有声望的人,并且王八的扮演者必须连背三年,不可中断,寓意延年益寿。
其次是虾,虾的扮演者身着黄色服装,是熟虾的颜色,提醒人们天干物燥,注意安全。
第三位是螃蟹,螃蟹是横着走,它的行走方式与其他动物不同,是告诉人们要尊重差异。
第四位是青蛙,青蛙是由蝌蚪进化而来的,它代表着进化和发展,提醒人们不断的进步,发展。青蛙身着绿色服装。
第五位是鲇鱼,鲇鱼身着深褐色服装,在表演过程中,鲇鱼行走时抬头看天,与行走时看地的鲤鱼相呼应。
第六位是蜗牛,蜗牛背着壳子,感觉到危险氛围时会躲到壳子里,提醒人们警惕性要高,保持敏锐。
2.八大怪女装
八大怪最后两位为鲤鱼和蛤蜊,两位均由女性扮演,分别穿红色、粉色对襟彩褂,披云肩,下身着裤,外穿包裙,腰扎彩带,头戴锷子。在云肩与包裙上绣有亮片,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波光粼粼的效果。鲤鱼与蛤蜊的装扮与戏曲中鱼精的装扮相似。
第七位是鲤鱼,鲤鱼行走时看地,鲇鱼和鲤鱼在行进过程中一个抬头看天一个低头看地,合乎自然,代表吉祥、年年有余。鲤鱼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它是积极向上、美满福的象征,代表的是喜庆、吉祥和如意,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往和追求。
第八位是蛤蜊,由女性扮演,表演者身着粉、红色对襟彩褂,云肩、垮子、头戴锷子,在蛤蜊的贝壳上一边画龙一边画凤,代表着龙凤呈祥,表示吉祥瑞庆。
八大怪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它告诫人们应当怎样为人处世,怎样进步,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纵览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众多满族文化遗产中,无一不是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延续,这既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也是艺术生存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事物要想保留下来,必须在保持原有艺术味道的同时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创新,2015年八大怪为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一些调整和创新,使八大怪的表演更上一层楼。
1.表演的创新
八大怪是集套路与绝活于一体的舞蹈表演,(套路就是表演的技术动作,绝活是指特有的难度较大的动作)但之前的八大怪表演主要是看套路,表演动作比较简单。现在是看绝活表演,除去戏剧表演的绝活动作又借鉴了艺术体操的动作,在八大怪的表演形式在翻、滚的基础上增加了、叠、打、举人、扔人等技巧,增加看点和难度,使整个表演更加精彩,在乐器的伴奏下,富有艺术性。现在,八大怪已发展四拨表演(即:两大、两小)32人表演,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有强大爆发力和震撼力,从而显示出一种强悍的质朴美。
2.服装、道具的创新
先前八大怪只有鲤鱼与蛤蜊是女装打扮,改革后的八大怪有七位女性表演,蜗牛、蛤蜊、鲤鱼每个角色两名女性表演,王八一男一女表演。
在服装上也进行了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对服装、道具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人、形分开,是人背着道具,以形为主,人为配角的表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水平,根据时代的要求,使演出更加完善,隆化文化馆的相关人员,对服装道具进行了人、形合一的改革,道具与服装成为一体,使整个表演更加整体化。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化满族八大怪是具有鲜明北方民族特色的民间水族灯舞,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及一门传统艺术,包含了许多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深受百姓喜爱。非物质文化是我们的民族血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素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悠久的文明特征,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及其必要的,加强八大怪的研究、开发及创新,将有助于其延续和发展并融入现代文明。目前,在国内八大怪也是受到隆化政府极度重视的保护项目,国内专家也都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宝贵的传统事物上,希望能为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更宽广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注释:
1.罗则逖,施畸.《隆化县志》.民国8年(1919).
2.4.崔海涛.隆化赋.《工人日报》.2011年04月01日06版.
3.李翰文.全注全译史记全本[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5月.
参考文献:
[1]朱彦华.承德民俗[M].团结出版社,2012.
[2]林虹霞.莆仙戏表演艺术简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
[3]丁思倩.隆化县城多功能绿地生态系统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
[4]李诺.论满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乐府新声,2010(01).
[5]谷景林,靳国旺,王国喜.隆化县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03).
[6]王铁梅.浅析满族民间舞蹈[J].文艺生活,2011(09).
[7]白菊如.伊逊河畔水文人——记河北围场水文站.河北水利[J],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