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坤
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张由古是一个有吏才而无学问的贵官,他跟同僚闲谈时,说东汉的班固既有学问,又有文才,为何《昭明文选》不收他的作品。马上有人反问说,他的《两都赋》《燕山铭》及《典引》明明就在《文选》中,怎能说未收入呢?张由谷反驳道:“此班孟坚文章,何关班固事?”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不学无术的张由谷,既不知道班固字孟坚,又不知名与字有着密切关系的道理,所以不能从坚、固同义这一线索得到启示,及时悟到班孟坚就是班固,以致贻笑后世。由这个故事可知,古人名与字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何为“名”?据《礼记·内则》可知,周代的贵族之家,生下男孩之后,满三个月时,由父亲起名。何为“字”?从名的含义派生出的另一个符号,就叫作“字”。“字”是会意兼形声字,从宀从子,像是在屋内生孩子之形,故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字,乳也。”《广雅》解释为:“字,生也。”“字”的本义是生育、滋生的意思。我们所说的古人取字的“字”之义与“字”的本义又有何联系呢?《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檀弓》:“幼,名;冠,字。”孔颖达疏云:“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郊特牲》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人成年之后,名不能被轻易叫,但为了交际需要,往往取字,所以古人先有名再有字。人的字是从名滋生出来的,故就叫“字”了。班固《白虎通》进一步论述名与字的关系道:“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则知其名。”盖名与字,义相比附。可见,古人的字是由名生出来的,名与字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的名与字有多种对应关系,清代王引之的《春秋名字解诂》对此有详细论述,而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只要知道名与字大致有两种对应关系即可: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如李白字太白;名与字意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愈有“更加”“进一步”之义,与“退”义恰好相反。由于古人取名与字讲究学问,因而破解名与字的关系,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
第一, 破解古人名与字的关系有利于文言实词教学
文言实词的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头戏,但一些实词的义项较难记忆,若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枯燥,效果也不理想,此时我们可以转化一下思路,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意思的材料,诸如利用古人名与字的材料,在教师带领学生破解名与字的关系过程中,相关实词的义项已经被学生掌握了。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忧心孔疚”“猃狁孔棘”两句诗,这两个“孔”都作“很”“大”讲,这个义项较为特殊,若讲解“孔”之很、大义时,能引用“诸葛亮字孔明”这条材料,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诸葛亮字孔明,此名与字属意义相同的类型,亮就是很明、大明,故“孔”就是很、大的意思。诸葛亮是古代文化名人,其名与字学生都知道,教师只要稍稍点拨一下,“孔”的“很”“大”之义就能深入学生心中。“豫”字有多个义项,其中一个重要义项是快乐、欢乐义,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豫”即是指欢乐。讲解“豫”的此义项时,我们可以举“南朝宋人庾悦字仲豫”的材料,此名与字亦属意义相同的类型,故而悦就是豫义,当学生以后在读古文时,想到庾悦字仲豫便能清晰地记得“豫”的欢乐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为平坦义,在讲解其意思时,可以举“宋代名相吕夷简字坦夫”这则材料加以佐证,其名与字意义相同,“夷”与“坦”意思一样。“洵”也是中学文言文中的重要实词,其义为实在、确实义,讲这个字的义项时,我们可以举苏洵字允明的材料,《尔雅·释诂》云:“允,诚,洵,信也。”“洵”“允”都有确实是的意思,故二者同义相协,记得苏洵字明允的材料就能加深对“洵”字义项的记忆。再如,欧阳修字永叔,“修”有“长”义,“叔”指代排行,根据名与字的关系,判断此名与字属意义相同,故“永”有“长”义,而“永”现在多作“永远”讲,此义应该是由“长”义引申出来的。由此,学生就能对“出门临永路”(阮籍《咏怀诗》)、“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醉花阴》)中的“永”字作很好的解释了。知识往往相通,并互相印证,有如此理解之后,当学生看到“柳永字耆卿”的材料时,就可以会心一笑,“永”有“长”义,可指年岁长,“耆”字虽不大熟悉,但用“老”作偏旁,该名与字意义肯定相同,“耆”应该有“老”义,有此推断之后,学生再去翻字典证明推断是正确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受学生欢迎的。古人的名与字中包含丰富的训诂材料,许慎《说文解字》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就经常用破解名和字关系的方法进行词义训释,如许慎解释“施”字云:“施,旗貌……齐栾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段玉裁注道:“孔子弟子巫马施亦字子旗,知施者旗也。”用这种方法进行词义训释,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又让人觉得很扎实,这一点值得借鉴。
第二,破解古人名与字的关系有助于确定一些名字的正确读音
人名中往往有一些多音字,这些多音字的读音到底定哪一个,就要跟据名与字的关系来进行判定。例如刘长卿是语文教师和学生较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他的作品经常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或语文试题,他名字中的“长”到底是读“cháng”还是“ zhǎng”呢?我们若查他的字,就能很快得出答案。刘长卿字文房,“文房”有掌管官府或皇室文书的官职之义,如《北史·柳庆传》载:“尚书苏绰谓柳庆曰:‘……相公柄人轨物,君职典文房,宜制此表,以革前弊。”西汉的司马相如因羡慕战国蔺相如的为人,便更名为相如。蔺相如是赵国上卿,为百官之长,故司马相如取字长卿。“长卿”是指百官之长,文房亦是官职名,故二者能够相协。从刘长卿的名与字中可知,他的长辈及他自己非常希望他能像司马相如那样成为文章大家,又能做高官。故而,刘长卿的“长”字应读为“zhǎng”,“长卿”是取百官之长义。再如孔子的弟子曾参,此“参”字读“cān”还是“shēn”呢?曾参字子舆,“舆”为车,“参”与“舆”肯定有关系,这样才符合字必须“傍名为之”,使二者有意义上的联系的基本规律,故“参”应该通“骖”,即骖马,古代一车套三匹马叫“骖”,在马车两边的马也叫“骖”,这样“参”便能与“舆”相照应了。“骖”读“cān”,故曾参之“参”也读“cān”。再如北宋的理学家张载,其“载”字读“zǎi”还是“zài”呢?张载字子厚,“子”为男子美称,修饰“厚”,“载”和“厚”的联系在哪里呢?《周易·坤卦》曰:“坤厚载物。”可见张载之“载”应该读“zài”,取装载、承载之义。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其“几”字读“jǐ”还是“jī”呢?晏几道字叔原,《老子》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淮南子》有《原道》篇,韩愈亦有《原道》,故“道”和“原”相协,“几道”取的便是几近于道义,“几”取几乎义,故而读为“jī”。由此可见,当碰到古人的名字中有多音字时,不能随意地取一个读音,而应该根据其名与字的关系定出读音。
第三,破解古人名与字的关系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文化、历史方面的知识与掌故
唐代诗人李商隐字义山,他的名和字初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事实上体现着他对古代圣贤的追慕。伯夷、叔齐是商朝人,当周朝灭商后,二人就隐居首阳山,义不食周粟,故以“商隐”协“义山”。还有另一种说法:秦末汉初的四位博士,长期隐居于商山,不愿意出来做官,世称“商山四皓”,此为“商隐”,这座山可称为“义山”。当学生日后再看到李商隐及字时就能想起这两个典故,而这两个典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被运用。再如北宋秦观字少游,而南宋陆游字务观,非常巧,难道这只是偶然?据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载,陆游的母亲十分喜爱秦观的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能像他一样有才华,后来得子,便果断地用秦观的字作儿子的名。陆游成年后,又用秦观的名作字。后来陆游果然成为卓越的诗人,陆母的心愿遂得以顺利实现,由此可见秦观词的巨大影响力。当学生知道这些掌故时,再去读“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门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时,应该会觉得很亲切,会有更多的感悟吧?一些古人的名和字中还包含着其出生时的趣闻,给学生加以介绍的话能增添语文课堂的情味,并富含文化气息,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字文潜,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了其名与字的关系:“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因为张耒一出生就有像“耒”字的花纹潜藏在手掌中,所以他名耒字文潜。有些人的名和字里还记录了当时的生产情况,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他们的名和字均合成“耕牛”一词,在意义上有内在联系。杨伯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一书中根据这些信息驳斥了“耕牛制度开始于汉武帝时的赵过”的说法,指出春秋时代已经用牛耕田,并且以牛耕田在当时已普遍实行。可见,古人名与字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点到中国古代作者的名与字时,最好可以破解一下其名与字的关系,以让学生多积累一些知识。碰到一些难以破解出其中关系的名与字时,可以查找由语文出版社2003年出版,吉长宏、吉发涵合著的《古人名字解诂》一书,该书解析了众多古人名与字的关系,资料详实、准确。
名与字就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化的发展中,它们充当了运载、传播的工具和角色。由于年代的久远,古代许多文化内容已湮不可考,但名与字中,还保留着不少古文化的痕迹,故而破解古人名与字的关系在研究中国文化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破解古人名与字的关系对语文教学亦是大有裨益的,语文教师可以随时留心这方面材料,以备在恰当的时候引用,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