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飞
【摘要】鲁迅先生《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思想摧残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本文从祥林嫂形象意义入手,进而分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祥林嫂;意义;必然性;原因
一、祥林嫂的形象意义
“祥林嫂”这个形象是鲁迅先生根据他生活中的几个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其一是单身妈妈,她是个寡妇,却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乌石山上看坟的女人,儿子在门口剥豆被马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宝姐姐,山里人来抢亲,宝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祥林嫂的形象比原型更集中更概括,是旧中国贫苦农村劳动妇女悲惨命运高度典型化的体现。备受封建制度和思想摧残。她勤劳、纯朴、善良,干起活来“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然而,在那吃人的社会里,尽管她对生活并无任何非分之想,劫争不到最起码的生活权利。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所有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都受到“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四权,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绳索”的束缚。(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祥林嫂自然也不例外。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村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处境,而且形象深刻地揭示了造成她们悲剧的社会根源与阶级根源。这是“祥林嫂”的典型意义。
“祥林嫂”的不幸,既在于她的被迫害,还在于她被封建思想毒害导致自身愚昧不觉悟,就是她的一些反抗行为,也是愚昧和不觉悟的。比如,第一个丈夫死后,她从婆家出逃,这应该说是一种反抗,可是来到鲁四老爷家后,对于压迫仍感到“满足”,且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由此看出,她也只是要“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地位,愚昧无知。再如,她被婆婆卖到山里,她哭闹挣扎,头撞破了,“出格”的反抗,可越是猛烈反抗,就越显出她的愚昧不觉悟。因为她的反抗,只是出于遵从“从一而终”的信条,以至她再次到鲁四老爷家,人家问她为什么改嫁时,她还竭力为自己分辩,觉得改嫁不光彩。为此,她相信自己有罪,对死后要被锯成两半充满恐怖,很快地听从柳妈劝告,捐门槛赎罪。由此可见,腐朽的封建道德是如何残忍地摧残了祥林嫂!祥林嫂挣扎也好,反抗也好,只能让她“想做奴隶而不得”,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鲁迅从人物精神世界着眼,通过祥林嫂必然的悲剧结局,揭示封建观念对人民极大的危害性,从而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这正是祥林嫂形象的另一巨大思想意义。
二、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的主线,《祝福》的整个内容,都是围绕着“死”开展的。这也正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统观祥林嫂一生,她是旧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佼佼者了。她本分、善良,能吃苦、耐劳,能思考,有决断,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从婆家逃走,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别人的,自立的“未亡人”。对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的。与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顽固、死守“节烈”,而是变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听柳妈的劝说,她立即行动,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人。
一切苦熬、挣扎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判有罪。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后,祥林嫂陷入彻底的困境,显然无法再活下去。这时,她体力虽不支,但脑子还能思考。面对死亡,及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经历,终于不能接受“有罪”的宣判。她想到,鬼神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的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她从自身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的“疑惑”。
“祥林嫂”是理想化的人物。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妇女群中,很难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勤劳、质朴。但这理想化并没有失去真实性。要知道,祥林嫂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为主要任务的《呐喊》集中,而只能出现在《彷徨》中。因为创作《彷徨》之时,鲁迅已考虑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祥林嫂以她不寻常的死,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的“疑惑”,去警醒教示一切活着的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祝福》中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
三、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作为革命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在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祝福》中,他又挑开了很少为世人所知晓的生活一角——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读者提供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可是,究竟怎样认识祥林嫂的悲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祥林嫂是一个朴实、淳厚、善良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勤恳、诚实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然而,诚如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祥林嫂的悲剧,还表现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更遭到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媳妇。祥林嫂要遵奉的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她无论如何行事都是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正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所在。
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和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作牲口一样地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指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要以门槛作为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通过这一完整的悲剧性格,《祝福》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残酷的性质,向整个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