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住房保障问题解析

2016-01-26 06:39罗锐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住房保障需求分析

大学毕业生住房保障问题解析

罗锐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刚刚步入社会,收入水平较低,但并没有被纳入城市低收入群体,不能享受现行住房保障政策,因而其住房问题令人堪忧。因此,应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将大学毕业生纳入到住房保障对象范围;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稳定房价从而降低房租;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二、三线城市创业,降低其住房成本。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住房保障;需求分析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了19万,这个数字未包括职业教育人数。为了全面分析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实际住房情况,本文对大学毕业生细分为不同层次,即博士、硕士、普通本科、普通专科以及职业教育,①通过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大学毕业生自身住房情况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出我国大学毕业生在住房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期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与途径。

一、大学毕业生的住房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一个特殊群体。“安居乐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刚刚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不能不说是新的人生旅途开始就必须面对的两大难题。其中,“安居”是当务之急,居不安何以乐业?目前,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居住条件参差不齐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一般选择一线城市(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为主。以北京为例,平均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为30万人,约占全国毕业生人数的5%。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受到能力和工作经验的限制,其收入水平往往偏低,导致他们的住房需求对象往往是住房面积小、通勤时间长(交通不便利)的地段、居住环境不佳的出租屋,很多都是类似城中村的地方。[1]“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人口杂乱;(2)城市规划滞后;(3)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正是这样环境令人堪忧的城中村,解决了城市近三分之一外来人口包括大量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住房问题。[2]

相反,二三线中小城市的住房问题没有一线城市严重,其住房压力也低。虽然中小城市的住房压力小,但相比大城市,其经济发展实力、公共服务水平要逊色。其高校数量相对大城市而言比较少,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相对较少。因此,我国各类城市的大学生住房状况是不同的。一线城市住房压力大,二三线城市的住房压力相对较小。

(二)身份处于“夹心层”

刚毕业的大学生并没有被纳入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不符合条件去申请城市的廉租住房和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同时由于积蓄有限以及收入水平的限制,导致其无法购买商品住房,他们的身份成为住房保障对象的夹心层。据调查,大学毕业生月支出大约在1335~1700元,其中房租支出500元(这还是合租的价格),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一。[3]

(三)大学毕业生住房需求旺盛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从2004年到2012年,我国不同层次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如表1。

表1:历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单位: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1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中,博士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的23446人增加到2012年的51713人,总增幅达到120%,平均年增幅14%;硕士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的127331人增加到2012年的434742人,总增幅达到241%,平均年增幅26.7%;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的1196290人到2012年的3038473人,总增幅154%,平均年增幅17.1%;普通专科毕业生从2004年的1194862人到2012年的3208865人,总增幅168%,平均年增幅18.6%;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的3056949人到2012年的6748946人,总增幅120%,平均年增幅13.3%。

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需求情况应根据其收入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表2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的基本情况。

表2:2013届大学毕业生在不同雇主类型的月收入 ②(单位:元)

首先,最应该受到保障的是普通专科和职业教育毕业生,即高职高专毕业生。他们长期奔波于劳动力市场,没有稳定的工作从而导致个人的低收入,这部分群体的专业技能和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故难以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根据表2可以计算出201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算术平均工资大约是2575 元/月,而2012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2375/月,③工资的年增长率大约只有8%。可想而知,月薪2000多元的收入在年增长率为8%的情况下,每年月工资增加的额度只有二百元,市场房租以年增长率5.3%增加,④仅住房支出,就要耗费个人工资增长部分的66%。因此,在制定大学生住房保障政策时,应首先考虑高职高专和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住房问题。这部分群体自2011年起超过800万人,且每年以约15%的增长速度提高。由于他们的学历偏低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短期内无法大幅提高其支付能力,他们需要国家提供长期稳定的住房保障。

其次,本科毕业生是大学生住房保障对象的第二大群体,每年大约有300万人,年增长率17%。他们的月平均工资为3100元,收入水平略高于高职高专和职业教育毕业生,他们工作的稳定性以及收入增长率也优于高职高专和职业教育毕业生。因此,这部分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是中长期的。

最后,还应适当关注研究生毕业生的住房问题。这部分人群包括博士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一年5万人,硕士研究生每年毕业38万人,这部分人的总量较少,只占千万大学毕业生的5%左右,所以住房保障压力相对较小。这部分人的特点是,刚刚参加工作,没有什么积蓄,平均月收入4500元,他们的收入比高职高专和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月收入高近80%,且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以及自我能力的提高,他们在收入方面将有可观的增长。因此,对于这部分群体的住房保障是短期的、过渡性的。

二、大学毕业生住房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的住房保障问题是严峻的,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房地产市场过热导致商品房价格高位运行

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城镇商品房平均价格从十年前的2381元/平方米上涨到5791元/平方米,⑤涨幅143%,年涨幅10.3%。大城市涨幅更大,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商品房2003年的均价4456/平方米,2012年达到20700/平方米,涨幅365%;大城市的涨幅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涨幅,而全国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热衷于在大城市就业。过高的房价必然导致房租一路攀升,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要自行解决其住房问题压力更大。

房价快速上涨的首要原因是住房市场化。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改变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命运,房地产市场由原来的国家管制转变为市场调节。房地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甚至在某些地方其财政收入一半来源于房地产行业。在这种状况下,我国商品房价格也是一路走高,导致房屋租赁价格的上涨。这就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刚刚离开校园迈入社会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在我国住房保障未能覆盖这部分群体的条件下,他们只能租住价格较低、各方面条件都较差的城中村住房。

(二)国家宏观调控存在困难

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的状态,国家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出现困难,于是鼓励社会各界来参与房地产开发(例如国家鼓励个人出资建设住房)。1998年住房市场化后,我国房地产产业得到空前发展,它为地方政府带来了不菲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比例6∶4、事权比例4∶6)的困难。地方政府热衷于大力开发房地产产业,这样能够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普遍选择。当然,代价就是商品房价格年年攀升,大大超过了普通百姓的支付能力。中央政府在意识到商品房价格过度上涨给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已经把稳定房价作为一项保民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央政府多次出台政策措施,要求稳定房价,保证人民的正常住房需求。然而成效甚微。分析原因,笔者认为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方面。一方面,从中央政府来说,房地产市场在各方的推动性高速发展犹如高速行驶的列车,突然让它刹车停下是不现实的,也是很危险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金融业大量的信贷资金涌入相关行业,此时如果一味使用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商品房价格,势必造成许多行业资金链断裂,形成金融风险,造成社会动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央政府屡次颁布政策稳定房价却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地方政府而言,首先是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财政收入的来源,突然要切断,在没有找到其他收入来源的前提下一时难以接受。毕竟地方政府承担着大量的事权,需要财政收入作为后盾;其次是房地产市场化在我国不过短短十几年时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来处理如何稳定房价这类问题,一切都处在摸索之中,这就有个时间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的定位问题

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在人们心中属于社会精英阶层。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是时代的弄潮儿,大学生毕业以后国家安排工作,住房问题自然也能得到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已经由精英变成平民。由于大学生数量陡增,国家已经不可能再为大学生毕业以后分配工作,大学生毕业后须自谋职业,因此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在毕业后择业时,往往青睐于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而这些城市的人口已经饱和甚至过剩,正是这些刚性需求推动了房价(包括租金)上涨,从而造成他们住房困难。

三、政策建议与措施

(一)完善住房保障政策

我国现有的住房保障体制没有将大学毕业生纳入到住房保障对象范围,因此,国家应尽快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根据不同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分别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可将大学毕业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高职高专和职业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每年大约有800万人,这一部分群体适用于采取租房的保障方式,政府可以为他们修建大学生公寓,同时将他们纳入廉租房的保障对象。此外,一些大型企业为职工修建职工宿舍,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以及其他政策优惠来鼓励企业为职工解决住房问题。第二是本科毕业生,这部分人群纳入经济适用房的保障范围。有的地方政府开始建设两限房(限房价,限户型),这也是解决本科毕业生住房的另一途径。考虑到高职高专和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刚就业时的收入水平较低,建议政府设立大学毕业生住房补贴基金,补贴标准根据当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确定,毕业时一次性发放。第三是硕士和博士群体,考虑到这部分群体人数较少,且工作以后

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可通过购房优惠利率等方式鼓励其购买商品房。当然,在实际操作层面,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二)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稳定房价

针对房价快速上涨的问题,政府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尽量稳定房价。鉴于我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市场化,政府在制定措施时,还是应该坚持市场为主、调控为辅。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减少地方财政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这才是解决稳定房价的根本,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二、三线城市创业

大学生个人应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在毕业后选择就业地时,尽量避免到房价高、住房压力大的一线城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许多二、三线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将得到快速发展,大学生可以优先考虑这些城市作为就业地,这样一方面能解决住房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加速这些城市的发展。

作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根据自身条件,理性选择住房。在刚毕业初,应该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为住房标准,随着能力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然后再逐步改善住房条件。总之,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勿好高骛远,加重自身以及家人的经济负担。

注释:

①我国每年的职业教育人数庞大,自2009年起每年毕业人数达到600万,上文提及大学毕业生人数中的699万并未包括职业教育人数。

②http://www.mycos.com.cn/Detail/ArticleDetail?articleID=10838。

③http://www.mycos.com.cn/Detail/ArticleDetail?articleID=10513,根据腾讯—麦可思2012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2011年9 月23日—2012年4月10日)中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十个不同的行业的月收入得出的平均工资。

④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

⑤http://news.sh.soufun.com/2013-02-26/9592478.htm。

参考文献:

[1]李艳华.毕业大学生住房保障问题的困境及出路[J],四川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25(3):19-21.

[2]刘琳.“城中村”住房发挥了廉租房的作用[J].中国投资,2009,(3).

[3]石婷婷.大学生就业后的住房贫困现象探析——基于浙江普通高职毕业生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10,(5):112-115.

猜你喜欢
大学毕业生住房保障需求分析
不同住房保障方式下住户居住满意度研究
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问题思考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师生需求发展分析
基于UML技术的高校贫困生管理系统建模分析
指挥信息系统模拟训练评估需求分析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