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玉英 徐红
经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引起皮下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辛玉英 徐红
目的探讨经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引起皮下血肿的护理。方法12例经股、肱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后穿刺处出现皮下血肿的患者,给予严密观察并采用有效护理措施,观察其效果。结果12例患者15~20 d皮下血肿自行吸收愈合,皮温恢复正常,无肿胀疼痛症状,未有严重后果。结论严格交接、严密观察及有效治疗及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愈后极其重要,且可减少患者的痛苦。
动脉导管溶栓治疗;皮下血肿;护理
溶栓治疗是应用药物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并使其血管再通的一种疗法[1]。溶栓治疗能达到有效地治疗效果,但出血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科应用第一代药物尿激酶溶栓治疗100例患者中,有12例穿刺部位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皮下血肿,通过术后严格交接班,严密观察及及时采用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使皮下血肿得到有效的控制,血肿自行吸收愈合,皮温恢复正常,无肿胀疼痛症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应用第一代药物尿激酶溶栓治疗后穿刺部位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皮下血肿患者12例,均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50~80岁。
1.2 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留置导管行溶栓治疗5例,采用经肱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7例。给予患者0.9%生理盐水30ml+尿激酶25万单位以120ml/h经股动脉留置导管泵入,泵入后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2次/d。应用溶栓药物后24~48 h内动脉穿刺处出现皮下血肿,均通过超声检查定位。局部皮肤均出现面积为10×20mm大小的紫红色瘀斑,触之硬,伴有红肿胀痛,皮温升高,并有散在水泡。查体:肱动脉穿刺处皮下血肿的7例患者双侧挠动脉搏动有力,穿刺侧肢体无麻木,手指活动自如。出现皮下血肿后立即给予穿刺处再次加压包扎6~8 h,严格交接,严密观察及积极采用对症治疗
1.3 观察与护理
1.3.1 再出血的观察 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血肿观察,如范围、大小以及质地等的变化,用记号笔在血肿的局部做好标志[2],每2小时在固定点测量腿围、臂围并与健侧对比。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严格交接班。
1.3.2 末梢血运的观察 对于肱动脉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患者,观察患侧肢体的末梢血运情况,以软枕抬高术侧手臂45~60°[3],促进血液循环。观察患侧皮肤温度及颜色,有无动脉搏动。每2小时观察1次,并作好记录。如有皮温下降、皮肤发紫等缺血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因血肿可能压迫臂丛神经,观察患者有无肢体麻木及手指活动情况。
1.3.3 护理
1.3.3.1 止血的护理 出现血肿后首先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8 h,观察位置是否合适,力度是否合适,受压部位皮肤是否正常,术侧肢体动脉搏动是否正常等。重视患者主诉,若患者出现术侧肢体肿胀、疼痛,应该积极查找原因,缓解患者不适,减少出血的发生。
1.3.3.2 肿胀的护理 硫酸镁直接外用给药可降低或解除肌肉收缩作用,同时对血管平滑肌有舒张的作用[4,5]。首先用防水创可贴保护穿刺处,用50%硫酸镁浸泡纱布,取出后拧干(以不滴水为宜),覆盖在患处,在纱布上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防止硫酸镁结晶,每2~4小时观察湿敷的局部皮肤情况,并更换硫酸镁纱布。
1.3.3.3 水泡的护理 皮下血肿引起肢体肿胀,导致皮肤张力增大,产生张力性水泡。如水泡较小,用0.5%碘伏皮肤消毒,行无菌处理,让其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用0.5%碘伏消毒后,用1ml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后,局部吹氧,保持创面干燥后涂美宝,再给予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换药1次/d。注意包扎松紧适中,不影响肢体末梢血运循环。
1.3.3.4 疼痛的护理 评估患者的疼痛分级,每班对患者进行评估,对于重度疼痛的患者,遵医嘱给予 0.9%生理盐水100ml+罂粟碱1mg 20~30滴/min,静脉滴注,缓解因动脉血管痉挛引起的疼痛。同时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减轻压力,保证患者的舒适卧位等。
1.3.3.5 功能锻炼 对于上肢出现皮下血肿的患者,出现血肿前1~2 d,肘关节需要制动,但手部可轻微的做抓握动作,每日数次,3~5 min/次,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血肿控制的后期,鼓励患者适当做抬举动作,每日数次,3~5 min/次,促进上肢的静脉回流。循序渐进;对于下肢出现皮下血肿的患者,对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如按摩下肢,防止血栓的形成。
1.3.3.6 心理护理 出现皮下血肿后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制动,需要床上大小便,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护士应多关心、安慰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鼓励家属陪伴,告知卧床制动只是暂时性的及其重要性,并且告知患者相似疾病的预后及成功的实例,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增进患者的信心,使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处于最佳的舒适状态。
12例患者经观察并采用有效治疗及护理措施,血肿再未扩大。15~20 d皮下血肿自行吸收愈合。皮温恢复正常,无肿胀疼痛症状。出院后随访3~6个月,均无不良后果发生。
皮下血肿的产生除与使用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钙致凝血功能障碍、压迫时间不够、肢体活动过早有关外,可能与术中动脉双透壁穿刺有关。有文献报道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率达38.4%[6]。密切观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可以使出血得到有效的控制,大大减少血肿的进展,减少患者的痛苦及有可能产生的并发症。
总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会出现恐惧、焦虑的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解释,多与患者沟通,做好心理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于春娥.溶栓治疗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93,9(10):13-16.
[2]朱林峰,唐慧.1例经肱动脉穿刺行PCI术后致上肢迟发型血肿及水泡的观察及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6):128-130.
[3]陈佩.高龄患者经桡动脉行PCI治疗并发前臂血肿及水疱1例的护理.岭前心血管病杂志,2011,17(3):236.
[4]李清,陶玮,潘慧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1):26.
[5]吴基良,罗建东.药理学案例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7.
[6]陈斌,符伟国.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临床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2):372.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subcutaneous hematoma induced by transcatheter arterial thrombolysis
XIN Yu-ying,XU Hong.Liaoning Dalian City Central Hospital,Dalian 116033,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nursing of subcutaneous hematoma induced by transcatheter arterial thrombolysis.MethodsA total of 12 patients with subcutaneous hematoma induced by transcatheter femoral and brachial arterial thrombolysis received close observation and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Their effects were observed.ResultsAll the 12 patients in 15~20 d had healed subcutaneous hematoma,normal skin temperature,without any symptoms of swelling,pain and severe outcome.ConclusionStrict connection,close observation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are important for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and reducing their pain.
Transcatheter arterial thrombolysis; Subcutaneous hematoma; Nursing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157
2015-11-04]
116033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