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 罗艳
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
陈卓 罗艳
目的探索预防护理在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预防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5%高于对照组的82.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护理应用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满意度
下肢深静脉血栓[1]是脑出血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在早期没有典型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出现下肢疼痛、肿胀,甚至无法直立行走,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给予预防护理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本院对40例脑出血患者给予预防护理,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男27例,女13例,年龄48~63岁,平均年龄(55.8±4.5)岁;对照组患者男30例,女10例,年龄48~64岁,平均年龄(56.2±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即病房卫生清洁护理、术后卧床休息、抬高下肢、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给药等。
观察组则给予预防护理,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术前和术后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重点给患者讲解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危害、注意事项等,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积极配合护士的各项护理操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如何进行肢体的活动,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②给患者下肢和膝穿加压弹力袜,时刻关注患者下肢皮肤供血情况,若出现皮肤发红、破损等症状,立即处理,有效预防皮肤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每天给患者活动踝关节,固定踝关节的近端,并握住患者的脚掌,然后对踝关节进行内翻、屈伸等被动运动[2]。帮助患者活动髋关节,指导患者家属做好患者下肢关节的活动,确保下肢血液循环的正常。抬高患者下肢后,每日进行髋关节的伸展运动,运动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并加大运动运动的幅度和强度。护士挤压患者的腓肠肌,从远端向近端挤压,10~15min/次,3次/d,有效预防血栓的行程。③术后早期锻炼。术后患者清醒后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关节运动、肌肉锻炼等,循序渐进开展各项锻炼。术后早期肢体锻炼的目的是预防肌肉萎缩、静脉血栓等,进行四肢功能锻炼,15~20min/次,3次/d。指导患者家属给患者翻身,在麻醉清醒后每隔1 h给患者翻身一次,并按摩患者的受压部位。对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严重程度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并辅之以良好的饮食指导。④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治疗,观察患者给药期间是否有出血的征兆,并监测患者的血小板等指标。静脉穿刺时选静脉留置针,并尽量避开下肢,用药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预防静脉炎等[3]。⑤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不得随意增减药物,并循序渐进进行每日的各项功能锻炼,教会患者监测血压的方法,要求患者定期来医院复诊。同时加强对患者的电话随访和上门随访,将临床护理延伸到患者家庭。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评估,分成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度=十分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对照组出现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诱因很多,主要原因是长期卧床休养、大型手术创伤。血流淤滞、静脉壁损伤、凝血功能异常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因素[4]。在临床症状上表现为下肢皮肤色素沉着、肢体肿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预后。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脑出血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休养,且手术制动、麻醉等使得静脉舒张,血流减缓甚至出现凝滞现象。术后患者需要采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脱水剂使得血液粘度增加,使用止血药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后使用的各种药物由于刺激性较大,容易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大量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从而导致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导致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本次研究对观察组脑出血患者应用预防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使患者掌握预防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主动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抬高下肢,循序渐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等,翻身,进行受压部位的按摩,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目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5%,高于对照组的82.5%(P<0.05)。
综上所述,在脑出血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诱因等加强预防护理,有助于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预后,并且有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1]尹方,刘琰.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0):956-957.
[2]刘红.间歇性梯度充气预防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4):4132-4133.
[3]邓燕婷,刘燕兰,赖秋玲,等.预防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中外医疗,2014(26):172-174.
[4]李爱文,谢春雷,李春霞,等.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5): 674-67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154
2015-11-26]
725000 安康市人民医院评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