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2016-01-26 22:50:08巩贵宏杨建涛贺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7期
关键词:夹层安全性血栓

巩贵宏 杨建涛 贺娜

不同类型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巩贵宏 杨建涛 贺娜

目的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20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慢性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12例)和急性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8例),均行PCI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慢性动脉综合征安全性相近。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性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指对受阻的冠状动脉进行疏通,以达到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一类治疗方法[1]。该种治疗方法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将冠心病主要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在此次调查中,本院主要对PCI治疗急性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安全性进行探讨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据病情分为慢性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12例)、急性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8例)。急性组男57例、女31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1.2±5.3)岁;慢性组男72例、女40例,年龄51~76例,平均年龄(63.3±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急性组 治疗前给药:①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首次300mg,后100mg/次,1次/d。②口服氯吡格雷片,首次300mg,后75mg/次,1次/d。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 U/次,每12小时1次。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服用药物1周后进行PCI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服用药物3 d后进行PCI治疗。术中给药:桡动脉穿刺成功后,沿鞘推注普通肝素3000 U,欲行PCI治疗者,追加普通肝素100 U/kg,以替罗非班经冠状动脉给药,10 μg/kg。持续推注3min后转为静脉泵注给药法0.15 μg/(kg·min),连续18 h。术后治疗: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调整血脂等治疗。

1.2.2 慢性组 治疗前给药:①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连续3 d。②口服氯吡格雷片,75mg/d,累积300mg以上。其余治疗方法与急性组相同。

1.3 并发症诊断标准 ①血液复流情况:0级:闭塞远端无血流;Ⅰ级:部分灌注,远端造影不充分;Ⅱ级:部分灌注,造影正常,但速度较慢;Ⅲ级:造影正常。②支架内闭塞情况。急性支架内闭塞:支架植入后24 h内发生闭塞;慢性支架内闭塞:支架植入后24 h~3个月内发生闭塞;晚期闭塞:支架植入3个月后发生闭塞。③冠状动脉夹层类型。A型:无造影剂或少量造影剂滞留,管腔内透X线区微小;B型:无造影剂或少量造影剂滞留,两腔内存在透X线区;C型:管墙外造影剂滞留;D型:管腔内缺损;E型:持续充盈缺损;F型:血管闭塞、血流障碍。④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支架血栓形成:术后24 h内形成支架血栓;慢性支架血栓形成:术后24 h~1个月内形成支架血栓;晚期支架血栓形成:支架术3个月后形成支架血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急性组发生并发症12例(13.6%)。包括血液复流0级1例、1级1例;冠状动脉夹层E型2例、F型1例;支架内形成急性血栓2例、慢性血栓2例;急性支架内闭塞2例、慢性支架内闭塞1例。慢性组发生并发症15例(13.4%)。其中血液复流0级2例、1级1例;冠状动脉夹层E型1例、F型3例;支架内形成急性血栓3例、慢性血栓2例;急性支架内闭塞1例、慢性支架内闭塞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死亡率 急性组患者死亡3例(3.4%);慢性组死亡3例(2.7%)。急性组病死率略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急性组发生心力衰竭3例,出血、血肿3例,血管痉挛4例以及其他并发症3例;慢性组发生心力衰竭4例,出血、血肿3例,血管痉挛3例以及其他并发症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CI可显著改善血管阻塞、提高血流灌注量,对冠心病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但PCI治疗的安全性让人担忧,本院采用PCI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探究PCI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以了解PCI技术的临床安全性。

本次调查可知,血液复流远端阻塞、支架内闭塞、冠状动脉夹层、支架内形成血栓是PCI治疗最易出现的临床并发症,从而干扰治疗效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本组资料显示,急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慢性组为13.3%,可见PCI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基本不受患者冠心病类型的影响。

并发症的原因分析:①支架内形成血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形成血栓的可能性较大,若术后不对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注射,减少凝血因子,便易造成血栓[2]。因此,对PCI患者进行抗凝血治疗是十分有必要的。②支架内闭塞:支架充盈、支架贴壁不良是形成支架内闭塞的主要原因。在PCI治疗中应优化对支架的植入,治疗后以超声法对支架的植入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抗血栓处理。③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是球囊扩张易形成撕裂夹层的主要因素,预扩压力的掌握,支架的植入,加强抗凝、抗血小板,是避免夹层及夹层危害进一步扩大的最好方法。

总之,PC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治疗安全性方面无明显的临床差异。治疗中,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测与规范的术前、术后治疗,可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谢睿彬,彭育欢,张小新,等.不同类型冠心病介入治疗安全性比较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34-35.

[2]赵文强,王俊,谢红珍,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与风险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747-174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143

2015-12-15]

475001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猜你喜欢
夹层安全性血栓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12-02 23:55:49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自发性冠状动脉螺旋夹层1例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48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
MRVE夹层梁随机振动的最优跳变参数控制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