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吉林省洮南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37100)
牦犊牛冷季暖棚补饲试验
王海波 (吉林省洮南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37100)
1994年12月开始到1995年2月,对46头野血牦犊牛做了一次冷季夜间的暖棚舍保温以及补饲试验。在这个试验组中平均每天都会给每头牦犊牛进行补饲氨化秸秆,量为0.583kg。最终的试验结果:经过76d的试验,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之间的日增重差异极为显著,即 p<0.01。平均每天每头可以多获得经济效益大约为31.61元。
牦犊牛;塑料暖棚舍;补饲试验;氨化秸秆
牦犊牛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一种畜种。因为青藏高原有气压低,缺氧,海拔高,干燥多风以及气候寒冷的特点,冬季长达7~8个月,因此其牧草的产量相对较低,导致生态条件比较严酷。特别是冬季,牦牛主要是依靠其体内所储存的脂肪和粮食等来维持生命。但是由于牦犊牛的皮肤较薄,皮下脂肪也很少,背毛很稀疏,油汗很少,因此牦犊牛很容易被雨雪淋透,造成牦犊牛的保暖能力较差。因为牦犊牛自身生理的特点,使得其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差,对于牧草的采食消化以及吸收能力也很弱。再加上过去人们在草原上对牦犊牛的饲养方式为粗放式的管理,这就会使牦犊牛很容易被冷季的环境所影响,进而导致牦犊牛会掉膘消瘦,甚至会春乏死亡。基于以上几点,研究人员为了探索到一条适合青藏高原牦犊牛的一种越冬保镖的新方法,在1994年12月1日开始到1995年2月14日这期间,在某耕畜的繁殖场做了冷季夜间的暖棚舍保温,然后结合补饲氨化来进行试验[1]。
该试验地处祁连山的支脉,冬春草地的海拔高度是3400~3700m,全年平均气温在0.5~1.0℃,最低气温可以低至-28℃,每年的降水量570~610mm,每年的无霜时间为50~61d。试验地点有草地面积共0.52万公顷,可以养育的牦犊牛为1655头,大约有耕地13.3公顷,农副产品资源比较丰富。
塑料暖棚舍需要修建在牛圈中,尽量修建在向阳避风一侧。圈墙要用石头砌成,高度在1.5m,宽度为0.5m,面积是1300m2,然后夏季可以在牛圈内种植一些饲草。将暖棚舍设置为双坡式,阳面选用塑料膜进行封盖,设置两个通风换气的窗户,阴面选用草泥以及瓦来进行封顶。另外暖棚舍的地面要求是土面,这样可以在春季和夏季种植一些蔬菜。暖棚舍的四面需要各自修建一个补饲槽,保证每个暖棚舍都可以容纳60~80头牦犊牛[2]。
试验组以及对照组的牦犊牛都是来源于该场1994年出生的。其中试验组为46头,包括公17头,母29头;而对照组则是公母各10头,即共20头。试验为76d,在试验开始前对其注射防疫和驱虫,同时对所以犊牛的体重进行测量。经过t检验,可知两组的牦犊牛在试验初期的体重差异并不显著[3]。
试验组在每天放牧前以及归牧之后会添加氨化秸秆约13.4kg,然后平均每天喂每头牦犊牛约0.583kg,而对照组的牦犊牛则是自由放牧和哺乳,不对其进行补饲也不进行棚圈和收牧。
每天都要定时的记录当天的天气变化以及暖棚舍内早晚的舍内外的气温。
对于试验牛群,每天下午6点都进行归牧,然后驱出母牛,将犊牛留圈,使其食用氨化秸秆。晚上关门以便保温,第二天7点时,再添加一次氨化秸秆,9点半时将牦犊牛和母牛进行出牧,白天则自由采食和哺乳[4]。
由试验结果可知,试验组的牦犊牛在试验期间内体重增加了84.7kg,而对照组则减轻了46.2kg。试验组的牦犊牛每日每头平均增加体重约为130.9kg,经过t检验的统计可知,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极为显著 (t=6.24,t=1-2.66,t>t,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母犊、公犊、全哺乳、半哺乳的每日增重的差异为极为显著 (p<0.01)。试验结果表明,冷季夜间暖棚饲养牦犊牛,加上补饲氨化秸秆会对牦犊牛体重增加以及越冬保镖有显著的效果,这与牦犊牛的性别以及夏季的哺乳情况无显著变化。
[1]马登录,张海滨,胡江,等.冷季补饲精料对不同年龄段甘南牦牛增重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12(11):22-23.
[2]杨平贵.麦洼牦牛优质犊牛培育技术要点[J].草业与畜牧,2009(10):111-112.
[3]吴伟生,罗晓林,杨平贵,等.麦洼牦牛冷季补饲试验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09(1):23-24.
[4]马玉寿,郎百宁,杨海明,等.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提高牦牛生产力的途径[J].中国草地,1998(4):90-91.
王海波 (1973.3-),男,吉林省洮南市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草原管理、检疫、畜牧兽医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