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9例临床观察
赵成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平均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与对照组(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重点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阻止血栓的形成,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并经临床症状、常规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nT/TnI)检查等确诊。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2.8±4.9)岁,病程2个月~12 年。排除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合并凝血障碍者、严重肝、肾、肺功能不全者、既往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过敏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吸氧等支持治疗,持续心电监测。并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主要药物有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钙离子拮抗剂等。对照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口服,300mg/次,1次/d,3 d后改为100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口服,首次300mg,第2天改为75mg,1次/d。阿司匹林用法同对照组。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两组治疗过程中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出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心电图显示大致正常或正常为显效;胸闷、胸痛症状有所缓解,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50%~80%,心电图中的ST段恢复>50%,T波双向或变浅为有效;临床症状、心绞痛及心电图等均无变化或病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22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中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5.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率为(5.8±1.2)、(5.9±1.3)次/d,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为(1.3±0.2)、(2.8±1.1)次/d;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心绞痛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为(22.8±7.2)、(23.1±7.4)min/次,治疗后发作持续时间为(5.1±2.2)、(10.8±2.2)min/次。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监测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的情况。观察组出现3例胃肠不适,1例皮疹,1例牙龈轻度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对照组出现2例胃肠不适,2例牙龈轻度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但其主要的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裂纹或表面破损,血小板在其表面粘附、激活,并释放相关因子聚集,激活了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冠状动脉内可能形成不完全性阻塞性血栓,最终使心肌血流灌注受损、心肌供氧急性或亚急性减少、心绞痛产生[1]。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关键,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基础和重点。及时、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几率。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可抑制环氧化酶,促进血小板内环氧化酶上的活性部位发生不可逆性乙酰化,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H2,从而抑制血小板强烈致聚物-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最终影响血小板的凝聚和释放反应,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此作用为不可逆性。但阿司匹林对环氧化酶途径以外的血小板活化途径无抑制作用,难以全面阻断血小板的激活、聚集。氯吡格雷属噻吩吡啶类药物,其作为一种新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被逐渐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其可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避免二磷酸腺苷(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活化,从而起到阻止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效果[2]。氯吡格雷对血小板ADP受体的作用也是不可逆的。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比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有明显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马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吉林医学,2015,36(6):1088.
[2]李素姣,姚金坊.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河南医学研究,2014,23(4):22-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104
2015-11-12]
741000 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