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临床效果评价
王艳
目的分析探讨阿替普酶对于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3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给予50mg阿替普酶静脉滴注2 h,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心肌缺损标志物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后,患者的D-二聚体、脑钠肽(BNP)水平以及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APD)、右心室舒张末期横径(TD)、肺动脉压(PAP)和三尖瓣反流压差(TRPG)水平等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肺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系数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阿替普酶;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临床效果
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者外源性的栓子对肺动脉产生阻塞而引发的肺部功能循环障碍疾病[1],急性肺栓塞高危症状是由于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造成的急重症,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本文对3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应用阿替普酶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32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出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症状,患者超声心动图提示出现右心室扩张和压力超出负荷现象;检查动脉血气发现严重的低碳酸血和低氧血症。通过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为急性肺动脉栓塞,同时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肌钙蛋白、心肌酶谱以及B型利钠肽原等检查。高危患者的诊断标准为:出现休克、低血压、右心室功能不全以及心肌缺损等症状的表现,当出现前两种症状是无需对后两种症状进行进一步评估,中危患者临床表现出右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的症状。32例患者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7.84±3.29)岁。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之后立刻进行CTPA、超声心动图以及心肌酶谱等检查,保持绝对卧床,经鼻导管或者面罩给予吸氧处理,应用心电、血压、血氧对患者的体征进行监护,出现休克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抗休克治疗。所有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药物的剂量为50mg,首先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8mg,然后使用50mg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在溶栓治疗完成后,患者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逐渐改善,待恢复到正常的1.5~2.5倍时,对患者给药0.4ml的肝素,12 h后再次给药。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溶栓治疗开始至24 h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观察融栓治疗24 h后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以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的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或消失、通过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缺损段数至少减少7~9个或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肺动脉CTA检查显示缺损肺的段数减少在1~6个,或者是缺损面积缩小>1/2;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经检查肺缺损段数无变化或者增加。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 经过溶栓治疗后,32例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25例、无效1例,无一例死亡,总有效率为96.88%;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6例出血现象,其中有4例为桡动脉以及股动脉出血,原因为使用血气分析采血部位出现血肿引发出血,通过局部压迫止血和抗感染的治疗后出血症状逐渐改善、好转;出现2例便潜血阳性的患者,临床检查没有发现血便或者是柏油样便,对患者采取抑酸治疗和保护胃黏膜的干预之后得到改善,治疗期间未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现象。
2.2 患者溶栓治疗前后D-二聚体、BNP水平等指标比较 患者溶栓治疗前D-二聚体、BNP水平以及PaO2分别为(4.6±3.1)mg/L、(5132.5±848.7)ng/L、(8.7±1.8)kPa;治疗后分别为(2.5±1.8)mg/L、(848.6±534.9)ng/L、(11.3±1.9)kPa,治疗后各项指标均出现明显改善(P<0.05)。
2.3 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 患者溶栓治疗前APD、TD、RVAWM、PAP、TRPG分别为(28.5±5.8)mm、(39.6±7.3)mm、(5.0±1.3)mm、(29.5±3.9)mm Hg(1mm Hg= 0.133 kPa)、(5.9±2.0)kPa;治疗后分别为:(24.3±4.7)mm、(34.1±5.1)mm、(6.7±2.4)mm、(25.2±3.4)mm Hg、(3.7±2.1)kPa,治疗后患者的APD、TD、PAP和TRPG水平显著下降,而RVAWM水平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在短时间内由于栓子的阻塞作用将肺动脉及其分支阻塞,但是肺循环的阻力急剧上升,形成高压,右心室的负荷增加出现功能不全的症状。同时回心血量的减少导致心脏输出量降低,进而出现休克和低血压现象[2],此时由于通气和血流之间的比例失去平衡,导致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减少[3]。本文中应用阿替普酶作为主要治疗药物,阿替普酶是一种组织纤维酶原激活剂[4],基于赖氨酸原基在人体中和纤维蛋白结合,促进纤溶原酶转变成为纤溶酶,但是对于血液循环中的纤溶酶原不产生激活作用,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能够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组研究中的总有效率较高,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治疗依据为多项指南中的建议“肺动脉栓塞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现象的,没有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都应当采用溶栓治疗进行干预”[5]。
综上所述,对急性肺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系数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1]周晓明,任乃刚,冯学威,等.阿替普酶治疗中高危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2):111-113.
[2]王雅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危急性肺栓塞临床观察.河北医学,2015,21(6):984-987.
[3]胡海英,付志,李耀军,等.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的临床对比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4,9(22):196-197.
[4]胡海英,付志,李耀军,等.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29例疗效观察.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7):722-723.
[5]李泽浦,徐兵,姜蓉,等.阿替普酶100mg溶栓方案治疗急性肺栓塞的观察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3):224-22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080
2015-10-08]
112000 辽宁省铁岭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