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珍
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评价
徐国珍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比,治疗组(3.9%)显著低于对照组(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确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选择和全面普及。
不稳定型心绞痛;瑞舒伐他汀;低分子肝素钙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指稳定性心绞痛之外的由心肌缺血导致的缺血性心痛症状,具体可分为静息性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和新发严重心绞痛。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后,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或治疗方法不当,患者很有可能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从而对其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1例。对照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8.5±5.6)岁。其中恶化性心绞痛8例,新发严重心绞痛17例,静息心绞痛26例;治疗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7.8±6.1)岁。其中恶化性心绞痛9例,新发严重心绞痛15例,静息心绞痛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口服100mg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20055937,蚌埠丰原涂山制药有限公司),1次/d,8~16ml复方丹参液(国药准字Z14021193,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15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10mg硝酸甘油(国药准字H20058649,山东圣鲁制药有限公司)行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10mg瑞舒伐他汀(国药准字J20120005,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1次/d,5000 IU低分子肝素钙(国药准字H20060190,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行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1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治疗后,静息心绞痛未发作,恶化性心绞痛严重程度在Ⅰ级以下(不含Ⅰ级);有效:治疗后,静息心绞痛发作次数相比于治疗前减少75%左右,恶化性心绞痛严重程度在Ⅰ级以下(不含Ⅰ级);无效:心绞痛症状在治疗后无任何改善,甚至病情处于持续加重状态。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48/51),其中显效28例,有效20例,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37/51),其中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8.5412,P<0.05)。
2.2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51例患者中仅2例出现心血管事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9%;对照组51例患者中共出现11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09,P<0.05)。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其属于发生率较高的急危重症,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前提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开始逐渐破裂脱落,促使血小板处于聚集状态,形成血栓,而一旦患者冠状动脉发生狭窄,不稳定斑块会表现出一定的病理性改变,冠状动脉梗阻的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进而逐渐发展成心肌梗死,甚至造成患者直接死亡[3]。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使管腔固定性狭窄,且高达75%以上;②出现变异型心绞痛等冠状动脉痉挛;③冠状动脉存在先天畸形或出现栓塞、炎症等其他病变;④严重贫血、阵发性心动过速、主动脉关闭不全或主动脉瓣狭窄等非冠状动脉病变;⑤血液粘稠度过高或者低血压、血流缓慢等因素;⑥二尖瓣脱垂、肥厚型心肌病等。上述病因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冠状动脉痉挛是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最主要的病因。相关研究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又可看作心肌梗死的先兆,所以对其加强防治,对提高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更好的保障其生命安全,临床应加大研究力度,积极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4]。
目前,临床方面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促心肌代谢药、硝酸酯类药物、抗凝、抗血小板药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但整体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溶栓治疗经大量临床试验证实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所以现在临床已经不主张采用这种方法为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正确选择药物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至关重要[5]。
低分子肝素钙可对血管内皮发挥高效保护作用,抗凝血酶Ⅲ的同时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防止血小板不断减少导致出血现象,其主要成分之一的纤维蛋白在溶解后可持续药效≥24 h,与普通肝素相比,其半衰期高出2倍多[6]。瑞舒伐他汀主要成分为甲磺酰胺基,其亲水性较好,很容易被肝细胞完全摄入,可发挥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和抗炎的多重治疗功效,从而对皮内细胞功能产生保护效果[7]。低分子肝素联合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原因就在于:①低分子肝素具备和普通肝素一样的抗凝血酶Ⅲ作用,同时还具备有效保护血管内皮促进侧支循环、血小板粘附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低分子肝素不会引起出血情况,再加上其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可将预防性抗血栓作用延长至24 h以上,且其生物利用度>90%,体内基本不会被消除。②他汀类药物降血脂作用良好,同时还能发挥较好的抗氧化、抗炎等作用,稳定斑块和内皮细胞功能,并对出血和血栓能够进行科学预防。除积极治疗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做好相关防控工作,如充分了解这种疾病的病因和诱发因素、饮食注意事项,加强体育锻炼,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心态,禁止吸烟饮酒,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体重进行合理控制等;遵医嘱服用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以防止冠心病反复发作或病情持续加重。
由本组研究结果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说明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确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选择和全面普及。由于本组研究选择的病例样本并不多,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又属于动态的、相对复杂的一种综合征,其与心肌梗死具有同样的病理、生理基础。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联合方案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还有待临床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分析。
[1]魏丽华.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123-124.
[2]梁伟华.瑞舒伐他汀钙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18(6):743-745.
[3]李国军,韩凌.瑞舒伐他汀与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中外健康文摘,2012,60(32):69-70.
[4]张清.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hs-CRP的影响.中国医药科学,2014,45(1):85-87.
[5]罗瑞英,刘丽梅.盐酸法舒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3):286-287.
[6]陈翀昊,王广燕,苏衡,等.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2):126-128.
[7]潘永东,宋炳慧,王书清,等.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10):790-79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83
2016-06-14]
122500 凌源市中心医院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