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铎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丁金铎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方法77例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实施非早期(病发24 h后)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早期(病发24 h内)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生活能力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1.05%;观察组病情控制时间为(5.69±1.26)d、住院时间为(8.99±2.04)d,短于对照组的(7.41±1.40)、(13.61±2.19)d;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5.64%,低于对照组47.37%;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为(8.63±2.57)分,优于对照组为(5.89±3.2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疗效显著,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早期气管切开术;颅脑外伤;脑出血
颅脑外伤是由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导致头颅部损伤,其可累计头颅各部位,具有极高死亡率,居其他部位外伤之首;脑出血是一种脑实质内非外伤性出血,具有较高致残致死率,死亡率居脑血管疾病首位[1,2]。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多因分泌物障碍、呼吸中枢受损、误吸等因素导致肺部发生感染,进而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脑损伤恢复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给予积极科学治疗对预防肺部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77例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并给予不同时间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77例,所有患者均经诊断并确诊为脑出血及颅脑外伤,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6.28±15.82)岁,病程0.6~12.0 h,平均病程(3.48±2.85)h;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30~77岁,平均年龄(57.85±14.76)岁,病程0.7~12.0 h,平均病程(3.52±2.86)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于病发24 h内行气管切开术治疗: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并于肩下垫枕,头部后仰居中,予以2%利多卡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621)5ml实施麻醉,自胸骨上窝至甲状软骨下缘行直线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顺沿中线分离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暴露气管,于2~4气管环处自下而上采用刀片对2个气管环实施挑开,将气管套管置入并进行固定。对照组于病发24 h后实施操作同观察组。术后均行颅内压监测,行给氧、吸痰等常规治疗,并依据患者呼吸状况、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氧监测结果,给予一定机械通气。
1.3 观察指标 ① 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②统计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 ③ 记录对比两组肺部感染发生情况;④ 采用生活能力评分法[3](ADL)对患者大小便、吃饭等方面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比较,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好。
1.4 疗效判定标准[2]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病情加重或无好转为无效;神经功能有较好改善但未能恢复正常,病情出现明显好转为好转;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或完全恢复,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或完全控制为治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无效3例,好转16例,治愈20例,总有效率为92.31%(36/39);对照组无效11例,好转10例,治愈17例,总有效率为71.05%(27/3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45,P<0.05)。
2.2 两组病情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病情控制时间为(5.69±1.26)d、住院时间为(8.99±2.04)d低于对照组的(7.41±1.40)、(13.61±2.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70、9.582,P<0.05)。
2.3 两组肺部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5.64%(10/39)低于对照组47.37%(1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P<0.05)。
2.4 两组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为(3.31±1.27)分,对照组为(3.61±1.56)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7,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为(8.63±2.57)分优于对照组为(5.89±3.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32,P<0.05)。
近年来脑出血及颅脑外伤发病率及病死率有上升趋势,其是因多种因素所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肺部感染、呼吸困难、脑出血、意识障碍等,且常引发多种并发症,此外其可因二氧化碳蓄积、低氧血症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颅内压升高,加重患者病情,提高致残、致死率,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影响,气管切开术为临床治疗脑出血及颅脑外伤常用手段,取得较好疗效[4]。
有资料显示[5],对患者给予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可有效促进呼吸道畅通,减少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控制致残率,提高生存率,且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病情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脑出血及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可在较短时间内控制患者病情,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这可能是因为患者病发后24 h内治疗依从性好,且脑水肿程度相对较轻,利于气管套管及气管切开实施,而病发24 h后,脑水肿已渐至高峰,且患者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情绪,依从性差,影响气管切开的实施;此外呼吸通道的及时建立,可提高气体交换率,预防脑组织缺氧、低氧血症发生,进而有效避免或降低二次脑损伤发生,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促进脑细胞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可有效减少肺部感染发生,这可能是因为其可及时、有效清除误吸的口鼻血性液、呕吐物、痰液、分泌物等,进而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脑出血及颅脑外伤患者给予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及颅脑外伤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治疗,可有快速控制病情,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肺部感染发生率低,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魏健,王海亮,赵红梅,等.脑出血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44-445.
[2]王晓东,张恒柱,董伦,等.超早期气管切开术对大量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1):68-71.
[3]包长顺,曾瑜,陈礼刚,等.早期气管切开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医学综述,2015,21(8):1493-1495.
[4]王云,胡学芹.早期气管切开对颅脑外伤合并出血患者脑氧代谢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河北医学,2016,22(4):558-560.
[5]刘峥,王张立,樊波,等.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的疗效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2):278-27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52
2016-09-02]
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