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彬
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并指畸形40例分析
林彬
目的探析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并指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与乙组,各20例。甲组患儿共涉及45根并指畸形,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乙组患儿共涉及44根并指畸形,给予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手功能与形态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甲组患儿手功能与形态恢复良好,全部矫正,乙组患儿中7根手指矫正效果不佳,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儿局部疼痛、关节僵硬、静脉危象发生率分别为5%、0、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30%、25%、40%,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婴幼儿先天性并指畸形治疗中,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儿手功能与形态,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先天性并指畸形;婴幼儿;手术治疗
在手部畸形中,先天性并指畸形的发生率较高,仅次于多指畸形,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症,主要发生于胚胎7~8周[1]。为了保证患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应给予早期手术治疗。为了进一步探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对本院收治的40例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予以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与乙组,各20例。甲组中,女10例,男10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0±1.4)岁;共22只患手,涉及45根并指畸形。乙组中,女9例,男11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1±1.5)岁;共21只患手,涉及44根并指畸形。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患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麻醉:术前对患儿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科学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同时,用X线检查患儿并指畸形情况,明确患儿患指骨关节发育状况,给予氯胺酮联合臂丛麻醉。②并指松解:取适当体位驱血,在并指处做锯齿切口,切开皮肤后,沿着长轴方向对皮下组织予以游离,去除多余脂肪,给予Z型缝合。③皮瓣设计:于掌背上设计皮瓣。④手术方法:甲组患儿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即在显微镜下予以手术操作,且使用显微外科器材,如锐利剪刀、15号刀片等;乙组患儿给予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即在放大镜予以手术操作,使用传统手术器材。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手功能与形态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①手功能与形态恢复情况:根据Poland综合征手部畸形术后方法予以评定[2]。②并发症:局部疼痛、关节僵硬、静脉危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手功能与形态恢复情况比较 甲组20例患儿的45根先天性并指畸形均得到矫正,且功能、形态和健康手指无差异;乙组20例患儿的44根先天性并指畸形中7根手指矫正效果不佳,功能、形态明显差于健康手指。甲组患儿手功能与形态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702,P<0.05)。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甲组患儿局部疼痛1例、关节僵硬无一例、静脉危象1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5%,明显少于乙组患儿局部疼痛6例、关节僵硬5例、静脉危象8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25%、40%,甲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患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指畸形是指相邻手指的异常连接现象,属于临床常见病症[3-7]。一般而言,遗传因素是导致并指畸形的主要原因。在先天性并指畸形治疗中,一般以皮瓣移植等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可有效改善患儿患指的功能及形态,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现在显微外科技术在临床细小组织手术治疗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且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相比,优势更加突出,可最大程度的放大细小组织,便于医生观察细小组织,进而予以相关操作,尽可能的提高了手术精度,避免了对其他组织的损害,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甲组20例患儿的45根先天性并指畸形均得到矫正,且功能、形态和健康手指无差异;乙组20例患儿的44根先天性并指畸形中7根手指矫正效果不佳,功能、形态明显差于健康手指。由此可知,甲组患儿手功能与形态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乙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702,P<0.05);甲组患儿局部疼痛1例、关节僵硬无一例、静脉危象1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5%;乙组患儿局部疼痛6例、关节僵硬5例、静脉危象8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25%、40%;甲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患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与范彬[8]的研究报道十分相似,即研究组患儿局部疼痛、关节僵硬、静脉危象发生率分别为6.25%、0、6.25%,同对照组患儿的37.50%、31.25%、43.75%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并指畸形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应用与普及。
综上所述,在婴幼儿先天性并指畸形治疗中,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儿手功能与形态,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1]丁玉勤.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并指畸形36例临床分析.山西医药杂志,2015,44(6):675-676.
[2]张小平,邹旭.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并指畸形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校医,2015,29(9):685-686.
[3]王琪影,王喜梅,刘林嶓,等.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并指畸形35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8):630-631.
[4]刘金秀,陈玮,王香荣,等.并指(趾)畸形的分类及遗传学研究进展.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6,35(2):170-176.
[5]孙杨丹,梅海波,张溪英,等.并指间皮肤牵张器治疗儿童并指畸形的一期手术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4(10):936-937.
[6]田晓菲,邱林,傅跃先,等.双翼皮瓣成形指蹼修复先天性并指畸形.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4,30(2):96-98.
[7]王红霞,文雯,汪春莉.29例先天并指畸形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局解手术学杂志,2015,24(6):671-672.
[8]范彬.显微外科技术在治疗小儿先天性并指畸形中的应用价值临床研究.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4):1205-120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39
2016-09-09]
121300 辽宁省北镇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