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6-01-25 00:05杨庭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变迁结论文明

杨庭硕

本期推出的3篇文章,取材对象各不相同,探讨所涉及的时空场域也互有差异,但探讨的核心问题却高度统一。那就是,尽力澄清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实质和可能,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问题,以便服务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吴合显、罗康隆和彭兵的《倡导与差距:对国外有关生态文明见解的梳理与再认识》,较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归纳了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见解,以便揭示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本看法及其流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代表性见解包括如下3个方面:

其一,人类社会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基本结论在于生态的退变大多与人类社会的运行直接关联,特别是与工业文明的运行直接关联。也正因为如此,要修复生态灾变,也只能仰仗于人类社会的作用,不可能仰仗自然力去完成。

其二,人类利用自然的底线是什么。答案在于,人类必须利用自然资源,才得以生存和延续。与此同时,利用与维护必须达成辩证统一关系,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问的主动权也在人类社会本身。

其三,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的关系是什么。基本结论是,建构生态文明必须对此前已有的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此前已有诸文明形态所积累的本土知识和技术技能,必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财富加以衡量。上述意向性的结论,对今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显然可以发挥借鉴和启迪价值。为了满足这一紧迫需要,该论文还逐一证明了资料的出处。相信这样的工作,对致力于研究生态文明的同仁而言,肯定可以起到指南性的作用。

马国君的《开发与省思:清至民国黔东南棉业规模经营研究》一文,则是以清至民国年问,棉花被引进到黔东南地区所引发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去展开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其中最具现实意义的结论在于,任何外来物种的引进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重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短期经济效益,但更可能引发始料不及的生态退变,其间的利弊得失、短期效益和长远利益很难求得完美的协调。对生态退变,当地各民族积累起来的本土知识和技术可以发挥一定的补救作用,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就这个意义上说,尊重自然与生态系统的本底属性,乃是最值得弘扬的经验,而“德政”在不经意中可能转化为“败政”,则是需要牢记的教训。因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当事人,特别是主持人长期耐心地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才能防范于未然。

崔明昆,汪斌的《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一文,则是发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该文以当代文化生态问题为探讨对象,视生态变迁为突破口,针对传统的玉米种植转型为反季节蔬菜种植所引发的各种生态问题展开讨论。该文同样揭示了种植物种的改变足以引发社会和生态两个方面的牵连变迁。这样的变迁大多超出此前的预料,当事人很难做好全面的防范和控制。目前,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依然是进一步发展的严峻挑战,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有助于帮助世人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建设领域,同时又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名声。在推出上述3篇论文的同时,更希望海内同仁对此给予最大的关注,以便协同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

[责任编辑:罗康智]

猜你喜欢
变迁结论文明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对不文明说“不”
结论
文明歌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