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轶婕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10010)
阿拉腾奥勒1942年出生于科尔沁草原,他是著名的蒙古族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家,他曾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内蒙古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艺术总监以及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第五届主席。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声乐作品上千首,如《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器乐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如:《乌力格尔主题随想》等;影视作品如:《沙漠的春天》、《母亲湖》等。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很多大型作品,如:管弦乐作曲《草原音诗》、交响序曲《昨天的故事》、音乐史诗《草原组歌》等。
《布尔特其诺瓦的故乡》这首作品是一首反映蒙古族生活的作品,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我们仿佛看到一幅色彩斑斓的草原美景,使我们对草原的无限遐想,以下对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复三部曲式:
《布尔特其诺瓦的故乡》这首作品是复三部的曲式结构,由引子、A、B、A’三部分组成,开始的18小节为引子部分,是由钢琴演奏的,引子部分的织体主要以3连音、6连音、8连音为主,连音的运用是作者情绪的一种积累,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第一部分A段为三部的结构,主题先是由马头琴奏出,之后再由小提琴接入。长音的持续、连音的运用更增强了乐曲的柔情以及伤感。第二部分是乐曲的展开,也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小提琴的拨奏、马头琴的泛音以及二音连线的运用,有强烈马蹄的节奏感。第三部分为再现部分,虽然篇幅短小,但又将人们的思绪带回了开始。音乐再现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图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1.引子。这首乐曲的引子共有18个小节,是由钢琴演奏的,左手低音一进入就是一个省略了三音的三和弦,五度、八度的叠置音响空洞,让听者联想到了空旷的草原,第二小节又是一个双四度叠置和弦,音块式的和弦音响交错复杂,接着分解和弦的连续进行将音乐引入主题。
2.第一乐段(A):第一乐段是一个a b a’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段采用了羽调式的结构,先是马头琴走出了该乐曲的主题,在主题的第五拍上小提琴引入了复调式的第二条旋律,在第二条旋律中有引子中出现的3连音及6连音的节奏型。钢琴伴奏在进入 a段后,织体由原来的连音形式改为了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琶音为主的音型,从第31小节开始,乐曲的主题由原来的马头琴演奏转向了由小提琴演奏,主题在高八度的再次出现听觉上更加的飘逸、轻柔,将听者再次带入了那广阔无垠的草原,钢琴伴奏也由前面柔和的分解和弦改为了三连音的形式,急促的三连音与小提琴演奏的主题在情绪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连音的连续使用犹如密密的雨滴洒在广阔的草原,这时的马头琴也进入了新的二音连线的旋律,三种不同的音型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a段最后还是在平静的音响中结束,钢琴又回到了开始时的分解和弦琶音,乐曲结束在了 C宫调,直接引入了b段。b段进入是C宫调,速度也比a段快,因此,在音响上更活跃、更有动力。钢琴伴奏以琶音为主,主题虽然有变化,但还是采用了 a段的主题动机。马头琴的演奏还是以二音连线为主,与a段的音乐形成了对比,b段结束后钢琴又接着演奏了11小节,接入了a’段,a’段是a段的再现部分,主题旋律还是由马头琴演奏,短小的再现后进入A段的尾声,连续的三连音运用,逐渐将乐曲推向高潮的B段。
3.第二乐段(B段):B段是全曲的高潮乐段,节拍由A段的4/4拍转换为4/2拍,小提琴一进入就是拨奏,马头琴以泛音的形式演奏,乐曲活泼而轻快,此时的钢琴伴奏也改为了柱式和弦的织体。乐曲由C羽调转向了F宫调式。B段中的第二部分 d段部分,钢琴织体再次变化,左手的和弦和右手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相结合,仿佛草原上奔腾的骏马,欢快而有力。马头琴和小提琴的两条复调旋律轻柔而飘逸,与钢琴的织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种乐器的交织演奏,仿佛给人民展现了一幅草原生活的美景图。乐曲在B段的尾部再次出现了一次小高潮,钢琴、小提琴、马头琴的齐奏,柱式和弦的力量,再次让人们联想,想象着空旷宁静的草原转向为欢乐奔腾的草原,也再次为听众展现了草原上生活的人民的快乐。B段在安静的马头琴独奏中结束,作者用马头琴模仿了长调演唱的感觉,用了自由的散板。钢琴以琶音的形式给马头琴的独奏作了背景的铺垫,马头琴没有节拍的限制,自由的延长,仿佛是草原上牧民在放声歌唱,歌唱草原的美丽,歌唱草原人民的美好生活。
4.第三乐段(A’段):第三乐段是压缩的再现乐段,开始再现的部分与A段完全相同,在后部分稍作了改动。调式上的回归,音响上的回归,仿佛又把我们重新带回到了那遥远而又美丽草原,仿佛又再次呈现了草原人民生活的画面。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布尔特其诺瓦的故乡》这首作品的主题是以长音加上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节奏构成的,装饰音的加入,使得音乐的演奏更具有民族特色。调式上也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的音阶结构。A段起头调式是C羽调,中间的b段转入了C宫调,在b段的演奏过程中调式在不断的游离,最后在再现的a’段时又回到了C羽调,整个A段虽然做了几次调式的转换,但还是回到了与开始主题同样的调式C羽调。乐曲进入到第二部分高潮段落时,调式的转换更加频繁,开始时F宫调系统的主题之后又转到了D宫系统,之后在B段结束时又回到F宫系统,在全曲最后再现部分时又回到了A段的主题调式C羽调。这首乐曲调式在不断的游离,每转换一次,色彩即变换一次,调式的转换丰富了乐曲的色彩,也丰富了人民的听觉。
《布尔特其诺瓦的故乡》这首作品以蒙古族音乐作为素材,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仅熟悉蒙古族生活、历史和传统文化,而且使蒙古族民间音乐与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相融合,通过在创作手法上的探索与创新,把蒙古族的特有乐器与西洋乐相结合,声音的融合性极强。纵观这首作品的和声运用,传统的和声逻辑、功能依然存在,但已具有新意地融入了民族和声和现代和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
1.五声纵合性和声
五声纵合性和声所采用的主要和声材料是以应用非三度叠置位原则所构成的各类“五声性和弦”为主,其写作手法则以五声性旋律所构成的多声部进行为基础,例如:
乐曲的引子部分的第 2小节运用了二音和弦和四音和弦,和弦的最下方是调式的徵音,在其上方加入了四度的宫音,之后又加入了二度的羽音,在羽音的上方又加入了商音,它的和弦结构为二度加四度。音响也由单薄变得浑厚。这种和弦的应用,在这首乐曲中较为多见。因为五声性和弦所用的低音都视为根音,所以这里的和声功能逻辑和色彩都未脱离民族调式和声。
2.非三度叠置和弦
这种和弦应用于现代音乐中,它改变了和弦三度叠置的结构原则,扩大了和弦的结构形态。
(1)四、五度和弦
民族音调的特点,例如:
乐曲的第二乐段钢琴通过非三度叠置的和弦,强弱分明的节拍交替更为乐曲增添了色彩。钢琴的右手是一个四度叠加二度再叠加四度构成的和弦。
(2)二度和音
在这首乐曲中主要运用了附加音式的二度和音。附加音是为了获取更加丰富的音响色彩,是在明确和弦结构的基础上所添加的二度音。若是在传统的和声中,我们可视为七和弦、九和弦、转为和弦,甚至高叠和弦,然而在民族音乐的范畴内,它的作用是为了丰富音响色彩,而非改变和声功能。
3.民族调式中的三度性和声
三度性和声源于大、小调体系的传统和声,三度结构和声中所采用的主要和声材料是以三度叠置原则所构成的和弦。在这首乐曲中,A段一进入钢琴伴奏就运用了原位三度结构和弦,织体采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例如:
4.复合和弦的运用
复合和弦是在近代音乐中和声纵向结构的一个新发展,它由不同的和弦同时纵向结合而成,在这首乐曲中,开始的第二小节便引用了五声纵合性的四音和弦所构成的复合和弦。例如:
在这里它的低音是调式的徵音,是以徵音为根音的五声性四音和弦,高音是宫音和商音两个音,它的结构式是以大二度加纯四度的关系不断向上叠置的。这样的叠置和弦也是对民族风格的捕捉,在民族调式中纯四度的音程关系可以说是骨干,把这个关系运用到复合和弦上来。徵音和羽音,宫音和商音这种结合紧张度不是很强,乐曲在开始处就运用了复合和弦,达到了对比和推动音乐发展的目的。在这首乐曲中这样的和弦运用时是非常多见的,作者利用复合和弦来丰富和声的表现力,突出音乐的民族风格。
这首乐曲在纵向上打破了传统和声的三度叠置的单一模式,在和声进行上显得更为多样,各种新的和声进行方式也造成了传统调性的扩展、模糊、游移等。
这首乐曲有传统功能的进行,但笔者认为这首作品中的和声进行最大的特点为五声调式的评行进行。例如,乐曲一开始即为一个空五度为低音的进行,在乐曲的进行中常出现平行五度的连续进行。在传统的和声进行中视为平行五度进行,会影响调式的功能作用,而在五声调式旋律中,它不但不改变和声的功能意义,反而增添了乐曲的民族风格,也为和声音响带来了许多新的色彩。
很多史学家认为“苍狼”是古代蒙古人的图腾,作者正是根据蒙古语的音译“饽尔帖赤那”或“布尔特奇诺瓦”为题,以蒙古族信仰的这一历史题材,写下了反映蒙古民族生活的力作《布尔特其诺瓦的故乡》。
作者将作品分为了三个部分,在三部分之前还加有引子,在引子中作者使用了三连音、六连音、八连音的音型,意图在于突出草原上洒洒落落的雨滴,滋润着广阔的草原。利用游离不定的调性变化,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草原景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引子过后的第一部分,作者使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马头琴,首先奏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主题,在钢琴分解和弦的衬托下,以淳朴、浑厚的音色,为人们再次展现了草原的广漠。马头琴的主题在不断的繁衍、发展,犹如讲述千百年来故乡的沧桑。小提琴一直在马头琴的上方飘逸,音乐时而悠扬、舒展,时而疾驰、跳跃。钢琴的涌动仿佛是微风中荡漾的草波,马头琴于小提琴的交织,仿佛是草原之子和百灵鸟的歌唱。心领神会的听众,随着情节的展开思潮起伏。第一部分在钢琴、小提琴、马头琴疾驰的三连音中结束。
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具有新的特征,这一特征具有蒙古族习惯的“走马”的步态。蒙古族是马背的民族,他们对速度的体验,经常参照马的步态,那种轻柔的颠荡、不紧不慢的速度,是对愉快生活的形象描绘,小提琴采用拨奏的奏法,更增添了音乐的轻快、活跃。随着音乐的发展,和声节奏逐渐变密,情绪愈加热烈,在第二部分结束前作者又加入了新的音乐体裁——长调。它是非均分律动的音乐体裁,是极受蒙古民族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马头琴演奏的这一体裁,充分体现出颂扬、祝福的音调特征。
第三部分是再现的部分,马头琴依然深情地歌唱具有草原风情的主题音调,小提琴也依旧是那么的缠绵。三件乐器在不同的音区共同咏唱着故乡那质朴无华的美丽草原,展现着草原的博大,音乐在安静的流淌中飘然结束。
通过以上几点创作手法对《布尔特其诺瓦的故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国际上获奖的三重奏作品不仅运用了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更重要的是运用这种现代的技法将民族的音乐展现的更加完美。这首作品诠释了游牧民族蒙古草原的历史和文化,聆听这首作品你会领略到蒙古草原的无限风情和魅力。
注释:
文中谱例引自《布尔特其诺瓦的故乡》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