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2016-01-25 07:24何艳丽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转型

何艳丽,徐 红

(1.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郑州 450044;2.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山东 日照 276826)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何艳丽1,徐红2

(1.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郑州 450044;2.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山东 日照 276826)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点的高校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入手,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加强应用型高校的理论研究、架构产教融合的校内治理结构、明确“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政府的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建立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等七个方面,探讨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最后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诸如办学理念、运行机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分类等措施的实施,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满足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完成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而目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存在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错位对接,造成企业“用工荒” 和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并存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态的重新定位,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做好转型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走特色办学之路和产教融合之路。

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是指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点的高校类型,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需要的产物。这类高校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从专科到本科的过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转变,然而,在其转变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这类学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虽然定位大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但其在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盲目追求多学科、综合型的发展路径,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没有把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二是“千校一面”,专业特色缺失。这类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办学定位的认识模糊或不清晰,所设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往往为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而导致原有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无法凸显,造成同质化,使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造成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进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三是管理不畅,“行政化”现象严重。从学校内部看,“行政化”色彩浓厚,在人事、财务、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专科时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根深蒂固,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办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执行政府的行政指令,在办学资源上存在单一性和依赖性,在办学实践上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关系影响着学校的独立办学,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最终导致学校缺乏办学的动力和活力。

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路径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绝不仅是“改名换姓”,而是“脱胎换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转型发展,首先政府要加大对高校的扶持力度,使其“华丽转身”的愿望尽早尽快实现;其次高校也必须转变观念,科学规划,把办学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结合起来,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上来,各展所长,走特色办学之路。

(一)加强应用型高校的理论研究

加强应用型高校的理论研究是做好转型发展的前提。应用型本科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是高等教育分类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领域,涉及到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应该加强对应用型内涵和外延的研究,厘清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劳动力需求的互动关系,熟悉应用型本科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加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从而转变思想认识和办学理念,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真正明确新建本科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找准自己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和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把学校的转型发展当作学校的重点工作来做,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从基础性、根本性、发展性和保障性四个层面来推进人才适应、制度协调、学科支撑和专业对接,从而走出一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

(二)架构产教融合的校内治理结构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基本条件,架构产教融合的校内治理结构是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首先要实现治理结构的转型。地方本科院校原有的治理结构一般是主体单一,比如学校管理的主体,仅限于学校本身,和办学相关联的行业以及其他成员脱离,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经济需求不对接,出现所谓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因此,要使其治理结构满足转型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克服单一主题的缺陷,创建一个创新型的治理结构。这个结构最起码要有两个原则:一是要遵循产教融合原则,产教融合是依托企业和行业校企合作平台,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过程,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对接,促进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化发展。基于深化产教融合有效实现学生在“练中学”、教师在“做中教”,需要架构“双主体”的校内治理结构,突出企业在参与办学中的主体地位,使高校和企业在管理理念、机制和模式上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互动双赢的校企联合体。二是要遵循需求组合原则,是指高校应该密切关注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实施错位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与大学生就业的紧密结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不至于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现象。

(三)明确“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地方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因此,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而这些学校在办学区域上,其主体布局也具有天然的“地方性、应用型”特征,可以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定位来看,可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弥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的缺失,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同时这些高校的转型也顺应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作为新建地方高校的领导及决策部门,尽快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找准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衔接的契合点调整专业结构,根据行业人才需求主动调整专业方向,通过传统优势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衍生新专业,按照“前沿、交叉、急需”的原则积极增设满足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走立足地方、融入地方和服务地方的办学之路,形成具有区域经济特征的办学特色。

(四)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是根据行业和社会岗位群所需技术逻辑体系来实施的,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突出从业能力和职业的适应性,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因此,学校应该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围绕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加快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入的产学研交流合作,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行业企业一起根据岗位需求,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合理地设置课程,突出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生产技能的实际操作。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应该具有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教学服务的理念,按学科专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基础课,适度地加大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在专业课程设置时还要考虑到企业或行业的技术技能要求以及企业文化,将企业或行业标准增加到课程标准中去,同时还要将创新创业课程融汇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熟悉企业的文化,掌握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学校还要细化专业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改革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将第二课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开展实地教学和课题实践的力度,通过学分化、课程化和项目化等形式推进第二课堂的改革,完善个性化课程的教学要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理论用以解决生产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五)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是关键,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有“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有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将学科专业知识转化为产业行动能力的师资力量,因此,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要求教师明确应用型高校的内涵,以及应用型高校与一般的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等方面的不同,明确日常的教学工作如何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开展,怎么样才能达到目标的要求。其次,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一方面,学校的发展需要有学术领军人物,由他们带领团队完成重大或重要科研项目的研发或企业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又需要一定数量的、有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和从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组成的教学团队,由他们完成或指导实践教学任务,并把企业的技术标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所以,新建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建设的人才集聚功能,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学校可以向政府争取政策支持,与合作企业以技术开发、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共建平台汇聚高端人才。也可以通过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大型企业进行挂职顶岗锻炼,或者是到境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访学研修,加大本校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通过实践真正达到“双师双能”。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或行业的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使企业的最新技术和标准实时地进入课堂,让学生毕业和就业实现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水平。

(六)完善政府的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

由于各省、市、自治区乃至地方高校自身对建设应用型高校认识水平上的差异、财力支持上的不均衡等因素,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首先,国家要从法律上解决应用型高校的地位问题,要从舆论上解决其声誉问题,要从招生和就业改革上解决其生源问题,要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上解决其办学层次问题,要从拨款机制上解决其办学经费问题。其次,省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发挥其统筹作用对接服务,引领地方产业发展和升级,从政策层面上推进和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创新。一是加大对地方院校政策上的支持,给予其招生方面的优势。可以把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作为推动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重要突破口,切实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允许其在国家制度许可范围内自主制定招生考试方案,允许其根据地方产业状况自主设置新专业,允许其将部分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纳入本科第一批录取,允许具备条件的院校设置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二是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资金投入,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制定鼓励企业承接在校生的实习任务,或者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教育的优惠政策,完善产学研各个环节参与者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企业和自然人向高校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也可以通过加大对财政专项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投入等多种形式,改善高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七)建立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的建立是未来学校转型发展的指挥棒。只有评价制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转变了,才能引导高校打破原有的封闭格局、主动整合资源、开放办学,才能引导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转型、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国家在审批新建本科高校时都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发展目标,这类高校在升本过程中也都把学校定位在地方性、应用型,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受利益机制的驱动与评价标准的导向,高校往往偏离了发展目标,有时候甚至是南辕北辙。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国家对办学经费的划拨和对学生学费的收取标准都是固定的,与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对社会的贡献能力没有关系,这就导致许多高校领导往往把规模大、专业全作为学校办学追求的目标,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开设成本低的专业,来获得越来越多的办学经费,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现行单一的评估标准也容易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近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在不断改进本科高校的评估标准,但各类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副主任往往是由985、211大学教授担任,这样制定出来的学科建设规范与专业标准往往更适用于研究型大学,而难以适应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这就导致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不得不同研究型大学一样,注重追求教授的数量、科研的高大上、精品学科等硬指标建设,从而忽视了服务地方经济、行业企业与社会需求的软实力提升。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建立以高质量就业能力和产业服务能力为评估标准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实行分类评估,其评估体系应该由相应高校的教授依据学校所处的办学区域和办学类型来制定,从而科学地评价高校的办学质量、特色和对社会的贡献力,在考核上实现根本性的突破,而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

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基本策略

转型发展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改革策略,不是口号,不是跟风,更不是追求时髦,而是要把转型发展体现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以“一二三四”工程为抓手,即围绕“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战略目标;促进学校由“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综合型院校向应用型院校”两个转型;实现“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创新创业”三个跃升;确保“师资队伍素质、教学科研水平、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发展活力”等四个方面的显著增强。在解决转型发展策略方面着重从转变理念、体制改革、学科建设、师资和人才培养分类等方面进行实施,强力推进。

(一)彰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从外力和内力均形成了转型的共识。外力上,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和郑州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内力上,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学校领导通过学习和调研,统一思想,明确“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同时,又通过讲座和讨论等形式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思想动员,转变教师的观念,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宣传,让教师明白应用型师资的重要性和合理性,熟悉应用型人才专业的建构及课程的设置,真正转变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二是从发展规划、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按照办好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要求,根据教育部、省、市政府的文件精神,有计划地推动转型发展改革,使学校从内涵到外延都建设成为一所真正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能够服务地方,学以致用。三是对全校学科专业进行整合,对二级学院进行全面调整组建,要求每个学院都必须围绕着学校的专业集群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凝炼优势学科方向,力争建成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专业。

(二)确立构建应用型高校的运行机制

学校以“一二三四”工程和“3+7”工作领导小组及专业建设委员会为抓手,通过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来实现内部运行机制的科学化。一是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学校在确保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和监督评价的前提下,合理地配置二级学院的责和权,从根本上扩大和落实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二是通过“三定”方案,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学校推行了岗位目标责任制,核编定员、定岗、定责,对党政职能部门进行重新布局,对其职责重新配置,使职能部门由日常事务性管理转变为宏观战略性管理,由指令性下达转为重指导和服务;二级学院通过自主权的增大,其工作由被动的执行转变为主动地开展;教师队伍结构也趋于合理,冗员减少,使有能力和责任心的优秀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才干和潜力,使不思进取的教师产生压力和危机感。三是实施绩效工资,提高教师待遇。学校切实实行绩效工资,做到劳酬挂钩,不搞平均主义,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在岗教师的工资待遇有较大的提高。四是实行干部队伍轮岗,提高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为了减少干部队伍的职业倦怠,提高其工作效率及开展工作的创新性,学校实行了干部队伍轮岗制,打破了院长、处长多年不变的格局,职能部门和学院采取轮流坐庄的制度,避免了部门唯我独大的现象,使学校的工作有了全新的气象。

(三)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学校成立了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了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厘清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把长期和短期行为结合起来,统盘考虑,明确建设任务,合理布局学科设置,适度开设超前特色学科。一是确定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学校建立了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设置新专业的机制。以升本专业为基础,构建专业集群,围绕专业集群设置专业。二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人才培养流程,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学校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计划投入10亿元建设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台湾友嘉机电学院;与台湾友嘉集团共同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三是以本科专业为试点,逐步推行学分制,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学生从大一开始,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教师必须承担学生的指导任务。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办法,把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技能竞赛、作业、考试等纳入学生评价内容,以评价为导向,引导学生各项能力协调发展、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四是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一线的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真题真做。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加强微课等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开放共享。

(四)分层培养,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是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鼓励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加大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和有实践经验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三是营造尊重人才、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氛围,建立可持续发展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潜能。提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创造良好条件使教师安心工作、多出成果,实施教师高水平学术成果休假制度,激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学术访问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深化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按需设岗,深化岗位聘用制和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职务、不同类型的教师,根据其学科特点以及岗位职责,进行分类评价。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建立和健全与工作业绩相联系、以成果业绩为导向、鼓励创新、注重实绩与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五是分层管理,将教师能力发挥最大化。根据教师个人特点,依据自愿的原则,将教师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两类,并针对不同的分类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适合科学研究的教师,给他们提供充足的科研条件,组建梯队合理、富有实力的科研队伍,承接一些国家、省政府和郑州市政府以及学校发展的政策性研究项目等,不断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同时也作为学校发展的智囊,为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对适合教学的教师,通过培训和传、帮、带,让他们在讲台上尽情地展示和发挥,把他们的所学、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分类人才培养

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学习成绩、职业规划和发展潜力,依据学生个人的意愿,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分类人才培养策略。分类人才培养策略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模块课程组成。其中,通识课程包括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课程包括就业取向课程和研究生取向课程。在分类人才培养的同时,学校配套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要求为每一位学生都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从德育和专业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分类人才培养的实施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考研取向型和就业取向型两个方向。考研取向型的学生一般有比较好的学习成绩、踏实的学习态度,他们有强烈的考研愿望。学校对于这类学生实施理论型和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他们配备学术型的指导教师,注重他们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导师要定期对他们进行一种小规模、有针对性的学术交流和指导,同时,导师还通过开展学术沙龙和吸引学生进自己课题、项目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素养。另一方面,导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考研专业的具体要求和考研的具体事项,指导他们备战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技能和技巧。对于就业取向型的学生,他们大多考研愿望都不强烈,他们的目标就是毕业后成功就业。对他们的培养以就业为目标,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在课程设置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倾向于实践课程所占比例的加大,为他们配备技能型的指导教师,引导他们搭建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知识体系,帮助他们分析成功就业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应该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课程,同时要求他们考取相应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指导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计划,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着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同质化的倾向严重、结构性矛盾的突出、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变化等现象的并存,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来破解转型发展过程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本文正是通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探讨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并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转型的基本策略,通过策略的实施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满足转型升级过程中经济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1]武尚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J].衡水学院学报,2011(4).

[2]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

[3]贾东荣.省属本科院校转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高等教育,2014(4).

[4]王亚杰.治理结构视域下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以延安大学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5(5).

[5]袁潇.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的治理结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5(6).

(责任编辑吕志远)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ly 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E Yan-li1,XU Hong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44,China; 2.Library,Rizhao Polytechnic,Rizhao Shandong 276826,China)

The newly-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They are fresh force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also the need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ir problem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local colleges from seven aspects:theory study of strengthe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of school governance structure, school-running positioning of localism and application,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strengthening the“bipolar type”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government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promoting mechanism and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system fo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ype of higher education schools.Finally, taking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rough implementing such measures as school-running concept, operation mechanism, subject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ability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enhanced.The article aims to identify the focal point and reakthrough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enhance the serving ability of local universities for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pgrade path,meet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talen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finis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o as to truly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newly-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path

2016-04-12

2015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郑州航空区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52400410315);2015年度郑州市科技局项目“ 创新郑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20150582)

何艳丽(1971—),女,河南南阳人,博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4.019

G647

A

1008-3715(2016)04-0096-06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