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军,张跃彬(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开远661699)
云南“十三五”甘蔗产业发展优势及思路
邓军,张跃彬*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开远661699)
研究云南“十三五”甘蔗产业发展优势及思路,为制定云南“十三五”甘蔗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分析云南“十二五”甘蔗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具备的优势,提出云南“十三五”甘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云南“十二五”甘蔗面积持续增长、甘蔗单产和糖分不断提高、甘蔗产业效益稳定增长、蔗糖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境外甘蔗种植成效显著;稳居全国第二大糖料蔗基地位置,形成我国甘蔗优势产区和完善的甘蔗产业体系,境外甘蔗发展前景广阔。云南“十三五”甘蔗产业应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适度发展境内甘蔗种植面积,积极扩大境外甘蔗种植面积,着力提高甘蔗单产和糖分,重点建设基础产能、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保障能力,以及培育新型主体和创建品牌,全力打造云南高原特色甘蔗产业。
甘蔗产业;十二五;十三五;成效;潜力;发展优势;思路;云南
食糖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和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中国是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费国,食糖生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2]。蔗糖是我国食糖消费的主体,占食糖消费的90%以上[3-4]。云南是我国第二大糖料蔗生产基地,蔗糖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20%[4]。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云南高原特色甘蔗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近年来,受生产条件差、良种研发滞后、品种单一、机械化推进缓慢、人工成本增加较快以及国内外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甘蔗种植效益下滑,市场竞争力下降,产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受到影响[5-6]。因此,分析云南“十二五”甘蔗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发展优势,提出“十三五”甘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为编制“十三五”甘蔗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对甘蔗产业提质增效、生产条件改善、蔗农收入增加、树立云蔗和云糖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云南“十二五”甘蔗产业的发展成效
1.1.1甘蔗面积持续增长,稳居全国第二大糖料蔗基地位置“十二五”以来,云南依托丰富的热区土地资源、良好的自然条件,加强甘蔗基地建设和扩大甘蔗种植面积,甘蔗面积、原料产量和蔗糖产量持续增长,稳居全国第二大糖料蔗生产基地的地位。云南是全国重要的糖料生产基地和核心基地。云南甘蔗种植面积:2010/2011榨季30.04万hm2,2011/2012榨季30.44万hm2,2012/2013榨季33.08万hm2,2013/2014榨季36.01万hm2,2014/2015榨季35.78万hm2;云南甘蔗入榨面积:2010/2011榨季25.65万hm2,2011/2012榨季29.63万hm2,2012/2013榨季31.72万hm2,2013/2014榨季32.25万hm2,2014/2015榨季31.98万hm2,因缅北战事,2014/2015榨季境外还有0.47万hm2、27万t甘蔗未入榨[4,7-8]。
1.1.2甘蔗产量和糖分不断提高,居全国先进水平“十二五”以来,云南加快了甘蔗良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实现了甘蔗多系品种布局和高产高糖先进实用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十二五”期间,甘蔗良种覆盖率突破90%;甘蔗农业单产在60.75~69.30 t/hm2,平均单产达63.45 t/hm2;甘蔗平均糖分在14.10%~14.69%,平均糖分达14.39%;甘蔗平均出糖率在12.07%~12.75%,平均出糖率达12.47%。全省实现平均出糖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蔗糖产量逐年增长,2014/2015榨季蔗糖产量达到230.68万t,较2010/2011榨季增产54.53万t,增幅达31%;2012/2013榨季蔗糖产量达到224.19万t,首次超越2008/2009榨季的223.52万t,实现蔗糖产量历史新高;2013/2014榨季和2014/2015榨季蔗糖产量连续2年突破230万t,再创历史最好水平[5,9]。
1.1.3产业效益稳定增长,已培植成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云南甘蔗面积实现稳步增长,甘蔗收购价有保障,蔗农收入水平稳定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支柱产业。在甘蔗收购价方面,虽然糖价跌破成本价、其他甘蔗主产省区纷纷下调甘蔗收购价格,但云南坚决挺立不动,2011/2012榨季至2014/2015榨季连续执行420元/t(地头价)的甘蔗收购价政策,保障了蔗农经济利益[7]。再看蔗农种蔗收入,整体上呈稳步增长的趋势。5个榨季,云南省蔗农种蔗收入分别为,2010/2011榨季52.0亿元、2011/2012榨季68.7亿元、2012/2013榨季77.4亿元、2013/2014榨季81.7亿元、2014/2015榨季78.9亿元[7]。另外,蔗糖企业坚持向蔗农发放种苗、化肥、薄膜、农药、机耕费补贴,减低了蔗农种植成本。
1.1.4蔗糖产业链条得到延伸,产业综合利用有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在精深加工、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方面,云南省财政加大了支持力度,蔗糖产业链得到延伸,制糖企业综合利用率得到不断提高。部分制糖企业自身也格外重视优化能量系统、探索适应技术、研发新型产品。到2013/2014榨季,这些制糖企业对蔗渣、糖蜜、滤泥实现了资源利用,生活用纸、有机肥、生物质燃料、食用酵母等10余种综合利用产品应运而生,初步形成了高效、稳定、多门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据云南省糖业协会调查,2014/2015榨季,云南省制糖企业共生产酒精12.73万t、生活用纸1.15万t、生物质燃料18.43万t、有机肥5566 t、PSB光合菌液体肥41.29万t、钾肥2100 t、食用酵母3.50 t。
1.1.5对外合作得到拓展,境外种植成效显著云南省根据中国、缅甸和联合国禁毒署签订的《禁毒合作项目》,按照国家“禁种除源、政策扶持、双边合作、企业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推动制糖企业到缅北、老北开展农业开发合作,大力种植甘蔗原料,尔后返销回境内,既配合国际社会从源头上遏制毒品危害、帮助邻国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又弥补自己甘蔗原料的不足。2012/2013榨季,云南境外种植甘蔗收获1.85万hm2,返销甘蔗原料83.2万t;2013/2014榨季,境外种植甘蔗1.95万hm2,返销甘蔗原料157.0万t;2014/2015榨季,境外种植甘蔗面积发展到3.57万hm2,返销甘蔗原料198.7万t[7,10]。云南的境外甘蔗种植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在扩大和发展,境外甘蔗的发展对云南甘蔗面积不断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1.2甘蔗产业发展优势
1.2.1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全国甘蔗优势产区云南省位于云贵高原西南面,是集边疆、民族为一体的省份,滇西南、滇南的热带、亚热带区是我国主要的甘蔗优势产区。甘蔗产业在“巩固、发展、提高”的产业方针指引下,不断优化布局,云南省重点在滇西南、滇南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了自然条件优势明显、增产潜力大的临沧、德宏、文山、保山、普洱、西双版纳、玉溪、红河8个州市,形成了涉及40余个县(市、区)的甘蔗产业布局[3];在制糖工业上,形成了机制糖厂生产线73条、17户重点龙头企业的加工生产规模,日处理能力达22.85万t,拥有4.5万行业员工,覆盖蔗农600多万人。滇西南、滇南的蔗区热量好,光照充足,适宜糖料蔗生长,特别在甘蔗成熟期,蔗区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甘蔗糖分的形成和积累,是我国主要的甘蔗优势产区。
1.2.2不断发展和提升,形成了完善的甘蔗产业体系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云南甘蔗产业通过不断发展和提升,已经形成了从种业、生产、基地、加工到市场营销一条龙的完善的甘蔗产业体系,为云南高原特色甘蔗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农业部的关心和支持下,云南拥有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综合试验站站长4人;“十三五”将增加相应岗位,继续为云南高原特色甘蔗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云南省农业厅的关心和支持下,云南还建立了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和区域推广站三个层级构成的现代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全面覆盖云南8个主产州市,为云南主产区的甘蔗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近年来,在国家和省财政经费的支持下,云南高原特色甘蔗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经历严重干旱和冰雪霜冻灾害的影响,但甘蔗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促进了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
1.2.3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境外发展前景广阔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处在中国、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与东南亚地区的缅甸、老挝、越南三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 km,其中中缅边界云南段长1997 km,中老边界长710 km,中越边界云南段长1353 km[10]。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土地资源丰富、肥沃,气候适宜,光、热、水资源充足,正是适合甘蔗生长的所需环境。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25个边境县中有18个是甘蔗糖料县[7]。近年来,我国在云南周边国家地区积极推行替代罂粟种植,发展甘蔗生产,并由边境县的制糖企业进口加工,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期间,根据云南桥头堡建设规划,云南将边境一带积极推进制糖企业建设。境外甘蔗种植,在为周边国家边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将成为我国食糖保障的有益补充。
2.1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云南省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建立现代甘蔗产业基地、应用现代甘蔗生产体系为手段,以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云南资源优势,以加快转变高原甘蔗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度发展境内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境外甘蔗种植面积,着力提高甘蔗单产和糖分,进一步改造制糖企业生产线,全力打造云南高原特色甘蔗产业,切实改善蔗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推进全程机械化,建设优势区域布局、基础设施完善、生产先进、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良、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灵活的云南现代甘蔗生产基地,实现云南甘蔗产业转型升级。
2.2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云南省规划发展甘蔗种植面积40.00万hm2,其中境内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3.33万hm2,境外甘蔗种植面积发展到6.67万hm2以上;云南甘蔗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比“十二五”提高5个百分点;云南甘蔗平均农业单产72.00 t/hm2以上,比“十二五”提高单产8.55 t/hm2以上,实现甘蔗农业总产2880万t,工业入榨量2500万t以上;云南甘蔗平均糖分15%以上,平均出糖率13%以上。
3.1基础产能建设
3.1.1糖料核心基地建设有序实施蔗区土地整治,开展高标准蔗田建设,提高蔗田平整度,为保水、保肥和推广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十三五”期间,云南建设13.33万hm2糖料核心基地,重点抓好丘陵山区的坡改,根据机械化操作要求,按照田面宽度3 m以上的标准,进行梯田改造;对耕作层土壤进行还原;完善田间排灌系统、建设田间机耕道路。
3.1.2水源灌溉工程建设加快小型蓄水工程、提水泵站、机井等灌溉水源和渠系及管网等输配水工程建设,配套与机械化、施肥(药)、地面覆膜相适应的田间节水型地面灌溉设施或灌水器,有序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依托已建或在建水源工程,加快输配水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加强田间节水型地面灌溉设施建设;不具备水源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蓄水池、坝塘、小型泵站等水源工程及输配水管网,配套水肥共用滴(喷)灌系统;加强易涝地区排水沟、排涝泵站建设,完善灌溉排水体系。
3.1.3蔗地培肥工程建设结合核心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养分平衡,防止蔗地退化,提高蔗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在有条件的蔗区,实施深耕深松、蔗叶还田、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推广蔗豆轮作;防治水土流失,实施坡改梯和推广甘蔗槽植栽培技术。在坡改梯蔗区,开展滤泥还田、酒精废液还田、施用石灰深耕改土等。开展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试点,剥离的耕作层重点用于土地开发复垦、中低产田改造等。
3.2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建设
3.2.1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围绕云南省高原特色甘蔗产业的发展要求、内涵、方向、目标,进一步加强甘蔗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加强甘蔗育种方法创新,创新利用家系评价方法,加快培育高产高糖高抗的突破性新品种,为甘蔗品种实现新良种化储备种源。二是创新甘蔗机械化技术,研发适合云南核心基地的关键机具,特别是适合云南的甘蔗收获机,为甘蔗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储备机具。三是加大甘蔗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技术、控缓释肥施用技术、降解除草地膜全覆盖技术、缓释高效低毒农药防控技术、甘蔗低产蔸宿根管理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的研发力度。
3.2.2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加强甘蔗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全面推广甘蔗综合农艺措施。进一步完善甘蔗科技推广体系,形成省、州市、县市三级推广体系网络,大力推广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重点应用以“节水抗旱技术”和“秋冬植”为主的高产高糖技术、降解除草地膜全覆盖技术、复合肥施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强化集成和配套。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到2020年,核心基地实现综合农艺措施全覆盖。
3.2.3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采取培养、引进、合作方式,加强蔗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制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在职业院校开设蔗糖专业,培养蔗糖专门实用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体系。对蔗糖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3.3保障能力建设
3.3.1良种研发及繁育体系建设结合云南省甘蔗基地规划布局和现有已建基地,改造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7个,建立健全能够覆盖核心蔗区,辐射云南省蔗区的省、市、县三级专业化良种研发及繁育体系。一是区域性良种选育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研发体系,完善国家糖料蔗云南改良分中心、云南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甘蔗糖料及制品质检中心基础设施条件,“十三五”期间研发形成突破性高产高糖新良种6~10个,树立“云蔗”品种知名度。二是建设1个省级甘蔗良种扩繁基地(333.33 hm2)、3个州市级(二级)良种扩繁基地(666.66 hm2/个)、13个县级(三级)良种扩繁基地(666.66 hm2/个),共计11000.00 hm2的甘蔗良种繁育基地,扩大甘蔗突破性新品种的繁育能力,加快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
3.3.2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建设针对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关键机具的引进吸收、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强化装运、物流环节配套及糖厂前处理环节改造,有序推进蔗区全程机械化进程。以收获机械为核心,协同研究应用与收获机械相配套的甘蔗种植、中耕管理、装运转运机具及糖厂前处理设施设备,逐步形成协同、配套、无缝对接的全程机械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以云南省甘蔗重点县市为依托,鼓励土地平整条件较好的地块作为试点地区,以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或糖企为载体,建立21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示范区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引进甘蔗联合收获机,探索建立和完善机械化耕种收专业服务模式、以规模种植及其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机械化生产经营模式。
3.3.3质量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从蔗园到餐桌的食糖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严把质量控制。加强甘蔗良种繁育、种植、收获、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建设,鼓励和支持制糖企业进行无公害蔗糖、绿色蔗糖、保健糖、有机甘蔗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申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建立完善从生产到市场的质量监管可追溯制度,加强执法监管。制定相关糖产品的质量标准,严格实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保障食糖生产经营秩序。
3.4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品牌创建
3.4.1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依法推进蔗区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加快转变甘蔗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培育甘蔗生产新型经营主体,促进蔗区土地向甘蔗专业合作社和甘蔗种植大户适度集中,提高甘蔗生产组织化程度。通过资金、信贷、项目、人才培训等方面扶持引导,促进甘蔗专业合作社、专业乡、专业村、专业组和互助组发展,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专业村+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力度,提升产业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
3.4.2抓好品牌创建,做大做强云糖产品蔗糖品牌化是现代甘蔗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牌是企业的形象。积极鼓励和引导云南省制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优化产品结构。近年来,制糖龙头企业创出了一批优质产品。如云南英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英茂Yinmore”白砂糖入选2015年中国十大白砂糖品牌;云南康丰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龙珠”白砂糖、云南力量生物制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云龙”、云南省凤庆糖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晶菱”等白砂糖入选2015年白砂糖知名(著名)白砂糖品牌。
[1]王沈南,刘晓雪.“十三五”时期中国食糖消费市场展望[J].农业展望,2014(10):67-72,79.
[2]陈琼,王济民.我国肉类消费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6):43-47.
[3]张跃彬.现代甘蔗糖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4.
[4]张跃彬,邓军,陈跃,等.云南高原特色甘蔗产业发展与技术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4.
[5]邓军,张跃彬.2014年云南甘蔗产业损害监测预警分析报告[J].中国糖料,2015,37(3):65-67.
[6]邓军,蔡晓琳,付思明,等.中国蔗糖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J].甘蔗糖业,2011(1):57-60.
[7]张跃彬,邓军.甘蔗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22-42.
[8]云南糖网.云南省2014/15榨季产糖230万吨持平上榨季[EB/OL].2015-06-29.
[9]邓军,张跃彬.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J].中国糖料,2010(3):72-74.
[10]林丹丹,李宏.云南境外甘蔗产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43-45.
S566.1
B
1007-2624(2016)02-0066-04
10.13570/j.cnki.scc.2016.02.025
2016-01-14
国家现代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区栽培岗位专家(CARS-20-3-4),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2015ZA002、2015ZA004)。
邓军(1984-),男,四川省广安市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甘蔗栽培与糖料基地规划布局研究,Email:dengjun1207@126.com。
张跃彬,男,云南省建水县人,研究员,国家现代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Email:ynzyb@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