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唐君毅先生的生死观

2016-01-25 05:08贾钰铭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死观儒学儒家

文/贾钰铭 李 婷 王 芳



哲学家唐君毅先生的生死观

文/贾钰铭 李婷 王芳

唐君毅先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50年代创办了新亚书院,后来合并到香港中文大学,他任哲学系主任。他是宜宾人,我看了骆为荣先生写作的《儒学大师唐君毅》,唐先生患了肺癌,我对这位哲学家的生死观进行了仔细阅读,分享给大家。

1976年8月10日,唐君毅先生检查出患有肺癌,他吸烟,年龄大,是容易患肺癌,而且,肺癌发病率是所有的肿瘤中第一。

儒学大师,面对恶性肿瘤,应该有与我们常人不一样的处理方法,或者说,哲学家的处理,有许多让我们借鉴的地方。唐先生非常坦然,他说“昔之圣贤豪杰吾之父母及先辈师长,皆无不离此世界而去,则我有何德当久存于斯世乎,每一念此,即于吾一生之生死觉洒然无惧矣。” 是啊,我们谁能够例外人生规律,这样思考生与死,也许死亡就不是恐惧的问题,采用这样的类比方法比较好。

他说“吾若欲求延其生之寿,亦只以有其他尚存之人之故而已,每念他们失去了我的悲哀,我实不忍离开爱我而尚存的人”。这里,体现了儒学大师的“爱人、利他”思想。许多做母亲、父亲的人,患病以后,依依不舍的是儿女,期盼着儿女成人、工作、结婚,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在肿瘤科,我们见到许多许多。

唐先生还安慰夫人,“……向夫人细说儒家生死之道,谓儒家一贯从道德责任出发来对待生死,生则尽其在我,死则视死如归;且儒家认定生死之间虽幽明相隔,但死者与生者在精神上仍能相通相续;儒家是从超生死处看待生死,故恒能以我为主,而以生死为余事”。生与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唐先生要求我们应该想一想,还有哪一些事情没有了结,尽量把这些事情做完,他强调的是“道德责任”,把生前事做好,就是体现责任,“生则尽其在我,死则视死如归”,前面是我们对人生在世的积极向上的处事方法,也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强调为社会服务,尽自己的努力,体现人生的价值。而后者,视死如归,则是坦然面对死亡的心态,死亡,就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既然有生,那么肯定有死,否则,地球会爆炸,改变不了,不如坦然接受。死亡以后有没有可能与世界沟通我们不知道,但是,认为有沟通,可能更好使我们放下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参观过台湾马偕医院的临终关怀“弥留居”,放有圣经、佛经,让弥留期间的人们放下心中的恐惧,只是,没有儒学知识的内容,似乎有一些遗憾。

骆为荣先生写到,唐先生患病以后还在积极校对《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这本书我没有看过,从书名上看,书中也应该有研究生死的内容,也许,患肺癌以后让唐先生对这本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唐先生借用孔夫子的弟子子贡的一句话,说“大哉死,君子息焉”。意思是死亡是很伟大的,一生一世努力工作的、有道德的人辛苦了,可以借助死亡休息了,印证了死亡是努力工作人生的合理的一部分。

唐君毅先生有态度,也有行动,他“着力效用圣贤之修养功夫,而超然对待突如其来的厄运,保持方寸不乱,抓紧努力地去做临终事宜,同时积极进行治疗调养。自咳嗽后,他即戒除了多年的吸烟嗜好。他在偕夫人到沙田慈航净苑拜祭祖宗,到律师事务所立遗嘱,出席新亚书院董事会议,并接见报社记者谈香港中文大学改制问题之后,继续治疗。诊治期间不停地校读这部南洋八十余万字的书稿”。这是现在对癌症病人和其他严重疾病提倡的“生前预嘱”,也就是罗点点先生等在北京倡导的先进的生死观点和行动。唐先生的这种修养,是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要不然,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要想保持方寸不乱不容易,他同时戒烟,调养,积极治疗,并且继续工作,体现人生价值。他的日记记曰:“我们相信命与相可以改变的,心存希望。”希望,可能是每一个病人应该有的信心,也是,每一个医生应该坚持的信念,而且,要传递给病人。说到命与相,也许现代医学并没有恰当的解释,可能有我们的遗传信息,可能有我们的免疫功能,可能有我们的身体状态。有一些问题,比如免疫功能,与我们的信心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良好的信息肯定是有帮助的,就是善意的谎言,也可能起到一些作用。而病人内心的坚定,或者是自我强化,是有利于治疗的。

当他得知陈再思先生去世,惊叹不已,叹曰:“人生无常,吾人应当一切淡然,处世泰然,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身患恶性肿瘤的他,得知朋友去逝,这一段内心感慨,也是患病以后的真情流露。

“1977年2月1日,方东美先生也因相同疾患入住荣民医院,唐君毅即前往探望,向这位自己早年的师长兼后来的同事,送上各种抗癌药物及补品。”这是唐先生对朋友的关心,是他爱心的体现。我们提倡病人之间相互关心,交流病情,分担痛苦,共同鼓励,这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1977年3月1日,复查结果出来,诊断唐君毅来日无多。在思想深处,唐君毅对自己病况的严重性也并非没有预知,他一面力求康复,一面对自己身后的归宿做出安排。因香港那时是英殖民地,故他交代亲友,自己死后,祈望葬于‘峨眉山下、金沙江边’,眼下一定要葬在台湾这块中国的国土上,作为中国人要叶落归根。”作为香港的新亚书院或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创始人,香港是唐先生工作最多的地方。可是,他却希望安葬在台湾,因为香港是英国殖民地,作为一个儒学大师,爱憎是很强烈的,叶落归根是他的心愿。当然“峨眉山下、金沙江边”才是他心目中最希望安葬的地方,那是他的家乡,家乡宜宾,生他养他的地方,可是在70年代,那时,叶落归根有很多困难,有很多遗憾。

“ 1978年1月,病情加重,当时已近农历新年,他连日给远方师友写贺年卡,题赠‘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或‘努力崇明德,时时爱景光’,相互勉励、贺节”。也是在台湾马偕医院临终关怀病房,有“穿越时空”的信箱,可以写信给朋友,而且是可以约定时间寄出,间隔一段时间,甚至是病人逝世以后,唐先生也许没有怎么想,但是,收到身患重病的唐先生的贺年卡,这一份浓浓的祝福,是对待朋友的爱,对人生的爱。

“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只要向好的方面变,总有希望。”

“1978年2月2日凌晨三时半,病情越来越重,气喘难安,不能成眠,便于夫人讨论静坐之法。夫人劝其观想圣哲形象,以便入静。唐君毅答曰:此时最好观想佛像,因为佛像俯视,慈悲静穆,不使人起他念;而孔子形象远视前方,使人有栖栖惶惶、时不待我之感;耶稣形象总是处在苦难之中,更使人不安。”临终关怀阶段,应该给病人更多的宗教选择,但是,那是我们为病人做的选择,病人只是被动接受,而唐先生的这一番话,是病人自己,在生命最后阶段,对儒家、佛家、基督圣哲形象的评价,也许无关信仰,只是在弥留之际,怎么可以让病人心神安定,唐先生是一个对各种各样宗教有深刻研究的儒学大师,他作为病人的观点,很令我们深思。

从唐先生患肺癌到生命终末,仅从骆为荣先生的《儒学大师唐君毅》的介绍只言片语得出结论也许有些片面,仅供大家参考。

作者单位/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生死观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途径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儒学交流在路上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