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超丛 品
丛品治疗儿童鼾眠临床经验
程 超1丛 品2
儿童;鼾眠;临床经验;丛品
鼾眠是以睡眠中鼾声过响,甚或出现呼吸暂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1]。主要表现为睡眠打鼾和憋气,严重时患儿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睡眠不宁、遗尿、发育迟缓等等。儿童鼾眠通常原因是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堵塞上气道,继而引起一系列慢性缺氧症状。丛品教授治疗儿童鼾眠临床经验丰富,治疗多用清肺通窍、行气化痰、逐瘀散结的方法,因扁桃体肥大而引起的鼾眠,配合运用扁桃体啄治法[2],收效甚佳。笔者有幸跟随丛老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丛老师治疗儿童鼾眠方面的经验整理如下。
丛老师认为在儿童期,扁桃体腺样体处于旺盛时期,外邪侵袭滞留,常招致其增生肥大。其一小儿肺卫不固,易感外邪。风邪侵袭,首先犯肺,肺经蕴热,宣降失常;或余邪滞留循经上犯鼻腔颃颡咽喉,致鼻甲肿胀,扁桃体腺样体增生肥大。其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常不足。肺为水之上源,布散水津,脾主中焦,运化水液,肺脾气虚,水液停滞于内,失于常运,而凝为痰浊聚于咽喉颃颡,成为有形之邪。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壅塞气道,呼吸不利,气流出入受阻,随呼吸冲击作声而发为鼾眠。正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所云:“脾胃虚弱,不能传消谷食,使脏腑气痞塞,其状令人食已则卧,支体烦重而嗜眠是也[3]。”此外,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而有活力。由于小儿饮食失调,缺乏运动,肌肉松软,易壅塞气道,使得儿童成为该病的易发人群,故该病与肺经蕴热、肺脾气虚及饮食失调最为密切。
丛老师认为该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虚者,主要是肺脾气虚;实者,主要是外邪侵袭滞留与痰瘀互结。脾虚则易生痰,痰浊阻遏气机,气血运行不畅,易致痰血停留,痰瘀一旦形成,互结气道,致气流出入不利,冲击作声,甚则呼吸暂停。而临床上本虚标实之证更为常见,治应标本并治。针对肺脾气虚兼有外邪侵袭滞留者,临证可选用六君子汤为主,加用陈皮、杏仁、瓜蒌仁、制香附、茯苓、胆南星、川朴花、浙贝、竹沥半夏、南沙参、柴胡等药物以行气化痰燥湿;加用桑叶、菊花、桔梗、防风、知母、白芷、炙麻黄、荆芥等等以疏风清肺通窍;加用如川芎、丹皮、赤芍、皂角刺、三棱等散瘀通窍。因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常不足。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起居失常,喂养失宜,久用寒凉以致脾胃受损。故丛老师选方用药多选用轻柔健脾之品,且主张药味宜少,用量宜轻,中病即止。
3.1 重视内治,审证求因 针对风邪侵袭,肺经蕴热之证,丛老师认为应以清肺化痰,散结通窍为法,方药可以清气化痰汤加减;针对肺脾气虚,痰瘀互结之证,应以健脾益气,祛痰化瘀为法,方药以六君子汤加减,脾虚湿盛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针对饮食失调,缺乏运动,肥胖引起的鼾眠,则应加强运动,并且需持之以恒,但宜以柔和、舒缓为主,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耗气过甚。
3.2 疏经通络,配合外治 对于儿童因扁桃体肥大而造成的鼾眠,丛老师认为可运用扁桃体啄治法。即用扁桃体手术塑柄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以排脓,达到疏导痹阻、邪热外泄、脉络疏通、瘀血祛散之效,使扁桃体逐渐缩小,从而达到开放气道的目的。1个疗程5次,扁桃体Ⅲ度肿大约需3个疗程以上,扁桃体Ⅱ度肿大约需2个疗程以上。
3.3 重视预防与调护 现代生活方式中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及煎炸油腻膨胀食品充斥,正如《内经》中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4]。损伤脾胃,痰湿内生,所以儿童鼾眠发病率日渐增多。再者,肥胖儿童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可导致咽腔狭窄,壅塞气道。因此,健康的饮食习惯及适度锻炼对预防该病显得尤为重要。
例1:患儿,男,6岁,夜间打鼾伴有憋气半年余,加重2周。2014年9月5日初诊,患儿体型适中,平素夜间打鼾声响,近2周,因外感后出现夜间打鼾加重伴有憋气,张口呼吸,兼有鼻塞,流黄涕,量多,精神萎靡,胃纳一般,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检查见:双下甲肿大,鼻腔欠畅,双侧鼻腔可见脓性分泌物,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腺样体侧位片示:A/N=0.68,轻度肥大。本证系肺经素有蕴热,外感风热,壅塞鼻窍颃颡,以邪实为主证。法当清肺化痰,散结通窍。处方:桑叶6g,生山栀9g,白芷、知母、陈皮、赤芍、皂角刺各6g,炙麻黄3g,黄芩、川芎各6g,丝瓜络、甘草各5g。7剂,1天1剂,早晚分服。服药1周,二诊:患儿鼻塞症状有好转,脓涕变淡减少,夜间打鼾,憋气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稍有好转,胃纳仍欠佳,上方去桑叶、炙麻黄、皂角刺,加太子参6g,炒山楂10g,续服2周,患儿鼻塞、胃纳改善明显,夜间呼吸平稳无鼾声。1个月后随访,患儿情况基本稳定,未有复发。
按:丛老师认为该患儿病有半年余,素有蕴热,扁桃体腺样体肥大,痰浊结聚,外邪侵袭,壅塞鼻腔颃颡,气道受阻。证属肺经蕴热,痰瘀结聚证。法当清肺化痰,散结通窍,后期仍需顾护胃气,培补后天之本,强健体魄。
例2:患儿,女,6岁,夜间打鼾伴有憋气2年余,加重1月余。2014年8月11日就诊,患儿形体偏胖,体质量25kg,平时喜零食,平素活动后易自汗、怕冷,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苔白厚微腻,脉濡细。近1月余,鼾声明显加重,遂来就诊。查体见: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舌体胖大。辅助检查:腺样体侧位片示:A/N= 0.63,轻度肥大。本证系脾胃虚弱,湿滞痰凝,治宜行气化痰,散结通窍。拟方:柴胡6g,炒白术10g,陈皮9g,川朴花6g,生山楂10g,皂角刺、三棱各6g,丝瓜络5g,炒扁豆9g,甘草5g。10剂,1天1剂,早晚分服。二诊:患儿夜间打鼾、憋气症状明显好转,自汗亦稍有好转,神软喜眠,疲乏少动,胃纳同前。上方去川朴花、三棱,加太子参9g,山药、茯苓各10g以健脾益气,续服2周,患儿打鼾憋气明显好转,偶可听见鼾声。三诊:诸症均有改善,仍偶感乏力,时有自汗,予玉屏风散加减再服2周,嘱患儿适当运动,控制体质量及注意睡眠姿势。1个月后随访,患儿偶有鼾声,渐趋康复。
按:丛老师认为该患儿发病2年有余,平素多食少动以致形体肥胖,痰湿凝聚不化,证属脾胃虚弱,痰湿凝聚证。法当补气健脾,行气化痰散结。患儿形体偏胖,嘱配合增加运动量,调整睡眠姿势,待肺脾之气渐之充足,患儿渐趋康复。
[1]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4.
[2]汪冰,郝迎五,刘琳,等.扁桃体啄治法治疗咽部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8(5):228-230.
[3]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6.
[4]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5.
(收稿:2015-08-05 修回:2015-08-15)
1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杭州 310006)
丛品,Tel:1358887303;E-mail:hz-congp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