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降压治疗特点
慢性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降压治疗有如下特点。
(1)血压波动均较大。受肾脏药物排泄功能损伤以及透析本身的影响,降压药物的常规药代动力学在透析患者中发生改变,由于耐药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使多数患者中药物常规效力降低,可能造成患者的血压波动。透析前和透析后血压波动均较大,尤其是透析后波动更为明显。大量研究表明,血压变异性与透析患者的全因死亡相关。
(2)副作用增多。与CKD早期患者相比,血透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且更易被忽视。透析患者的降压治疗还可能带来特殊的并发问题如透析时低血压和血管通路血栓形成。目前少有证据指导此类人群的临床血压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治疗和终末期心血管疾病处理。在非透析人群中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此类人群中不确定。
钙拮抗剂(CCB)是在血透患者中应用较多的一类降压药,一项纳入高血压透析患者的研究显示,透析后透析液中氨氯地平药物浓度为0.12μg/L,仅为同期血样(5.94μg/L)的2.33%,这表明,氨氯地平在血透过程中不会从血浆中去除,因此,透析后不需要额外给药。
约50%的患者在透析时血压会下降,但有约15%的患者血压上升。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表明,血透患者常表现为昼夜节律消失,夜间和清晨血压升高明显。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时点、时程、程度和机制在改变,还受降压药物使用的影响。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在透析中和透析间期需服用长效药物,如氯氯地平半衰期长达30~50小时,可以更好地控制透析患者24小时血压。血压没有夜间下降规律的患者睡前服药可能获益。对于透析中有低血压症状的患者,药物作用需要保留到透析开始前,或者应用一些可透析的药物使其降压效应在透析过程中被弱化。透析中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则应避免使用可透析药物,可在透析开始前补充药物,或用其他手段如低钠浓度透析液提高超滤速度和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