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洲++张渊喻
摘要:《论持久战》是指导抗日战争方针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其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战争结局,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为鼓舞全民族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通读全文,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抗战的战略自信、战略定力、战略策略贯穿其中,分析研究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战的“三大战略”,可以发现《论持久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战略自信;战略定力;战略策略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1-0014-02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写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是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件之一。该文全篇共五万三千字左右,分20个章节,针对“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读此文,感受最深的就是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抗战的战略自信、战略定力、战略策略。
一、《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抗战的“三大战略”
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战的战略自信。战略自信就是能从战略高度全局性地看待问题,看清自己和对手的相对优势和劣势,知己知彼,能够从中发现或者创造进行优劣势的转化、使己方占据绝对主动权的条件的智慧与能力。在《论持久战》中《问题的根据》部分,他就中日交战双方从国力、战争的性质、国情、世情等四方面做了全面对比分析,并通过对这些矛盾的基本特征与条件分析,毛泽东得出中国抗战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结论,指出中国抗战是一场持久战,并指出中国抗战所必需采取的战略策略。此外他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极大增强了毛泽东对于抗战胜利的战略自信的感染力。可以说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抗战的成竹在胸的战略自信是中国抗战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抗战战略定力与战略策略的基石,是战略定力的重要源泉。
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战的战略定力。战略定力就是能够在局势发展严重不利于己方的情势下,能够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问题,拨开层层表象的迷雾,看清事物发展的大局,能够冷静分析自身的长处与优势,坚持扬长避短,争取并创造局部相对优势地位,稳住阵脚,为全面绝对优势地位争取或者创造有利条件。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战的战略定力主要体现在:第一,严厉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中国抗战的唯一出路就在于战略的持久战。第二,指出持久战是中国抗战的必然,并详见阐述了持久战的三大阶段和“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毛泽东指出持久战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大阶段,并简要分析了敌我双方在三个阶段中力量变化。同时严厉批驳了“唯武器论”,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的重要论断。最后,毛泽东在《犬牙交错的战争》将抗战的形态总结为“犬牙交错的战争”,并就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进行了辩证地发展地分析,进而指出抗战对于世界进步事业的重要推动意义。这些极具预见性的论述迸发出极大的战略定力,为后来的抗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定海神针,对于中华民族能够坚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可见,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抗战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都是产生战略策略的基础.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相辅相成。
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抗战的战略策略。战略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根据当时情势发展实时制定修订的手段、方法和措施。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战的战略策略主要分为部分,第一,坚持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全面抗战的战略方针。毛泽东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只有进行全面动员,提高抗日自觉的能动性,才能唤起全民族的抗日热情。第二,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和作战方针上“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即运动战。毛泽东科学性地高度凝炼出运动战的基本作战原则是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创造性地将游击战提高到相当的战略地位,从战略角度高度评价了游击战在全局作战中的历史意义。第三,警示我们少犯错误,少授敌以可寻之隙,同时要善于捕捉敌之可隙或者创造错觉以使我有隙可乘。此外,毛泽东还就抗日战争的决战问题指出“我们是持久战论和最后胜利论者”,关系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要建立在我方占据战略主动的、有把握的基础上,不能像“赌汉们那样的孤注一掷”。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毛泽东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历史结论。毛泽东同志对中国抗战的战略策略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唯物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中国抗战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对于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具有积极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实现和增强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的根本保障。
综上所述,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战的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是战略策略的基础,战略自信是战略定力的重要源泉,战略策略是实现和增强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的根本保障。
二、《论持久战》的重要历史意义
《论持久战》是指导抗战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其中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战的“三大战略”为团结全国抗日力量,进行全民族抗战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党内产生很大反响,对于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论持久战》提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水平,推动了党的进一步成长。《论持久战》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维的光辉,是中国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杰出代表作,也是毛泽东思想最为光辉的一页之一。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战的“三大战略”正是因为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问题,坚持将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所以才能提出许多带有战略预见性的认知。例如,持久战的三阶段,战略高度认知游击战等等。其次,《论持久战》为抗战提供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其中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战的“三大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党的力量迅速壮大,使党能够更好地履行抗日先锋队和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壮大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对于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力量进行抗战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主要集中体现在《论持久战》对于国民党当局的影响,《论持久战》的发表对国民党坚定抗战决心,坚持抗战到底意义重大。《论持久战》发表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但是战局并不明朗,国内各种声音都有,除了盛行的亡国论和妥协论、速胜论,还有“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起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的空洞的公式在广为流传,因此急需要一种关于指明抗战前途的理论,《论持久战》一文发表,立即产生全国轰动,尤其是在国民党上层引发了相当大的轰动,对于坚定国民党的抗战决心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此外,《论持久战》为抗战提供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客观评价了战局进程,鼓舞了军心民心,对于团结其他抗日民主力量,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力量进行抗战意义重大。
三、《论持久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下,团结一致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而艰苦努力奋斗。重新学习《论持久战》,可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汲取精神智慧,为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撑。
首先,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对中国抗战的战略自信,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通过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和建国六十多年的奋斗历史,可以发现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光辉成就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了全面辩证发展地眼光,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的时代特点出发,战略性的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我们只要坚持“三个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其次,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对中国抗战的战略定力,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危机,要有战略定力。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国内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面对这些困难,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保持了高度的战略定力,摒弃了以前的大水漫灌式刺激措施,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法,审时度势提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理念,进行有针对性地微调,这些措施使经济继续保持了中高速的平稳增长,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危机,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冷静思考地解决问题。
再次,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对中国抗战的战略策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有战略策略。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历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们逐步探索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策略。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中央先后提出实施了改革开放、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创造性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发展这一事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提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宏图。这些宏伟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有战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