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俊剑++陆睿
摘要:从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到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再到2015年7月7日习近平参观《伟大胜利历史贡献》抗战主题展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本文分别从“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功勋与伟大贡献、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关键词:抗日战争;抗战精神;习近平讲话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1-0010-02
从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到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再到2015年7月7日习近平等七常委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习总书记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重点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伟大功勋、伟大贡献以及伟大抗战精神,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一、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
中国抗战史,是一部中华全民族性的苦难史与抗战史。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牺牲最大、波及人口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从“九一八”事变肇始,到“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我中华民族蒙受极为惨重的灾难,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历经战争蹂躏,不论前方后方,或是沦陷地区,均饱尝战乱的痛苦,死伤无数,损失巨大: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战争破坏与资源和财富掠夺,按照1937年的比价,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诚然,数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有着几千年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挣扎抗争史,一直离不开“苦难”下的“挣扎”,但历史上已发动“甲午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残酷而反动地将中华民族再一次推向了生死存亡之边缘,更加加重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业已充满苦难的中华民族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是全民族性的悲剧性,此民族苦难不仅全面覆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更普遍存在于个体的切身悲剧与内心悲痛——“中国大地到处是人间地狱,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烧,父老兄弟遭到屠杀,母亲姐妹遭到蹂躏,大好河山惨遭践踏。”(习近平)此苦难是物质精神双重层面的苦难、整体民族濒临死亡与普通个体生命丧失的苦难、中华民族发展史面临断裂的苦难,此民族苦难,又具体体现为家破人亡、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资源被掠、财富被掠、领土丧失,这种苦难是巨大的、全面的、普遍的、复杂的。苦难是人类的根本生存处境,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反抗苦难对人的压迫就成为人类的最大宿命。往往就是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才最大激化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争意识。
二、牢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功勋与伟大贡献
(一)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国开启了复兴之门。早在1932年,张君劢等人在《我们所要说的话》中指出“中国这个民族到了今天,其前途只有两条路,其一是真正的复兴,其一是真正的衰亡。”抗日战争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习近平)。宣告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百年间中国抵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均以失败告终,抗日战争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习近平)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抗战御侮的伟大壮举和胜利结局,空前地凝聚了中国各族各界各阶层人民的爱国热情,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为民族振兴准备了充足的民气,这是抗战胜利成为民族振兴转折点的又一重要体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主张,代表了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正是基于此,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战争,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毛泽东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毛泽东《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习近平指出“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率先号召全民族抗战,自1931年9月20日起,先后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为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对日战争宣言》、《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系列宣言向全国各阶层号召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率先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去,振奋了全国各阶层的抗战决心。瓦窑堡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迅速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终于形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方面使得中国避免了亡国命运,另一方面,抗日战争过程中,由于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全民族抗战中,积极抗战,得人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全民族的根本利益,政治影响与整体力量大幅度提升,从而在抗战后更有力量与发言权。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的枢纽,抗战胜利准备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决战,加速了新中国走进社会主义。
(二)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
从时空角度来看,中国抗战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重要篇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无论从时间维度或空间维度来看,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之维。从时间上看,“1931年日本侵略满洲以来的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同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开始用武力破坏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而签订的帝国主义各国瓜分势力范围的协定,这就开始了瓜分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阶段。”从抗日战争开始之时,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就已经开始承担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任务。从空间上看,“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大国担当来看,中国抗战是一次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正义之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习近平)。从整体战局来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习近平)
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弘扬抗战精神的核心在于在“牢记”,内化于心,不忘记、不背叛。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必然有其内在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又得到了升华和凝练,而转化为抗战时期的伟大抗战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决定因素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即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形成于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过程中的,作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当下该如何传承与发扬,笔者以为当“内化于心”,不忘记,不背叛,充分珍惜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化作“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在参观抗战主题展览时还特别强调,“抗战精神(即)民族精神,现在改革开放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需要这种精神,铭记历史的精神,就是开创未来,我们不能忘记它,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忘记这种精神,就丧失了基本的民族性,忘记了这种精神,就丧失了基本的底线,就是一种“背叛”:对历史的背叛,对民族的背叛。在这个层面上而言,铭记伟大的抗战史,其核心就在于对民族精神、抗战精神的牢记与弘扬,而这种弘扬,又当体现于“抗战精神”的传承。
弘扬抗战精神关键在于在“践行”,外化于行,开创未来,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下,我们现阶段的任务与目标与抗战时期已大不同,但我们不能认为在全民族抗战史中所形成的伟大的抗战精神已经过时,不抛弃、不忘记,不轻视、不丢失,当下的考虑应该是如何在我们当前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扬光大,如何以汲取抗战精神这一精神宝藏,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种“斗争”的最终指向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这种“斗争”的指向就在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在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