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薇薇
(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浙江 东阳 322100)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约有75%的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1]。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窦房结的激动发生异常,传导受到阻滞,从而使整个传导的过程变慢,最终导致心脏搏动的节律和频率出现异常。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全身乏力、心悸、胸闷、休克等,严重者可发生猝死。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较好,可改善其心律失常的症状。为了进一步探讨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我们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50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2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这些患者中,排除由其他原因引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以及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我院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75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4例,其平均年龄为(57.6±2.4)岁。其中,有心律过快的患者30例,有心律过缓的患者45例,有心功能分级为Ⅰ级的患者16例,有心功能分级为Ⅱ级的患者12例,有心功能分级为Ⅲ级的患者27例,有心功能分级为Ⅳ级的患者20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2例,其平均年龄为(55.3±2.4)岁。其中,有心律过快的患者36例,有心律过缓的患者39例,有心功能分级为Ⅰ级的患者15例,有心功能分级为Ⅱ级的患者13例,有心功能分级为Ⅲ级的患者29例,有心功能分级为Ⅳ级的患者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内容包括: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并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如果患者的心电发生异常应立即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处理。另外,要叮嘱患者多饮水,并在睡前帮助其按摩腹部,以保持其大便通畅。
1.2.2 我院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具体的方法是:①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护理人员要详细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掌握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疾病情况以及相关的病史等,然后参照主治医生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②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其心率指标。将患者的心率保持在60~80次/min为宜,如果其发生心动过缓的情况应立即遵医嘱为其使用阿托品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心室颤动的情况,应立即为其使用电击法除颤,电击的参数应设为250J。③进行环境的舒适护理: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营造一个清洁、干净、舒适的病房环境,要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流通,并每天对病房进行消毒。同时要保持病房内有适宜的温度与湿度,温度应保持在24°左右,湿度应保持在50%左右。④进行心理护理:心律失常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等症状,因此会导致其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并通过不断鼓励患者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⑤进行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详细为患者讲解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预后情况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的事项等,可通过办宣传栏、开展知识讲座及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加强患者的记忆,使其能够掌握自我防治心律失常的方法。⑥进行用药指导:护理人员要掌握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适应症、禁忌症等,同时要叮嘱患者不可随意改变用药量或更换药物。护理人员还要将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以免患者因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而过于紧张[2]。
观察并记录这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其心功能的分级情况、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的时间。
我院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正负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的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其心功能分级情况的比较[n,%]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64.0%。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的时间为(10.74±1.23)d,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的时间为(15.3±2.5)d,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胸闷、胸痛及心绞痛等,严重者可合并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研究表明,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在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优质的护理可起到改善其心律失常的作用[3-4]。优质护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对基础护理进行不断地强化,从而全面改进和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新型护理模式。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住院的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其心律失常的症状,并缩短其住院的时间。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陈淑芳,吴洁华,何亮.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10(15):263-264.
[2]孟青.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0(10):966-967.
[3]陈汉霞,廖永红,韦月兰.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06(20):192-193.
[4]王明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07(10):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