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玲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7)
论许承祖《西湖渔唱》的景观文化意义
宋雪玲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7)
清代许承祖《西湖渔唱》是一部专门吟咏杭州西湖的诗集,收录诗歌365首,均为七言绝句,既一诗一景、相对独立,又在整体上全景式地展现西湖绮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具有特殊的景观文化意义。诗集以“路”分卷,卷前有序,篇各有题,题各有注,互相生发,相得益彰,显现了结构布局上的艺术匠心。研究《西湖渔唱》,对于今天深入开发西湖景观、重建部分西湖历史景点以及准确介绍西湖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杭州西湖;许承祖;西湖渔唱;自然景观;文化景观
清代许承祖《西湖渔唱》是一部专门吟咏杭州西湖的诗集,均为七言绝句,共365首。诗集卷前有序,篇各有题,题各有注,互相生发,相得益彰。诗歌全景式地展现了西湖绮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具有特殊的文化景观意义。但由于许承祖诗名不彰,长期以来,此书一直尘封于历史故纸堆中。笔者不揣浅陋,尝试论之,以就教于方家。
景观,一般来说有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两个基本层面,但是在许承祖的笔下,西湖的自然景观已不只是作为风光满眼的自然存在,而浸润着丰富的人文意蕴;西湖的人文景观也不只是作为巧夺天工的文化存在,而且也是西湖自然景观的有机构成。因此,本文按照景观描写的结构布局、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文化景观的审美特点以及《西湖渔唱》的研究意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西湖渔唱》内容涉及杭州西湖所有景观,还涉及西溪、钱塘等西湖周边景观,凡一景观皆赋诗七言绝句一首。在结构布局上,以景观空间方位的排列为次序,以“路”为线,以每一景观为“点”,既宏观地呈现了以西湖为核心的杭州景观全貌,又突出每一处景观的审美特点,犹如一幅立体的杭州西湖游览图。
诗集以空间为顺序,按“孤山路”“南山东路”“南山西路”“北山东路”“北山西路”“吴山路”和“西溪路”分为七卷,以西湖为核心,全景、立体式地呈现杭州景观。如卷一“孤山路”曰:
渔唱何以先孤山?山居南北两峰之间,当西湖中。行宫佛宇,金碧昭回。上下掩映,独岿然不与众山为伍。环而列者,若星之拱辰。*许承祖:《西湖渔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本文所引《西湖渔唱》材料,皆据此版本,不另注。
作者指出,诗集以“孤山”为卷首,是因为孤山居于西湖的中心位置,岿然特立,众山如星辰之拱北辰。由此可见,诗人在全景式呈现杭州景观时,又突出以西湖为核心的结构布局上的艺术匠心。诗集以《西湖》为首篇:
泼眼空濛水气多,列屏山势涌青螺。
春肥土鲋秋肥蟹,岁岁湖船倚櫂歌。
实际上概括了杭州西湖景观:湖水空濛满眼,山势滴翠参差,春日鱼美,秋天蟹肥,轻舟泛于湖上,櫂歌盈于水面。山水映带,物产丰饶,充满深厚的人文底蕴。
诗集每一卷所描绘的景观也是按照空间方位,类似游览顺序,依次分写,如“孤山路”卷曰:
故始孤山由圣因寺左行,至白沙堤。右行,至西泠桥,皆属山麓。而苏堤、赵堤、杨堤,横亘其西。凡里外六桥及三塔、湖心亭诸景,咸附见焉。曰孤山路。
今天的西湖依然是这样,走过白堤,右转即至西泠桥,这些著名景点都在宝石山下。而苏堤、赵堤和杨堤则是湖西侧的三个长堤,初步画出了西湖轮廓。因孤山“在西湖中,独揽全湖之胜”(《孤山诗》题注引《咸淳临安志》),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所以诗集以孤山为中心,描写孤山曰:
镜奁低接画图开,老桧虚传古柏摧。
佳句令人思白傅,孤峰浮出小蓬莱。
湖映孤山,如镜奁照影,打开了一幅独特景致。然而老桧古柏已经销蚀在历史传说之中,纵然如此,孤山耸立,水浮山影,若蓬莱神山,不禁使人想起白乐天“蓬莱宫在水中央”的佳句来。然后,又以“在孤山之阳”的圣因寺为路标,按照左至白沙堤、右行西泠桥的游览行踪,再以孤山之西以及里、外的空间方位简略描述之。在每一景观具体描写的诗前注释中,又特别说明此一景观的空间位置:圣因寺“在孤山之阳”;四照亭“在孤山巅”;岁寒岩“在圣因寺后”;照胆台“在孤山,亦称关帝庙”;水仙王庙“在孤山口”;唐陆忠公祠“旧在孤山之阳”;白沙堤“自断桥起,迤逦经孤山,至西泠桥止”;断桥“在孤山路口”;玛瑙坡“在孤山东”等,均明确交代了每一景观所处的空间次序,即使是一些小的景观,所在方位也清晰可辨,如勾留处“在孤山放鹤亭南”,放鹤亭“在孤山北,和靖处士故庐也”,整个景观描述构成一个立体、网状并互相联系的整体。
也有少数诗卷以景观的主题为核心,类似于现代的主题公园。如“北山西路”曰:
西湖之有灵竺,天地精华至此一聚,毓奇孕异,无美不臻。矧自翠华临幸云林诸刹,弥觉改观。可谓独有众胜者矣。由青芝坞、玉泉西,履桃源岭,径合涧,趋鹫岭,又西至韬光,入巢居坞,迄石人岭、西源峰,皆属北高之麓。折而南行,过三竺,历乳窦、白云诸峰,越郎当岭,止天门山,曰北山西路。
“北山西路”一卷,以佛教的人文景观作为主体。以青芝坞为卷首:
坞口春藏石室扃,云根瑶草蕴仙灵。
衔来白鹿临阶堕,分得齐峰数点青。
特别点明青芝坞“云根瑶草”的神灵仙性,所以后面诗歌以青芝坞中的清莲寺、灵峰禅院为主体,然后向四周辐射,分别写桃源岭直至鹫岭,再西行由韬光直至石人岭、西源峰,南行历三竺而止于天门岭。这种景观描述既突出主体性,又兼顾整体性。其卷七“西溪路”则着重突出山水相映、旖旎成趣的自然造化之美,其序曰:
西湖之胜,沿为西溪……山则峰连而岭属,水则异派而同源。翠霭花宫,别有天地,然后知化工真无尽藏矣!故以西溪终焉。
实际上,这也是杭州西湖天工之美的本色,所以诗人以此作为诗集的收束,艺术结构上回应卷一对孤山之景的描述,使诗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综上,《西湖渔唱》以五路为自然分界点,因南北两路“灵境较多”,又各列东西路分叙,故共分为七卷。一方面,每一卷围绕一个主体景点展开,形成辐射式的结构,景点与景点之间有明确的空间次序,清晰地交代了游览路线的空间、方位;另一方面,七卷之间互相映带,既全景式地呈现了西湖景观,又互相呼应,使景点的区域性、独特性与杭州西湖景观的整体性、映带性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宏观鸟瞰与微观描述结合,使《西湖渔唱》在展示西湖景观的同类著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西湖以秀美的自然山水著称,碧波荡漾,群山环绕。旖旎的湖光山色激发了古代文人无限的创作灵感,成为历代诗人的吟咏对象。《西湖渔唱》集中吟咏西湖山水,与山有关的有山、岭、峰、岩石、山坡、山坞和洞穴等,计150处;与水有关的有江湖(河)、溪涧、港湾、水池、泉水和水井等,计59处。诗人既写西湖山色、湖光的互相映衬,也发掘其回味无穷的人文底蕴。
在诗人笔下,西湖的山川形胜,令人赏心悦目,峰峦与水光辉映,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统一,巧夺天工与天籁自然圆融,构成了西湖独特的自然景观。如《飞来峰》:
飞桥飞寺绝清幽,峰到飞来万景收。
百尺虬枝穿石偃,一条雪浪绕山流。
飞来峰,位于灵隐寺。《灵隐寺志》云:
峰高五十余丈,怪石森立,青苍玉削。若骇豹蹲狮,笔卓剑植。顶有石如梁,横亘空际。有泉曰莲花,蓄岩隙。林木俱不假土壤,根生石外。冬夏长青,洵武林山之第一峰也。康熙二十八年南巡至此,御书“飞来峰”三字。诗人仰望山岭,不仅峰如飞来之天竺灵鹫山,而且小桥凌空,寺依绝岭,亦如天籁清幽而飞落人间;俯观山下,古树虬枝,盘根错节,悬垂百尺而穿过石偃,泉水喷涌,洁白如雪。峰如飞来写其险峻,虬枝百尺写其萧森,清幽的静态之美与浪涌的动势之美组成一幅刚柔相济的动人画卷。
诗人写山水,多以淡笔描写胸阔之境,化雄奇为柔美,化质实为空灵,但用笔有所不同,部分诗篇用墨浓,用笔实,凸显高山之巅雄峻其先,如《北高峰》:
界石沉霾势少双,曲盘危磴瞰钱江。
斗杓直挂山尖塔,浩浩天风遍法幢。
北高峰,《灵隐寺志》描写到:
武林山左支之最高者。石磴数百级,自下至顶,曲折凡三十六湾……群山屏列,湖水镜浮。江流折为带环,海色宿为莽沆,真大观也。
诗的前两句以“界石沉霾”“瞰钱江”突出其超拔于群山之上,以“势少双”“曲盘危磴”描绘其山势险峻高耸。三四句以北辰挂在山尖塔上、浩荡天风吹动树木如法幡飘动的夸饰手法进一步突出高入云天。其笔墨与上引描写山水之诗有明确不同。然而诗人在写泉水时又是另一种笔墨,如《细雨泉》:
潋滟方塘一镜平,溟濛如雾散余清。
游人底事生惆怅,空听泉声作雨声。
题注曰:
张遂辰《湖上编》:玉泉寺后,有细雨泉。泉眼上涌,浮激波面。每斜风疏点,游人辄惊雨而去。故名。
诗写山上清泉散落,如雾蒙蒙,地上泉如方塘,平整如镜,阳光落在泉中,水光潋滟。游人听泉声若天雨之声,不禁顿生泥身世俗的惆怅。落泉的溟蒙之境与游人的溟蒙之心交织,是全诗透着梦幻般的轻柔,与《北高峰》风格完全不同。西湖泉甲江南,仅许承祖所描述的竟有24处之多。诗人依据西湖每一处自然景观的不同特点,用笔或浓郁或雅淡,写景取境或空灵或实际,或纯然描述,或情寓其中,眼前之景与想象之境交融,特别描述了西湖得之天籁的山水特点和醉人心灵的审美境界。
《西湖渔唱》的意义并不止于呈现西湖山水的自然之美,而是浸润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使自然景观或积淀了绵长悠远的文化韵味,或构成了诗情的象外之意,增加了一份令人渺然遥想的神韵。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自然景观的描述中融进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非截然分割的两种存在,自然景观大多包含着人文内容。如《飞来峰》对“飞桥飞寺”的描述,《河渚》诗对“酒垆”“溪女卖渔”的表现等。少数自然景观的名称本身就镌刻着深厚的人文情怀,《相思岭》题注曰:
上下唐村,此岭为界。春秋两赛,保社中分,故曰相思岭。
也就是说,此岭分割两村,以“相思岭”为名,喻两村情感相连而难以割舍。而许承祖诗则因名生发,抒发由景而生的人文情怀:
纡回磴道恨难平,百转幽思触绪生。
肠断山前山后路,风愁雨泣不胜情。
此诗以男女相思为主题,抒写其触目于山上石阶迂回曲折,幽思遗恨百转千回,令人肠断,山间风雨绵绵,亦如挥之不去的忧愁眼泪。可见,诗的主旨并非呈现自然景观的审美特点,而是抒发因景而生的人文情怀。
第二,在自然景观的想象中融入人文情怀。在《西湖渔唱》中,诗人的自然景观描述大多融注着自我想象,其中也往往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如上引《北高峰》“浩浩天风遍法幢”、《细雨泉》“游人底事生惆怅,空听泉声作雨声”的想象,其中《南屏山》可视之为典型:
列障天成翠霭浓,画图层出展山容。
半生尘梦凭谁觉,敲破南屏一杵钟。此诗唯有首句正面描写南屏山峰峦耸秀,然后以“画图层出”概括其风景如画而虚承之。后两句完全由南屏晚钟引出联想,抒写芸芸众生溺于如梦之尘俗而难以“觉悟”,无限人生感慨也蕴涵其中。
第三,在诗歌题注的叙述中渗透人文内容。《西湖渔唱》的题注,既表现了这一景观的天籁之美,也在叙述景点构成、考证人文掌故中,揭示景观的丰厚人文内涵,这也是本书很有文化价值的部分。如《大慈山》题注曰:
《名胜志》:在九曜山之西,去城可十里。山色苍蔚,中峰隆起,旁舒两翼。释法深《虎跑寺志》:左曰屏风山,石壁耸秀,形似屏障。右曰涅盘山,因济颠禅师荼毗此山,遂名。山巅曰越王台,相传越王演武于此。山之对,曰擎钵峰,圆覆如擎起势。山之下,曰锁云幢,因水泻山外,立此以抵之。并仙人石、美人峰、三块石、文笔峰、龙洞、虎洞诸胜。《游览》、《西湖》二志,只载屏风山名,余俱失载。
题注通过引据典籍,先交代景观空间方位,再描绘风景特点,又叙述景观构成,并将相关历史传说、人文掌故交织进其中,从而使这一自然景观包涵着浓郁的文化内涵。
概言之,《西湖渔唱》既注重描绘风景天然的审美特点,写出意态、神韵,也注重描述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给人以无限的历史遐想。题注以阐释其文化意蕴为主体,诗歌以描述自然审美为特点,两者互相生发,使诗的内涵浸润深厚的文化底蕴。题注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同时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由此自然景观也渗透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西湖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外,也以近千年的文化发展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西湖渔唱》所描绘的文化景观主要包涵寺庙祠堂、楼台亭院、堤桥墓塔以及其他难以归类的人文古迹。其中最多的是寺庙约63处,桥约26处;有些古迹虽然数量不多,却影响巨大,如白沙堤、苏堤、赵公堤、杨公堤、苏小小墓、宋少保岳忠武王墓、于谦祠、宋林和靖处士墓和张苍水墓等。
《西湖渔唱》由题注和诗歌两大部分组成,因此其文化景观的文化呈示也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以注为主,以诗映带。题注详尽地揭示名胜古迹的深厚文化内涵,特别是对于文化景观的命名由来以及与景观密切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掌故等都引证史籍,加以详细说明。如《水仙王庙》题注:
一名嘉泽庙,俗称钱塘湖龙君,在孤山路口。成化《杭州府志》:旧在宝石山,后徙压堤桥。钱氏表请封广润龙王,宋乾道五年,安抚周淙以祷雨屡应,崇祀之。并以乐天、和靖、子瞻三贤附祀。有井曰“荐菊”。取苏诗“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之义。明嘉靖二十三年,郡守陈仕贤移建今处。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南巡,御书“平湖秋月”扁额,建亭,为十景之一。遂徙水仙王像于亭后。按《越绝书》:伍胥浮尸江上,吴人称为水仙。唐乾宁间,封吴安王,故有水仙吴王之称。后因嘉泽龙王庙名水仙王庙,竟以龙王为水仙矣。
通过题注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此庙的祭祀对象、庙名变化以及庙址变迁。此外,还介绍了景观的其他景点及其文化意蕴,其中特别介绍了荐菊井、平湖秋月亭的来历,并点明后者在西湖景观中的地位,将这一景观的相关文化背景及其意蕴阐释得非常清晰。而其诗则抓住景观的核心特点,映带注文。
非鬼非仙坡老句,夜深曾记水仙游。
举杯更向湖亭望,万顷玻璃一色秋。
首两句与题注所引东坡诗句互相呼应,并缀之合理联想;后两句说明平湖秋月亭所以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原因:湖亭举杯远望,西湖胜境尽收眼底。以诗映带题注,更丰富了这一景观的文化内涵。同卷的《圣因寺》《四照亭》和《照胆台》等皆属此类。
第二,以诗点题,以注阐释。诗歌撷取景观的核心文化内涵,叙述历史事件的核心内容及其深刻意义,而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则在题注详尽原委。如《苏堤》诗曰:
平堤绕碧想前贤,太守风流接踵传。
在郡只争六百日,救荒湖水注千年。
这首诗叙述了西湖开发史上的一件大事。“平堤”即苏堤,“太守”指苏东坡。诗的后两句概述苏东坡任杭州知府(1089)疏浚西湖时取湖泥和葑草堆筑苏堤之事。苏轼上任之后,便亲自为西湖请命,上书哲宗《乞开杭州西湖状》,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郭预衡编:《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98页。,从而成为西湖的历史性文献。故诗云绕行碧绿的平堤追忆前贤,太守辉煌业绩一直流传。虽在郡不足两年,然争夺时日,筑堤蓄水以救荒年,历经千年而沾溉后世。如果说上诗只在于撷取历史的碎片,重在写景,那么此诗则是着眼于宏观叙述历史事件,揭示深刻意义,重在叙事。其题注引《武林旧事》和《宋史·苏轼传》,使人们清晰了解西湖疏浚始末以及此后西湖景观的变化。虽然苏堤经过无数次增补修葺,早已不再是苏东坡修筑的原样,但毋庸置疑,西湖是从那时起才真正展现了天堂初景,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胜地,“苏堤春晓”也因此而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其他《问水亭》《梵天讲寺》和《灵鳗井》等,皆属此类。
从诗的角度说,无论是微观撷取历史碎片,抑或宏观叙述历史事件,都蕴涵着历史人文情怀,具有厚重的文化意义。从注的角度说,详尽叙述历史事件、人物和掌故等,更直接地呈现了景观的文化内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非截然分割的两种存在,人文景观一方面呈现出巧夺天工的化境之美,另一方面也融入天籁自然而成为自然景观的有机构成。
注重发掘人文景观的自然审美,是《西湖渔唱》的另一特点。如《登云台》:
接天台榭俯郊坛,表里江湖势郁盘。
放眼直穷千里界,山云漠漠海漫漫。
登云台乃五代吴越王钱镠所建,又名拜郊台。此诗描写台榭高耸,上遥接云天,下俯瞰郊坛,以江湖为表里,地势迂曲盘回;登上云台,放眼遥望千里,只见山云缭绕,海天漫漫。描绘登云台耸立,与江湖互为表里,与山势相依相生;描绘登台远望,若想象其反向遥望,则台亦为云山一点。可见诗之旨归,并不在于揭示登云台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而是突出得之天籁的人工之美。
诗人常将人文景观作为自然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突出描写其审美特点、审美感受,如《云栖寺》:
夹径萧萧竹万枝,云深岩壑媚幽姿。
一天翠霭含山寺,春昼阴晴人不知。
又《洗心亭》:
千层飞瀑万筼筜,六月僧堂似水凉。
行到洗心亭子上,浮岚湿翠滴衣裳。
云栖寺在梵村云栖坞中,云深岩壑环绕,松竹滴翠簇拥,故诗写其夹径竹林掩映,漫天云霭湿翠,令人不辨天日,难分阴晴,特别衬托出云深岩壑中的寺宇给人的幽静妩媚之感。洗心亭在云栖寺门外约一里许,诗写飞瀑层层,竹林浓密,即使是暑天入寺,也是一片澄净清凉,拾级登亭,山峦在烟霭中浮动,湿润的水珠带着翠色打湿游人衣裳。两首诗在写出景物审美特点的同时,又以“媚”“知”“凉”“滴”写出在特定之境中特殊的审美感受。
如果说题注重在阐释景观的文化内涵,那么诗歌则重在描绘景观的审美属性,而并非刻意揭示其所蕴涵的人文意义。然而题注也引证史籍,间有景观的审美描述,诗歌描绘也多交融人文情怀,故曰题注、诗歌互相映带,相依相生,使得《西湖渔唱》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意义。
西湖醉人的湖光山色使历代文人盘桓流连,创作了丰硕的西湖历史文献和诗词歌赋,既记载了西湖景观的历史变迁,又为西湖景观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意蕴。研究西湖诗词,可以清晰地了解西湖景观文化的发展历史,为开发西湖景观、重建部分景点提供切实的历史坐标,为进一步扩大西湖的社会影响力提供有效媒介。《西湖渔唱》集历史文献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于一体,因此研究《西湖渔唱》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历史文献的角度看,其题注“广索旧文,博搜逸事,分注题后,备志乘之缺。间亦有酌非正误处,悉标陈书目,征引原文,非敢妄议前贤,独伸已见也。凡可供游历、资考证者,辄于题外就近附载,不嫌琐杂。”(《西湖渔唱》自序)因此,《西湖渔唱》的首要意义在于“酌非正误”,其题注涉及大量的考证辨伪,对于明确西湖景观的具体方位有重要意义。如《苏小小墓》题注:
唐徐凝《寒食》诗谓在嘉兴。陆广微《吴地志》遂引凝诗,载墓在嘉兴县侧。白乐天、刘梦得诗,皆指钱塘。说各不齐。按,嘉兴并无墓址可考。至元《旧志》亦无明文。而《钱塘苏小小歌》,早见于乐府。郭茂倩所编引。广曰:苏小小,钱塘名倡。南齐时人。古辞云“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是为钱塘人无疑。又《辍耕录》载《春渚纪闻》云:司马才仲,为钱塘幕官。其廨舍后有苏小墓。又周紫芝《湖堤步游》有《吊苏小墓》诗。据此,则宋时显有墓在湖上。与《咸淳临安志》、《武林旧事》吻合。
据此可知,关于苏小小墓的具体方位有在嘉兴说、嘉兴县侧说、钱塘说,也有在西湖说。作者根据乐府古辞首先判断苏小小“为钱塘人无疑”;然后又据《辍耕录》《吊苏小墓》诗,判断“宋时显有墓在湖上”,并提供后代文献作为佐证,为苏小小墓所在地的准确地理方位提供可靠的依据。
《西湖渔唱》另一意义在于“备志乘之缺”,其题注涉及大量介绍西湖景观历史变迁的文献,通过拾遗补缺,可追溯西湖古代景观的原貌。如《扫帚坞》题注:
《杭州府志》:在栖霞岭后,以形似名。中有护国仁王寺,即黄龙祠。宋淳间,经略花园使孟珙建。元末毁。明洪武初,僧祖吉重新。又天龙庵、永安院、西靖宫并废。西为净性禅寺,傍曰青衣桥。
由题注可知,在扫帚坞中,原有宋代所建的护国仁王寺即黄龙祠,毁于元末,重建于明代,并有天龙庵等其他建筑,皆废。再如《麦岭》题注:
地当南北两山之界,盖积庆山之陂迤逦者。《钱塘县志》:岭畔旧有显庆寺、太清宫、广福院、梅坡园、赞宁塔,并废。
如此等等,不仅叙述了这些景观的古今变迁,丰富了景观的文化意义,而且也影影绰绰地展示了古代这些景观的构成及其特点。
上述两个方面,对于今天如何开发西湖景观、重建部分景点以及对于准确介绍西湖景观文化内涵及其特点、发展西湖旅游业,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一部诗集,《西湖渔唱》从审美的视角全景式地呈现杭州西湖景观,既丰富了西湖景观的文化底蕴,也以其特殊的审美而产生广泛的传播效应,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清代西湖诗词专集众多,《西湖渔唱》是其中特殊的一种。厉鹗《序》曾以“为西湖开生面者”高度评价其书,查岐昌亦云:
山樵受而卒读,廓如镜如湖山眉列。宛乎听鸟鸣于涧谷,观鱼儵于澄渊也。《西湖百咏》权舆于宋杨蟠,嗣后郭祥正继和,皆五言绝句。元道士董嗣杲赋七律九十六题,明陈贽如数和之。近世武林七子著《南宋杂事诗》七卷,人各赋七绝百首。其他若竹枝词、采莲曲、莲社集、八社诗帖之类,或传全篇,或存什一,或单词只韵,历宋、元、明来名流倡和题咏殆遍。作家口熟手溜,连篇累牍,辄落前人窠臼。此西湖诗每易就而难工也。
将《西湖渔唱》与前代和当代的西湖诗比较,许承祖吟咏西湖,不落前人窠臼。近年来,有关西湖诗词的研究已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但是研究者的目光大多集中于唐宋时期的名家大家,如白居易、苏轼和林逋等。事实上,无论从诗人数量还是从作品规模上说,清代西湖诗词都超越了前代,且许多作品在艺术审美上也并不逊于唐宋名家、大家。特别是清代中叶以降,涌现出许多出生于杭州本土的堪称“专业”的作家,这部分诗集和作品还很多,目前尚没有引起充分的关注,令人遗憾。2016年20国集团峰会(G20)在杭州召开,使西湖成为全球瞩目的著名景点,研究西湖诗词,不仅有助于推进浙江历史文化的研究,而且对西湖历史景观可能的重建和恢复以及进一步扩大西湖的国际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 金菊爱)
On Landscap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Xu Chengzu’s West Lake Poetry
SONG Xueling
(CulturalInstituteofZhejiangProvinceAcademyofSocialSciences,Hangzhou,Zhejiang, 310007,China)
Xu Chengzu’sWestLakePoetry, in Qing Dynasty, is a specialized collection of poems chanting West Lake in Hangzhou, and has 365 Seven quatrains. It not only displaces one poem one scene, being relatively independent, but also on the whole provides a panoramic view of West Lake to show th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and rich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has a speci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poetry collection uses "road" to separate volumes, there are prefaces prior to volumes, each article has title, and each tile has its note. They provide mutual reflection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showing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the art of ingenuity. ResearchingWestLakepoetryhas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Lake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of some historical sites of the West Lak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West Lake landscape.
West Lake in Hangzhou; Xu Chengzu;WestLakepoetry; natural landscape; cultural landscape
2016-10-17
宋雪玲,女,安徽宿州人,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浙江历史文化。
文 化 与 艺 术
10.3969/j.issn.1671-2714.2016.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