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芳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传播学视野中的时政新闻翻译*
雷芳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时政新闻在各国媒体发布的重要新闻中占据了主要位置,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研究时政新闻翻译,可以开拓新闻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丰富新闻翻译研究的内容。时政新闻翻译过程涉及到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等要素,其翻译原则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译者要采取减译、增译、替代、意译和重构等翻译策略,融合源语和译语之间以及源语受众和译语受众之间的差异,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时政新闻;传播学;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策略
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新闻成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新闻翻译则是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桥梁。目前,学术界对新闻翻译的研究,大多是从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角度出发。[1]而新闻翻译的实践不仅是翻译活动,本质上也属于信息传播活动的范畴,因此,研究传播过程和传播行为规律的传播学相关理论对新闻翻译这一翻译传播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时政新闻是新闻中的重要类型,当前在学术界,对其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表述。本文采用比较常见的一类界定:从词语的构成方式看,“时政”是偏正式,中心语是“政”,核心内容在于“政”,即“政治”,时政新闻也可称为政治新闻,是指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政治领域内的事件及与政治相关的事实报道。 因为涉及国家政治生活和外交关系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事件,在各国媒体发布的重要新闻中,时政新闻占据了主要位置。本文将从传播学这一跨学科视角出发,探讨时政新闻翻译过程和翻译原则,并选取不同媒体时政新闻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时政新闻翻译策略,以实现时政新闻翻译的有效传播。
传播学发轫于20世纪,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引起了国内外翻译界学者的关注。
国外学者中,奈达(Nida)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翻译,将信息论引入翻译研究,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他借鉴信息学者香农的传播过程模式,提出了翻译模式,[2](P121-131)并且应用传播学中的信道容量、冗余等概念,解决翻译中信息过载的问题。[2](P234-239)沃尔夫拉姆·威尔斯(Wolfram Wilss)在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一书中,针对以往翻译研究对翻译中信息传递特点的忽视,强调了翻译是和语言行为及抉择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播的特殊方式,[3](P14)罗杰·贝尔( Roger Bell) 在其著作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中,基于信息论,阐述了翻译过程模式,提出了包括信息接收、解码、编码、再接收等在内的9个步骤。[4](P19)
国外学者借鉴传播学进行翻译研究的著述数量并不太多,除了前面列出的成果以外,本文作者通过检索LLBA和OCLC数据库,发现国外学者从传播学角度具体研究新闻翻译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Tom Cheesman和Arnd-Michael Nohl运用传播学中的把关理论,研究BBC英国广播公司对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英文报道在阿拉伯等非英语国家传播时的编译情况。[5]而从传播学视角直接研究时政新闻翻译的文章几乎没有。
目前,国内学者以传播学为基础的翻译研究虽然不多,但已取得一些成果,如吕俊认为翻译学是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6]廖七一将信息论的一些基本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7]张俊探讨了传播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作用,提出借鉴传播学理论构建独立的翻译学,[8]卢杨和谢喆从翻译的传播性质入手,对传播学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和探讨,[9]王自玲将翻译过程纳入传播学的框架,[10]还有一些学者从传播学视角研究翻译中的具体问题。[11] [12] [13]
然而,从传播学角度具体研究新闻翻译的文章还很少,只有寥寥数篇,如唐佳梅的“新闻翻译的传播学视角及其影响”,[14]吴磊的“传播学视阈下的新闻翻译研究”等,[1]他们的文章主要是从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方面对新闻翻译进行宏观研究。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学者从传播学视野直接研究时政新闻翻译问题,零星几篇研究时政新闻翻译的文章也是从翻译学理论角度出发或是探讨时政新闻某一具体组成部分的翻译。
如果要对新闻翻译活动形成全面和透彻的认识,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进行跨学科研究。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研究时政新闻翻译,以开拓新闻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丰富新闻翻译研究的内容。
顾名思义,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的科学。那么,为什么时政新闻翻译可以从传播学视角来进行研究?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传播。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Schramm)在名为“How Communication Works”的文章中,提到:当我们进行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15]可见,传播是以信息为内容的,事实上,传播就是信源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去影响信宿的活动。施拉姆在其另一部著作《传播学概论》(Men, Women, Messages, and Media: 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中,曾指出各类传播事件的目的就是传送、分享或加工信息。[16](P40)简言之,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
而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新闻翻译,或是其他形式,其过程都是原语作者要传递的信息通过译者,传递给目的语受众,目的语受众接收信息,并产生反馈。可见,翻译的性质就是一种信息传递活动,而前文讨论过,传播指的就是信息的传递。可以说,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其所要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播。[6]
既然翻译具有传播本质,那么传播学也同样能够为翻译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对翻译研究有所启示,因此,从传播学视角研究时政新闻翻译,在学理上是合理的。
(一)传播学视野中的时政新闻翻译过程
时政新闻翻译具有传播本质,要保证传播顺利进行,需要了解时政新闻翻译的传播过程。下面本文采用传播学中经典的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来进行分析。
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学者拉斯韦尔(Lasswell)在其著作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中,总结了传播的基本过程,提出了“5W模式”。[17]( P1)这5个W是指: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它们是构成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后来,对应这5个基本要素,大众传播学形成5个研究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时政新闻翻译过程涉及两种语言环境,因此时政新闻翻译传播过程有两个,比传播学中基本只涉及一种语言环境的一般传播过程更复杂些。按照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时政新闻翻译的传播过程可以阐释为源语新闻的首次传播,即源语新闻作者(who)——源语新闻(says what)——媒介(in which channel)——源语新闻读者(to whom)——效果(with what effect),以及源语新闻的二次传播(或者说是译语新闻的传播),即译者(who)——译语新闻(says what)——媒介(in which channel)——译语新闻读者(to whom)——效果(with what effect)。其中,译者的身份比较特殊,是双重角色。他既是源语新闻的读者,是信息接受者,又是译语新闻的作者,是信息发送者。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考虑如何使信息传递给受众,如何实现传播效果;在时政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准确理解源语新闻的前提下,要考虑如何把源语新闻的信息准确充分地传递给译语新闻读者,同时,要思考如何克服噪音(任何传播者意图以外的、阻碍信息传播的障碍,都属于传播学研究中的噪音),使译语新闻读者准确顺畅地接收源语新闻信息,达到翻译的传播目的,实现最优传播效果。实际上,时政新闻翻译是一个“涉及到信源、信宿、信号、信道、噪音等要素, 以及编码和解码的过程”。[18]
(二)传播学视野中的时政新闻翻译原则
从传播过程“5W模式”中,可以看出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传播主体要通过媒介准确传送信息,确保传播对象接收信息,另一方面传播主体也要重视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衡量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保证传播效果,就要关注传播对象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关注传播对象是否能顺利理解所传信息,因此所传信息要易于传播对象理解,符合传播对象的接受习惯。
在时政新闻翻译过程中,如果要保证传播效果,一方面译者要准确编码,使所传递的信息不失真;另一方面译者所传信息要使用受众,即传播对象,能够理解并接受的符号,要尽量消除噪音的干扰,提供充分的信息,使受众能顺利解码。换句话说,时政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在准确理解源语新闻前提下,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二是要立足于受众,提供充分信息,使译文易于受众阅读、理解和接受,保证传播效果。
总之,译者就是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那么,译者在解码和编码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上两个原则,防止信息受到噪音干扰,以便最终实现译文的传播效果。
(三)传播学视野中的时政新闻翻译策略
时政新闻是各国媒体发布新闻的重点,因其所报道事件的严肃性、重要性,受到受众的关注。不恰当的翻译会造成信息传达不准确或者语言表达不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问题,影响传播效果。然而中西方在文化、意识形态、语言及新闻写作体例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克服这些差异给读者带来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并非易事。
信息传播方式不同,传播的效果就不同。时政新闻翻译中,信息传播方式主要体现为翻译方式,那么,译者采取哪种翻译策略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
下面本文将选取一些时政新闻翻译实例,从传播学角度,解析译者如何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更符合传播规律,更好地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实现翻译效果。
1、减译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保证传播效果,就需要关注传播对象对所传信息的反馈。在时政新闻翻译活动中,要使译文易于受众阅读和接受,符合受众对信息的接受习惯,译者需要对阻碍传播顺利进行的因素,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或阅读习惯差异等进行适当的处理,
在这一信息处理过程中,减译是常用的翻译策略之一。
例(1):
原文:The heavily contested American election may not change the world. By contrast, in the “selection” in China, where there is only one party, the possibilities seem wide open. (《悉尼先驱晨报》,2012年11月3日)
译文:竞争激烈的美国选举可能改变不了世界。相比之下,中国进行的“挑选”,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参考消息》,2012年11月4日)
本例中,原文出自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对中美两国领导人恰逢同时换届一事的相关报道,译文出自我国的《参考消息》。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看出译者没有翻译原文划线部分的“where there is only one party”,一旦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说中国“只有一个党派”。这显然不符合事实,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原文是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公然歪曲。如果这样的不实言论照直翻译出来,会对国内受众产生误导,也不符合我国受众的意识形态,难以被受众接受。所以译者调整了传播方式,选择了减译的策略,保证了译文的可接受性,确保了传播效果。译者在这里,实际上充当了把关人(gatekeeper)的角色,把关人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的个人(或组织),其行为就叫做把关 (gatekeeping)。[19](P135)把关人决定了哪些信息可以进入公众视野,而其在进行信息取舍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意识形态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时政新闻中,会出现较多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容。时政新闻译者在新闻译入或译出时,会将其认为不适合传播的某些内容舍弃,这是译者进行把关的一种方式。为了使翻译传播活动顺畅进行,译者需要尊重目的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不符合其意识形态的信息会进行过滤,顺应目的语受众的意识形态,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及传播的有效性。
有时,译者在使用直译策略时,会造成译文冗余过多,太过详细全面的信息会淹没主要信息,这时也适合使用减译法。冗余信息是指传播者传递的超出最低所需信息量的那部分信息。冗余过多会影响传播效果。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2):
原文: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1月1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统塞西、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鲁哈尼邀请,对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
陪同习近平出访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国务委员杨洁篪等。(新华网, 2016年1月19日)
原译:BEIJING, Jan. 19 (Xinhua)——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left Beijing on Tuesday for state visits to Saudi Arabia, Egypt and Iran.
Xi is invited by Saudi King Salman bin Abdulaziz Al Saud, Egyptian President Abdel-Fattah al-Sisi and Iranian President Hassan Rouhani.
Xi's entourage includes Wang Huning,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director of the Policy Research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Li Zhanshu,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director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or Yang Jiechi. (新华网,2016年1月19日)
本例的源语新闻是国内常见的对国家领导人国事访问的报道,内容通常包括出访时间、
出访国家和随行人员,译文逐字逐句地对原文进行了翻译,可以说是准确地传递了原文信息,但是,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看到译文比原文篇幅长很多,主要原因是译者在译文中把原文划线部分随行人员的名字和职位挨个介绍了一遍,虽然随行人员只有三个,但有两人的职位不止一个,把那一长串职位介绍完毕后,就会占很大篇幅,比新闻主要内容篇幅还长。
这里,译者忽略了受传者的变化,对于西方新闻受众来说,他们对这些随行人员并不熟悉,而这些人员的职位也不是新闻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外国受众来说没有什么价值,不是重要信息。用很大篇幅介绍随行人员反而使新闻的主要内容不够突出,会降低受众获取信息的效率,而且英语新闻写作中几乎没有在报道主体中罗列随行人员名字和职衔的写法,如果呈现这些信息,反而不符合一般受众的阅读习惯。
这段新闻最好使用减译法,删去介绍随行人员部分,改译为:
“BEIJING, Jan. 19 (Xinhua)——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left Beijing on Tuesday for state visits to Saudi Arabia, Egypt and Iran.
Xi is invited by Saudi King Salman bin Abdulaziz Al Saud, Egyptian President Abdel-Fattah al-Sisi and Iranian President Hassan Rouhani.”
这样,译语新闻主题突出,内容简洁,更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传播的信息是适量的。
此外,除了以上两个例子中的情况适合选取减译策略外,如果源语新闻中出现了目的语受众比较熟悉的背景信息,或不符合目的语新闻表达习惯、没有实质内容的套话,也可以根据实际效果进行删减。
2、增译
在翻译含有独特文化、社会或政治背景的信息时,译者要注意译语新闻传播对象和源语新闻传播对象有区别,源语新闻读者能够轻松理解的内容,如果原封不动传递给译语新闻读者,可能反而会使他们困惑不解。这时,译者需要在译文中添加必要的解释或背景介绍,否则会影响译语新闻受众的理解,无法准确传递信息。
例(3):
原文: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新华网,2016年2月15日)
译文:The State Council, China's Cabinet, has released a guideline on the protec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those whose parents work away from home—delineating the various responsibilities of parents, government and society.(新华网, 2016年2月15日)
汉语时政新闻英译时,要特别注意传播对象,内外有别,要考虑西方受众的解码能力,在信道容量有限的情况下,消除噪音,避免信息传输过载。比如中国受众都清楚国务院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但对于不十分熟悉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西方受众来说,译文“the State Council”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名称,如果后面添加“China’s cabinet”的解释,他们立即就能明白国务院的具体地位、职能及作用了。此外,“留守儿童”,对于中国受众来说无疑是非常熟悉的群体,《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里明确指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但是“留守儿童”如果仅直译为“left-behind children”,西方受众恐怕很难理解什么样的儿童是“left-behind children”。因为文化的差异,西方受众对这个词是有认知空缺的,直译译文信息超出他们的解码能力,使他们对这种中国特色浓厚的词语信息产生困惑,所以译者又一次选择増译法,添加了“those whose parents work away from home”这样的解释,这样可以帮助西方受众准确顺利地理解内涵信息,更准确地了解我国的政策。既忠实传达原文信息,又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保证了传播效果。
事实上,汉语时政新闻中经常出现中国特色的词汇表达,涉及我国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等特有现象,但如果直译的话,一般国外受众很难理解其内涵意义,这时译者需要添加必要的解释或背景介绍,就是说冗余不能过少,才能使国外受众顺利解码,得以准确理解我国的政策并了解我国国内情况。
例(4):
原文:Sou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Monday began their annual extensive joint military exercises, prompting a renewed war threat by North Korea.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2011年2月27日)
译文:韩国和美国今天开始规模庞大的年度联合军事演习,这导致朝鲜发出新的战争威胁。据韩国媒体报道,今年的演习方案包括追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应对平壤政权突变等。(新华网, 2011年3月1日)
本例中,源语新闻是关于韩美两国联合军事演习的相关报道,译文划线部分是译者添加的背景信息。源语新闻受众对于韩美军事演习的相关背景是熟知的,能够准确理解军事演习造成的后果,但对于译语新闻受众来说,如果译文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而不添加相关背景信息的话,他们只是知道了一个新闻事件,但对韩国和美国开始联合军事演习,为何会导致朝鲜发出新的战争威胁并不很清楚。如果译文添加了背景信息,国内新闻受众能够对军事演习方案包括什么内容有所了解,对于源语新闻报道的理解会更加透彻,那么这种译法的传播效果也更佳。
总的来说,直译加解释、音译加解释、添加背景信息等都是増译常用的方法,运用适当的话,是可以加强翻译效果的。
3、替代
时政新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易于被目的语受众接受,经常使用符合目的语新闻写作规范或目的语受众接受习惯的表达方式,以减少传播噪音,替代是经常应用的一种策略。
例(5):
原文:Russia will join 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first Palestinian president, Yasser Arafat, was murdered, the current Palestinian leader, Mahmoud Abbas, said on Sunday.(路透社官网,2012年11月11日)
译文: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11日说,俄罗斯将会参与有关巴勒斯坦已故领导人阿拉法特是否被谋杀的国际调査。(新华网,2012年11月13日)
英汉语新闻写作表达习惯存在差异,英语新闻报道通常用“星期几”这样的用语报道事件发生的日期,而汉语新闻报道中通常用“某月某日”这样的表达来报道事件发生的日期。本例译文没有把原文划线部分的时间用语翻译为“星期日”,而是选用替代法,翻译成符合目的语新闻行文规范的时间用语“11日”,这样更符合目的语受众的阅读习惯,自然译文会更容易被接受。
例(6):
原文:Taiwan President Ma Ying-jeou’s planned trip to the Taiwanese-held island of Itu Aba in the disputed South China Sea… (路透社官网, 2016年1月27日)
译文: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计划前往台湾管辖的南海太平岛一事……(侨报网, 2016年1月27日)
众所周知,“总统”是一个国家的元首的名称,如果原文划线部分“Taiwan President”直译为“台湾总统”,那么会让受众认为台湾是一个国家,这显然违背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也不符合我国受众的认知和意识形态,所以译者使用了替代法,把“Taiwan President”转换为“台湾领导人”,此外,“Taiwan President”还可以译为“台湾地区领导人”或“台湾方面领导人”,这样译文既准确传递出马英九的身份信息,又不违背事实和受众的意识形态,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4、意译
在处理文化或国别色彩浓厚的习语、俗语、比喻等内容时,译者如果采用直译的策略,译语受众是无法从译文字面意思理解原文的准确含义的,为了加强传播效果,译者经常采用意译策略,使所传信息清晰易懂,确保译语受众准确明晰地获取信息。
例(7):
原文:“They'll be ice skating in hell the day I vote any assistance for...”(《斯波坎每日纪事报》, 1973年2月15日)
译文:“要我投票赞成援助……是绝无可能的事[20]。”(转引自《新闻翻译:理论与实践》,第99页)
“to ice-skate in hell”是个习语,意思是“做不可能做的事”,“太阳从西边出来”。因为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地狱里都是火,那里是不可能滑冰的,西方受众能够轻松领会该习语的内涵意义。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如果原文直译为“要我投票赞成援助……是在地狱里滑冰”,中国受众是很难理解此习语的内涵意义的,而受众无法解码,传播效果就无从谈起。所以译者运用意译法,翻译出“to ice-skate in hell”的内在含义,原文译为“要我投票赞成援助……是绝无可能的事”。
例(8):
原文:长期以来靠年头“熬”官、以人情“跑”官的“升官之道”让群众极为不满。(北京周报, 2001年5月9日)
译文:The practice of seeking leading posts through an accumulation of working years o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caused great discontent among the majority of people.(北京周报, 2001年5月9日)
“‘熬’官”和“‘跑’官”,如果直译为“endure for leading posts”和“run for leading posts”,西方受众一定会困惑不解,还以为是“为官职忍受痛苦”和“为官职跑步”,这样的翻译会造成误解,是做无用功。本例中,译者运用意译法,解释出“‘熬’官”和“‘跑’官”的实质含义,“‘熬’官”是“seeking leading posts through an accumulation of working years”,“‘跑’官”是“(seeking leading posts through) personal relationships”,这样,译文减少了受众理解上的不确定因素,受众就可以清楚认知什么是“‘熬’官”和“‘跑’官”了,译文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5、重构
英汉思维方式不同,使得英汉语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时,有时会改变原文的行文结构和语序,对原文信息进行选择和归类,重新建构,即在译文中重新编码及解码,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易于译语受众接受。
例(9):
原文: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有关中国在永兴岛部署导弹一事时表示,中国几十年来就一直在西沙群岛上部署各种国土防御设施,不是什么新的事情,这与所谓的南海“军事化”没有关系。
据报道,美国国务卿克里日前称,将就中国在永兴岛部署导弹一事寻求同中方进行严肃对话。
洪磊强调,西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在西沙群岛上部署各种国土防御设施,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合情、合理、合法,与所谓的南海“军事化”没有关系。(新华网, 2016年2月18日)
译文:BEIJING, Feb. 18 (Xinhua)—China's deployment of defense facilities on Yongxing Island-the largest island in the Xisha Islands group in the South China Sea-is "nothing new," a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said on Thursday.
Hong Lei made the comments at a routine press briefing following media reports that Beijing had installed advanced surface-to-air missiles on the island.
The deployment of defense facilities on Yongxing Island is China's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and has been going on for decades, Hong said, noting the Xisha Islands are an inherent part of China's territory and they are not a "disputed" area. (新华网, 2016年2月18日)
本例中,原文导语(见划线部分)在汉语新闻表达方式中是很常见的,信息也很连贯,但看一下译文导语(见划线部分),可以发现译者并未亦步亦趋地按照原文进行翻译,而是重组了句子的结构,以便突出主要信息。如果译者把原文所有信息一一直译呈现出来,原本在汉语中连贯的信息转换为英语后,反而对英语受众来说,信息变得松散,核心内容不够突出,导语篇幅比较冗长、不凝练。
英语时政新闻写作体例中,导语会以非常简洁的文字,先写出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信息,再在后面的支持段落里介绍背景、细节等其他相关信息。所以,本例中,译者为了使译文导语内容更集中、更简练、更易读,对原文导语语言形式进行变更,例如:调整了一些信息的顺序,像外交部发言人的名字“洪磊”和“在例行记者会上”这样的信息未出现在译文导语部分,而出现在导语后面的一段里,“中国几十年来就一直在西沙群岛上……”这个信息在译语新闻最后一段出现;重新组合了一些信息,将原文导语中“在永兴岛”和“部署各种国土防御设施”在译文中组合在一起。
当然,本篇新闻除了重构法,也使用了其他翻译方法,如删译、増译等,因不属于本例的讨论重点,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翻译的任务就是时政新闻信息的传播,译者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如减译、増译、替代、意译、重构等,融合源语和译语之间以及源语受众和译语受众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一方面注重译语受众的反馈,使译文易读、易理解、易接受,实现传播效果。
时政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类别,具有权威性和政治性等特点,包含大量特色词汇、术语和意识形态内容。翻译时政新闻时,要实现译文预期效果并不容易。时政新闻翻译的本质是传播活动,传播学能够给时政新闻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在传播学视野中,译者既是受传者,又是传播者,对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要充分把握,并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减少噪音,使传播活动顺畅,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本文以传播学经典模式为框架,探讨了时政新闻翻译这一翻译传播活动的过程以及时政新闻翻译的原则,同时,在传播学视角下,对时政新闻翻译实例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了时政新闻翻译策略。本文采用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希望从新的角度丰富和深化新闻翻译研究,改善翻译质量,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1] 吴磊.传播学视阈下的新闻翻译研究[J].新闻界,2009,(3):112-113.
[2]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J. Brill,1964.
[3] 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Bell,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1.
[5] Cheesman,Tom and Arnd-Michael Nohl. "Many voices, one BBC World Service? The 2008 US elections, gatekeeping and trans-editing"[J]. Journalism,2011,(12):217-233.
[6] 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2): 39-44.
[7] 廖七一.翻译与信息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3): 82-86.
[8] 张俊.翻译学的传播理论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1):77-79.
[9] 卢杨,谢喆.从传播学角度看翻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57-160.
[10] 王自玲. 传播学观照下对翻译的新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32-135.
[11] 孙建成,李昕亚.传播学视角下的网页汉英翻译—兼评故宫博物院英语网页[J].中国科技翻译,2009,(3): 28-32.
[12] 潘丽丽,宫丽.从传播学角度看十七大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现代语文,2011,(12): 144-145.
[13] 汪庆华.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策略选择—以《红楼梦》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 2015,(3): 100-104.
[14] 唐佳梅.新闻翻译的传播学视角及其影响[J].疯狂英语,2007,(2): 114-116.
[15] Schramm,Wilbur. “How communication work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M]. Urbana,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4.
[16] 威尔伯·施拉姆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7] Lasswell, Harol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M]. Beiji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13.
[18] 陈敏. 传播学与翻译的创造性[J]. 怀化学院学报, 2006,(10): 150-152.
[19] Baran,Stanley J.and Davis Dennis K.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20] 吴波. 新闻翻译:理论与实践[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
责任编辑:周延云
Political News Translation in the Ligh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Lei Fang
(English School,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China)
Political news is important in news release, often grabbing the headlines. Exploring it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uld form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for and enlarge the scope of news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political news involves sender, information, media, receiver, effect, etc. Under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ensuring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 translator would adopt suc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s deletion, addition, substitu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restructuring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gap between source audience and target audience so as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communication effect.
political news; communic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process; translation princip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016-04-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项目“英汉视译过程的眼动研究”(15YJCZH098);天津外国语大学科研规划项目“传播学视野中的时政新闻翻译”(W-15)
雷芳(1977-),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H315.9
A
1672-335X(2016)04-0122-07